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由于其突发性、灾难性和悲剧性,为整个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创伤。在应对中,人类社会不同机制,不仅应激催生出差异化的应对举措,疫情及疫情以后的政治、社会、哲学、伦理等方面差异性追求,也日益凸显。 [详细]
2021-09-10 文艺报也许是教育论著看得多了,不是学院腔就是教辅腔,知道唐江澎的《好的教育》“说的不过是常识”,便以为它的行文风格大概也是常识型的,平白如话,如语家常。不料打开书一看,却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风格。我以为遇到的是一位老师、一位教育家,然而不仅如此,我还遇到了一位演说家、一位格言体作家。《好的教育》是一部教育... [详细]
2021-09-10 文艺报《北流》的起点,是位于广西的边陲小城北流。尽管偏居一隅,作品中六七十年来的北流城,完全不是封闭的,而是一直敞开在时代的风雨之中。当年影响着每个人的大事,在小说中并不是直接笼罩住每个人,总是通过花草树木,通过日常的每一个具体,切切实实地降落在人身上。 [详细]
2021-09-03 文艺报北纬四十度,再也没有比这个场景更辽远更悠久,更适于思索和抒情。这是陈福民的青春之梦和文学之梦,梦想是巨大的内驱力,它让一个人在天高地远的北中国游走不止,在千年古道往来穿梭。他抵达了他的目的地。 [详细]
2021-09-02 文学报孙频小说《以鸟兽之名》之中游小龙的洁癖,不免让人想起《鲛在水中央》里独居废弃矿区,依然每日穿戴整齐,不允许自己“随心所欲地塌下去”的梁海涛;而游小龙的自剖,“想从最贫贱的根子上长出一个高贵的人”,又与《天体之诗》中李小雁“多么想美好”的呼喊遥相应和。 [详细]
2021-09-02 文学报“看见”是潜伏在阿来文字里的一条暗流,是属于他自己的一条文脉。铁凝曾经回忆过一段与阿来一同参加采风活动时的趣事:当大家都在为新疆那拉提草原神话般的仙境所迷醉并纷纷留影时,只有阿来抬着他沉重的相机离开了喧闹的人群,俯下身来,侧身半躺,镜头对准了草原上一支独自摇曳的小花。那一路上,阿来都在专注于这样的... [详细]
2021-09-02 文艺报《多年蚁后》是孙惠芬在儿童文学领域的首次尝试。这部作品灵感源于作者一次下乡的经历。一场突发的疫情打乱了所有人的生活节奏,作家在疫情得到控制后有机会回到乡村,密切观察身边昆虫、植物和人类共生共存的小世界,深感这个小世界连通着大世界。 [详细]
2021-08-27 中国作家网《时代与肖像》是一部关于童年、少年的系列回忆散文,包括《疼痛的记忆》《李先生的文言文》《奶奶和她的小镇》《那是初恋吗》《有表姐的那年那月》等二十一篇文章。以深情、凝练的笔触,记录了作者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老师、同学、长辈、邻里、远方的偶像、乡里的能人异士等二十余人,在深情回顾当年的温情与触动的同时... [详细]
2021-08-27 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