王怀宇“家乡三部曲” 文学看世界的新方式 书评-关东文脉 曹淑杰 3858961
王怀宇“家乡三部曲” 文学看世界的新方式 书评-关东文脉 曹淑杰 3858961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书评

王怀宇“家乡三部曲” 文学看世界的新方式

2024-06-26      来源: 中国吉林网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文学以其强烈的现实介入与重返,打开了文学书写的新视野新空间,改变了文学看世界的方式。

家乡三部曲_副本.jpg

     吉林省王怀宇的“家乡三部曲”,尤其是《血色草原》犹如一部东北大草原的风俗世情画卷,对生态文明的思想和生态保护的理念进行了具体解读和高度褒扬,而《风吹稻浪》《芬芳大地》也不同层度地契合了作者对生态价值观的表现与诠释。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自然万物与人类的生命休戚与共,与自然共生共存是一种现代的文明态度。《血色草原》以东北草原汉民族后人的口吻,讲述了一个渔猎农牧家族乃至整个东北草原从兴到衰,又从衰到兴的艰难演变历程。文本中既有人与狼的斗争,还有“我”和父亲逃出以后,通过高考进入城市,获得成功,却因为对待草原的“生态整体利益价值观”发生分歧,最终儿子做出回归草原的决定。

  在《血色草原》中所体现的“血色”“血性”成为了原生之美、野生之美和整体之美的聚合体。这种“血性”与“血色”的渲染透示出作品映射强大的主观投影。草原本身自然不会是血色的,但草原所哺育的万物生灵的热血意象是鲜红的,如此旺盛的生命感召让强劲的野性力量与原始之美展现得一览无余。

  从草原生态文明的持续发展来看,“血色”代表着一种平衡共享的生存境界,比如作者通过肯定“兽性”来反映并重构人性。在历史上,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一直在相互挑战、彼此因应。与“狼”的对抗则是一种“生态平衡”的自然法则的体现,人要活下去,狼群也不能失去自己的领地,在狼群凶猛的背后可以看到,大自然绝不是“弱肉强食”这么简单,因为,每个生命都以自己的方式生存着。

  正如“祖母平静地说:这一切都是正常的,这些都不必去大惊小怪。这就是活命链子……”生态文学就是要在尊崇和适应大自然规则规律的过程中,探寻人类延伸发展的契合点。

  《血色草原》中表现出人对待自然的人文态度,既将自然看作人、对自然友好、与自然有情感地交流,更体现出传统的草原文化中朴素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文明智慧,感知作者对自然、神灵的敬畏之中蕴含的生态思想。比如,对东北方言做了创造性转化与运用,比如野狼、大鱼、牛羊、猫狗、飞鸟等众多生灵,都充满了情义与生活的本色,完整展现了东北地域存在过的生机盈盈、万物勃兴的容貌,生成了生态价值。

草原.jpg

东北地域生机盈盈、万物勃兴的容貌,生成了生态价值  (图片/图虫创意)

  《血色草原》中对于王氏家族的描写,始终贯穿着一条与人文有关的线索,这些与强者叙事双线并存共进,共同生成了塔头滩社会生态的结构。可以说,王怀宇的“家乡三部曲”塑造文化生态人物是小说新的亮点,新的视角和新的空间,也是王怀宇生态环境文学的一次新呈现。

  《血色草原》中,凝聚智慧且有主见的祖母杨树花是最典型的一个。

  小说中,《独特祖母》与《大号杨树花》两个章节详实地记录了祖母如何与众不同,如何智慧、最后如何成为塔头滩与王氏家族最有话语权的女人。祖母本身就是查干淖尔大草原谜一样的存在。祖母在“我”心里不仅仅有血缘关系,不仅仅是长辈的概念,更是彻彻底底的神一样的存在。小说中的“我”认为,祖母是万能的,有她坐镇在王氏家族,大家心里就充满了底气,她是王氏家族不折不扣的“当家人”“主心骨”。而“我”就是依偎在祖母怀里长大的孩子,一如作者把血色草原幻化成一位祖母。一旦没有祖母的庇佑,连塔头滩都变成另一种景象,祖母去世后,草原的生态逐渐出现了伤疤直至恶化,这样对比照的描写不是一个深刻疼痛的暗寓吗?当王龙飞回到草原,曾经的一切都不存在了——曾经美好的草原,美丽的姑娘只能成为一种美好的记忆……

  祖母,在这部小说中,相当程度上调整了作品的基调,可以说,作者对祖母的书写是倾注心血和托寄厚意的,作者力图通过祖母的信念为一个传统家族注入新鲜气息,使之融合进新时代并重新成为强者。而文本中,主人公王龙飞反复强调——草原有一种约定俗成的生存氛围,属于所有男人和雄性,可“我”依然固执地认为:“草原包容万物,更像女性的化身。”这句话亦是作者暗喻,对回归自然母体的一次致敬、对曾经的那一次降生致敬。

  在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之后,生态文学写作从不同角度给予了观察与审视。

  《风吹稻浪》中,离婚后的江春燕回到白鹤村后,通过一系列举措与科学技术的融合,让盐碱地变废为宝,她种植的稻田获得了成功。水稻、麻鸭、螃蟹、草鱼们与水稻“同饮一江水”,在共同的土壤与水质环境中相互依存和谐共生,实现“稻蟹鸭鱼共生、一水多用、一地多养”的立体生态农业模式,实现多丰收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多么生动鲜明的良性的生态循环与“万物共生”实践。如此,是人性的力量、亦是作品生态观念的重塑、更是作者深入生活脚踩泥土,将写作根脉真正深扎进广袤的乡村。

稻田_副本.jpg

保护粮食安全是社会责任,也是生态意识的表达 (图片/图虫创意)

  在《风吹稻浪》中说脱贫、说攻坚,但章节间从来没有剥离“生态”。以长远眼光看,国家采取必要扶贫措施固然重要,但若要使贫困地区永久摆脱贫困持续走向发达,则需要当地群众树立牢固志向,依靠群体智慧,不断更新观念,发挥自身优势,才能开创光明的未来,这才是对“扶贫生态观”的最好诠释。

  守好良心底线,保护粮食安全是社会责任,也是生态意识的表达。《芬芳大地》第一章节以“良心稻子”为名,而这也贯穿了赵二良成长的不同阶段,被赋予了丰富的现实意义。当赵二良的回乡,受到老叔的影响最大。小说中的老叔是个有主见且本分务实、非常使人难忘的人物形象。当一群村民们追求产量、以化肥换取收入之际,老叔赵有志仍一直执着种植的“不上化肥、不打农药、不喷除草剂”的高产有机水稻,持守住本分人品守住本色。

  当老叔凄凉离世后,悲怆不已,让赵二良第一次真正看到了一个用生命践行种植良心水稻的农民,看到了一个面临生命终结、内心充满巨大遗憾和不甘的农民。在赵二良重新思索生活事业,终于做出不平常的决定,经过不懈努力,培育出“良心稻子”“良心鸭子”等优良品种,振兴了家乡经济与文化。叔侄种植的不仅是勤劳与善良,更是一份坚定的信念。

  吉林西部的白城市地处松嫩平原,有约300万公顷的苏打盐碱地,与美国加利福尼亚、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并列为世界三大盐碱地。盐的失水性,碱的腐蚀性,构成了盐碱滩农作物难生长、生态环境恶化、地域发展受限等属性。面对盐碱地治理这一全球性难题,白城市以盘活水资源为关键,一路上演“绿色生态奇迹”。

吉林白城草原_副本.jpg

吉林白城  (图片/图虫创意)

  而《芬芳大地》中的原型也是在吉林西部。如何唤醒“沉睡”的土地,向盐碱地要效益,是金稻村人多年的梦想。如果能用科技力量改造盐碱地,岂不是利国利民、利在千秋的好事?主人公赵二良在认真考量——更重要的是,如何能像老叔活着时所希望的那样持续种出“良心稻子”、持续保护好黑土地呢?赵二良逐渐摸索出一套可推广、可复制的模式:秋收之后,赵二良带领村民们将水稻秸秆就地掩埋,时间久了就会为黑土地盖上一层厚厚的“被子”,不但能保持水分、培养腐殖质,连蚯蚓都多了。再用上我国自主研发的免耕播种机,尽量减少对黑土地的人为破坏,一次性完成全部耕作任务。可以说,如今的金稻村,黑土大地得到了休养生息,又重新焕发了生机。

  这一段描写正是“自然生态”与“人性生态”对话,自然生态不好,那就用人性生态,用掌握的科技手段来解决。打青山绿水牌,唱生态农业戏。在“河湖连通”工程竣工后,吉林西部大地对盐碱地科学改良得到广泛推广“金稻村”的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在不断地壮大着,水稻种植面积已经扩大到两千多亩,带领着一百五十多户农户种粮致富,还为附近三百多户农户提供耙耕、放鸭等农业服务,辐射的农田达到五千多亩。金稻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有机水稻示范基地。曾经的“盐碱地”已是崛起的“大粮仓”,这就是生态恢复后,才使得乡村崛起与振兴的真实写照。的确,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更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复兴崛起的必备条件。

  以水破局,让吉林西部盐碱滩实现生态逆袭。吉林西部曾经的“风沙之城”发展成河湖互济、草茂粮丰、鱼兴牧旺、碧水蓝天的“鱼米之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美景……在作者的小说里都有具象又生动的描述。

  有了好的文化生态,就使得落后的乡村有了发展的可能性。尤其在《风吹稻浪》与《芬芳大地》两部小说都有“改变盐碱地”与“良心稻子”这两个点上,这正是“生态”的“良性循环”土地是植物的根基。想要根基上长出有营养、有色彩,有光泽的果实,必须有好的生态,有好的生态才能结出好的粮食。“良心稻子”不仅仅是“生态救赎与灵魂救”是中国农人几千年传承的“本分”,好的本分就是一种好的“人性生态”。有好的“人性生态”才有“良心稻子”“良心鸭子”的正确表达与精神重建中的人性美。

  从埋在心底的光出发。王怀宇的家乡三部曲长篇系列小说,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整体主义;从宏观、中观、微观等层面,进行多维度的书写;从“塔头滩”转换到“白鹤村”和“金稻村”;生态空间在不变与变中破局,在变好与更好中递进。而这些并不仅仅是作家王怀宇对于美好的乡村叙事,更是通过作品再现小说中的镜像、风俗、风物、亲情、人情、友情、乡愁中都彰显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和谐统一的生态图景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丰富意涵。这对于讲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富有生命活力的“美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作者:杜波(《绿野》文学季刊主编、白城市作家协会主席)

编辑:曹淑杰

看吉林新闻,尽在吉网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