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脸虎冬冬》:唤醒万物互爱的一束光芒 书评-关东文脉 曹淑杰 3925482
《花脸虎冬冬》:唤醒万物互爱的一束光芒 书评-关东文脉 曹淑杰 3925482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书评

《花脸虎冬冬》:唤醒万物互爱的一束光芒

2025-02-26 10:13      来源: 中国吉林网

  花脸虎冬冬_副本.jpg

      2025年的春天,由长春出版社出版了女作家陈凤华的儿童文学《花脸虎冬冬》。全书共分为14个章节,小读者跟随书中的角色一起经历亲情、离别、危险、温暖、守望、传承中获得成长的力量。作者在文本中不仅体现了万物皆生灵,万物皆有灵犀的主体,还深刻展现了相互守望的和谐人性之爱,让我重新审视了生命与自然的关系。

  作者不仅从具体的写作主体性厘清文明与生态的自然逻辑,而且在于强调世间万物平等的智慧。从而对自然界和动物界的对象性叙事转换成人与动物、人与环境之间互为因果和相互依存的现象性,其叙事呈现出用包容心看世界、用发展的眼光看时代性的全球儿童文学大格局、大视野,引导人性向善,而且作品采用蒙太奇的手法,凭借丰富多元的内容与艺术特色,言说了一种自然相互依存的生灵范本。

  呈现了一个真实的大自然

  儿童视角本质上意味着一种诗学维度。在文本中,诗意的发生,首先通过各种自然风物的书写形成,自然风景、动植物的书写具有自然之“味”。文本涉及长白山的一草一木,也是一幅多彩的自然画卷,更是一串清亮的童谣。在作者看来,她的作品会“选择”儿童的视角来体现“万物与我同一”的自然主义。这些体现在,长白山“森林”作为意象,不仅以木本植物为主的生物群落,也表征繁茂丰盈、复杂多样、生机勃勃的生命景观的特征。正因如此,长白山“森林”成为儿童生命成长的隐喻。这里有最温暖的阳光,蓝天的清澈,徜徉的云朵,几乎触手可及;这里有一眼望不到边际最古老的森林;这里有许多野生动物,老虎、豹子、梅花鹿、狼、棕熊、棒槌鸟、狗獾、狍子、野猪……也经由色彩和笔触而飘落到了书页上。

  大自然虽美,但也有残酷现实。作者带你走进一个真实而残酷的动物世界,揭示生命的珍贵与脆弱。比如与野猪偶遇的争斗,与棕熊决斗,还有“穆石虎知晓动物世界的法则,也知道这样战斗的结局”等等,我深感生存的残酷与唯美。每一生灵都在为生存而奋斗,而那些看似残忍的行为背后,其实都是为了生存和繁衍。这就是生存,残酷而唯美的自然界法则!

  这部小说兼具知识性、可读性和人文性的特点。作为儿童长篇小说,作者对长白山地区自然、生物和地理状貌进行了大量的调研,搜集了非常翔实的背景资料,并以文学的方式讲述了高海拔地区非常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风俗。作者通过人物的经历讲解关于动植物和山川地理的知识,用一个个场景渲染与复原,融入故事的细节讲述长白山动物的形貌特征和生活习性,呈现出一个真实的大自然体貌。

  包含大自然文学特性的疏导方式

  这部小说也含有大自然文学的特点,作者通过描绘自然界的壮丽景象和生物的生活习性,向儿童传递教育与启蒙的理念。例如,通过描述东北虎冬冬及其他动物的生存状态,教育儿童尊重生命和自然环境。而文本中也暗示小读者要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通过观察和体验自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创造力。这种文学形式使儿童能够在自然中学习和成长,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探索精神。文本中有从小就受到爷爷影响的于铁脚、小米粒等。

  作者通过描述人与自然的关系,帮助儿童建立正确的情感和道德观念。例如,通过救助花脸虎冬冬的故事传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教育儿童关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在描写自然界动物的一些细节,不仅能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更会触动孩子们对动物的了解“临睡前的虎妈又温柔地舔着虎仔的全身,那是在清洗虎仔皮毛里的虫子,一遍遍地没有厌倦”“月光渐渐暗了,云杉虎已经绕到了悬崖底部,周围的峭壁挨着峭壁,挡住了月光”等等一些情节,不仅语言优美,描述生动,还有助于提升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而与自然的互动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大自然文学可以帮助儿童释放压力,增强自信心,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人与动物,有许多相同相识之处,比如,母虎分娩、保护虎仔、遇到危险、爱心救助等等,无不体现与人与动物弥漫万物驳杂深邃的生命气息相同的生命气息与自然属性。通过这些疏导方式,不仅能够提供美的享受,还能在情感、心理、精神和生理等多个层面促进小读者的健康发展。

  弘扬“野保”精神,树立生态价值观

  在自然科普中升华生态道德,培育社会责任感,让孩子们能真切地体验丰富多彩的大自然,更好感悟生活的真、善、美,这无疑是近年来儿童文学创作领域的共识。《花脸虎冬冬》是一部具有厚重文化意涵和特殊审美价值的书,正如文中的一个细节就体现出这本书的主体“此后,狼爷告诉子孙:‘东北虎没有吃我,它是我们家的恩人,山里的动物们都是我们家的好朋友,以后我们家的子孙,不允许打猎’”文本中突出人与动物的关系,也是作者表达主题的一个重要内涵。

  书中涉及的生态观念,与故事水乳交融,血肉难分地化入那些可爱的“野保人”,比如,花脸虎被幸福的解救是“野保人”给予的,当东北虎被猎人的捕捉钢套锁住时,还是于爷爷救了它,之后于爷爷的孙子于铁脚在参加工作后牢记爷爷的叮嘱,和于爷爷一样热爱这森林,包括救治小熊崽,小虎崽,给它们喂食物,陪它们游戏等这样的守候,在潜移默化的传承中延续了一种爱的传递。“野生动物就像我的家人一样”,写出了人类的良知、人心的力量、人性的光辉。

  文本聚焦“小人物”,呈现“小人物”的价值,比如小米粒、狼爷、艾建国、老艾、于铁脚、伙夫等等人物形象上既表现了正能量,还体现了人类与动物的平等对话。而有些时候,以为我们拥有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文本中光头商人、熊三、光头商人的舅舅,不仅有人猎杀,还有人贩卖野生动物,这是对自然的一种破坏,同时也揭示了人类猎杀对动物对生态危机的深度忧患,作者以此警醒和反思人类破坏生态的社会现实,表达了深切的生态伦理观和严肃的生态责任观和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真正意义。

  情感之重量与守望人性的温暖

  成长是儿童小说永恒的主题。温情的叙事风格是儿童文学必备的人文关怀,可以给小读者以安全感和价值归属感,帮助他们在涉世之初,树立对人生、对世界的信心。

  在接下来的故事叙述中,讲述了云杉虎对花脸虎,贝贝虎母子的详尽描写,的母如何捕猎,如何面对险境,尤其讲述“两脚兽”的人类与它们的关系在故事发展的进程中体会爱与守护、友谊与成长、道义与人性。

  比如,长白山的老艾他不仅救人,还抱回遇难中的虎仔冬冬,然而花脸虎冬冬的丢失令虎妈妈云杉虎伤心不已,它像人类的母亲一样疯狂地寻找,换句话来讲,它的喜怒哀乐与人类无异,再寻找冬冬的过程中,我们深深焦虑的不仅是动物,还有人类自我本身对生命的思考。

  这个时候,虎妈不知道冬冬已被老艾相救,但老艾却知道“小虎崽还没有成年的猫重,老艾知道,虎妈比他更着急,他的心变得沉重了”而在“虎妈妈落泪了”与“送虎回山林”“手术很成功”这三个章节描述了更多的温情。因为动物是有爱的,爱又是超越物质的。

  动物也懂得感恩与回馈,这些也体现在文本中,比如“黑狗当奶妈”比如“小虎仔病了”都展现出一种原始的爱,当虎仔身边不再有黑狗妈妈,虎仔也会和人一样,失魂落魄,在之后的情节叙述中,不断出现在安抚、喂养、训练、治疗小虎崽的过程;不断地看见自然性的本身与属性;不断展现出人和动物的情感交流,表达了成长中不可避免的挣扎与冲突与破解,人类不伤害东北虎,东北虎回馈给人类的也是不要伤害“两脚兽”的同频共振。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文本叙述显得举重若轻、游刃有余,既注意到小说与儿童性的贴合度,又不一味迎合儿童心理,尤其在立意在引导和提升,叙述方位也穿梭于儿童和成人之间。作者还用心良苦的以教育主义为宗旨的动物故事,呈现在儿童与动物的互换性和同质性在文本中也多次呈现,更将人类的思想情感、性格倾向、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以及包括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因素的各种社会属性投射在作者描写的动物角色身上,从而打破儿童与动物之间的壁垒,让孩子们从中感受到爱与被爱、正能量与双向奔赴的情感升华。(作者:杜波)

初审: 曹淑杰   复审: 张彦梅   终审: 陈尤欣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