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阳光灿烂 书评-关东文脉 曹淑杰 3885768
黑土地阳光灿烂 书评-关东文脉 曹淑杰 3885768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书评

黑土地阳光灿烂

——读张赤的《让黑土地永生》

2024-09-23 16:03      来源: 农视网

黑土地永生.jpg

  作家张赤的报告文学《让黑土地永生》,重点写了战斗在东北黑土地里的农科专家、学者、干部,他们肩负保护黑土地“不退化、不板结、不浪费”的使命,在无畏艰难、敢于创新的同时,不回避农村传统观念固化,鄙视科学用地种田的问题,展示了农科干部面对复杂现实的奋斗历程。    

  这部报告文学接地气,有新意,亮点多。现在,我谈谈读本书的几个感受。

  黑土地保护利用主题鲜明

  看一部报告文学的质量,重在看其精神含量的多寡,以及其立意的丰富性、作家情感的渗入性、描述技巧的创新性,等等。高尔基说:“我们文学家的任务是研究、体现、描写,从而肯定新的现实”(高尔基:《论写作技巧》王庚虎 译),《让黑土地永生》实现了这一目的。我们知道,写黑土地的学术论文,可谓汗牛充栋,而专门用一本书十几万字的篇幅,用报告文学体裁,记述吉林省黑土地的保护与利用,发展与传承,多角度叙述“梨树模式”的合理性、实用性、可操作性,这在我们省内以文学“报告黑土”的形式,系统地讲述黑土地的前世今生、及未来走势等等,这是个首创之范本,可能在国内也是为数不多的主题“巨创”的新例了。     

  从《让黑土地永生》书名上,可以看出作者的“落脚”是在“报告文学贵在表现时代精神,难在预示历史趋势”(穆青:《新闻散论》)的立意重点上了。众多报告文学名篇证明,一旦确立了深刻的主题立意,涵盖其时代性、丰富性、深邃性,那么,这本书就成功大半了。

  黑土地保护利用是历史责任   

  作家张赤在《后记》里说:“在我的一段时代里,黑地保护利用的岁月,充满荆棘与与艰辛,充满变数与挑战。作为一个作家,我有责任把它用文字展现出来,记忆那些峥嵘岁月,让那些奋斗的人们成为历史的永恒。”看得出,作者为创作这本书,所付出的劳动代价巨大,所记录整理的专业资料知识海量,所挖掘塑造的农科专家和农民形象众多(大约二十几位),全书二十章平均每章三到六小节,近十五万字,这种超负荷的劳动,没有强大的精神支撑,没有孺子牛的勤劳奉献干劲,是无法完成这部纪实长卷的。

  本书主推的,利用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对黑土地实施保护与利用,科学引领农民种地、管地、保护地,并将诸多新理念、新做法,融入当下的农业生产,这是对传统耕作方式的挑战。延展开来看,即“梨树模式”的推广和应用,就等于是对农民精神世界的改造与重构。本书秉承的,以往传承多年的旧农耕理念,农产老习惯,必须逐步得以改变,要在传统固化了的农耕程序中突围出来,不能把黑土地天赐农民的无尽资源,随意挥霍浪费,必须在有规划、有限制、有科学管理的大前提下,保证和发掘黑土地能量的最大化,在现代农业开发管理的助推下,造福广大农村社会。    

  书中用大量的文字,强调黑土地保护利用的艰难,那些农科工作者们,为黑土地持久开发利用所做的大量工作,无疑成为这片土地孕育的一曲颂歌,这群人们无疑这片黑土地域的创新者、开拓者。围绕黑土地保护的这个宏大主题,这群人们的艰辛创造,开启了一部崭新的农耕历史,他们的业绩推进了现代农业文明,他们名字将在的历史长河中永恒,他们所构建的这片黑土粮田,将成为中国现代农业的时代风标。                           

  黑土地农耕革命成就大批英模     

  作家任林举在其报告文学《出泥淖记》中借农民的嘴说:“这就是一块‘败家的土地’,凭着现在农民们的资金、能力、生产方式和耕种方法已经完全驾驭不了这越发贫瘠的土地了。死守这么多年,农民不但不再是土地的主人,而且成为土地的奴隶了。只能为那片吝啬的土地不断地贡献气力和汗水,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几百年来,肥沃的黑土地,就是东北农民的精神支撑和生存依托,同时也成了制约农村、制约农民的羁绊。农民看家守业的传统习惯,也成了捆在农民身上的缰索。    

  在专家们开发黑土地,奉献万千农家的同时,农民自身沉入了被伤痛、被宰割的困境中,早年随着自然规律的演进,生态环境的恶化,黑土地的地力日渐弱化,土壤变异,颗粒板结,己经到了满目疮痍,入不敷出的程度!如果这状况不改变,东北农民将处在抱着金饭碗而无米可食的困境中。黑土地在呻吟,却很少有人对黑土地施于怜悯。就在此刻,黑土地的保护利用,被土壤学家、农科学家提到至关重要的位置,这不仅仅是为了科研,而是为了让黑土地能持续恒久地为农民所用,造福子孙后代,让农民世代有土地耕耘,世代有粮食充腹,尽而才能保证华夏民族的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屹立于天地间。     

  本书给我们提供了科学利用黑土地,科技兴农、黑土养农的观察视角,书里写的李保国、张旭东、张福锁、王贵满等十多位黑土地的保护专家,把科学利用黑土地、科学开发黑土地,当作改变农村经济社会面貌的首要使命担在肩上,其实质就是把现代农业理念带入农村,带入农民,把伴着“梨树模式”的多种文化融入农村,从而灌输并且激发农村社会的变更与发展,这是一场史无前列的土地革命。用新兴农业科技,将黑土地的激活与重塑,必然带来农村社会的快速发展。保护利用黑土地,带出的一片天是碧蓝的,保护利用黑土地,发掘的一片地是崭新的,绽放着郁馥芳香……    

  本书强调,黑土地保护不仅需要派专人、给资金、上项目等硬件工程,更关键还要把黑土地衍生的新农耕文化带给农民,创新农业文明,重塑农业人生。如创建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卢伟、韩凤香,创建双亮合作社的郝双,创建种植合作社的王跃武等等,都是这片黑土地上新型农民代表,他们带领全社农民,跨过贫困的封锁线,以现代农业理念,剔除传统农耕方式,全力实施新兴黑土地合理利用的生产方式,获得了超越历史的大丰产,成为引领农民共同奔小康社会的领航船,成了新时代农村蕴育的新一代农民英雄。                            

  两点建议仅供参考     

  精读几部报告文学佳作。吉林作家写农村农民题材的报告文学,在全国占一席之地,早年有乔迈老师的《三门李轶闻》《农民企业家卢志民》,近年有任林举老师的《出泥淖记》,尤其写生态环境与动物的《虎啸》《躬身》,对作者写作有参考价值,重点在学习构思谋篇。

  提增报告文学的文学性。其文学性,不是掺进多少“美丽词句”才能体现出来的。塑造有性格的人物,讲述命运曲折的故事,本身就带有文学性。本书人物不少,共性行为较多,见性格、见内心的生动细节不多,尽而很难见到血肉丰满人物形象冲涌而出,多数人物被淹没于繁琐叙述和海量数据中了。有时代性、有鲜活人物,才是“报告+文学”这种文体的硬件支撑,否则,就是专题报告或新闻通讯了。     

  总之,《让黑土地永生》这部书不可多得,它在记述农科学家等人群投入黑土地科技革命的同时,成为引领广大农民摒弃旧农耕理念、融入现代农业发展空间,自强不息、追求新生,走共同富裕之路的一面旗帜……(作者:陈晓雷)

初审: 曹淑杰   复审: 郭帅   终审: 陈尤欣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