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城记|如何从长春划船去北京…… 寻城记-关东文脉 曹淑杰 3855073
寻城记|如何从长春划船去北京…… 寻城记-关东文脉 曹淑杰 3855073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寻城记

寻城记|如何从长春划船去北京……

2024-06-07      来源: 中国吉林网

  16期海报.jpg

       端午节要来了!

  6月10日,长春本年度的龙舟公开赛,将在伊通河火热上演。

  届时,在这条静谧而温柔的河流之上,将响起震耳欲聋的助威声浪,上演百舸争流的激情角逐。

  就是有一点,可能不够过瘾:

  赛段要是能再长点儿,我们就能看得更过瘾了。

  我们不妨开个脑洞:沿着这条河,我们能不能划到更远点儿的地方?

  ——比如北京?

  从长春乘船进京

  这并不只是个脑洞

  想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重新认识一下伊通河,这条长春的“母亲河”。

  伊通河,在历史上有很多个名字。

  有的名字很威武霸气,听起来就有扫清六合、席卷八荒之势头,例如“一统河”。

  有的名字就很……怎么说呢,让人能够联想起很多焦虑的事情。

  例如“一秃河”。

  但不管是“一统河”还是“一秃河”,乃至于今天的“伊通河”,这几个对同一满语词汇的不同译法,都指向了一个含义——“波涛汹涌之河”。

穿城而过的伊通河.jpeg

穿城而过的伊通河 来源/图虫创意

  尽管今天看来,穿城而过的伊通河显得不急不趋、岁月静好,但至少在几百年前,这个名字并不是“虚假宣传”。

  这条河流,发源于伊通县境内哈达岭山脉青顶山北麓。芦苇塘塔头甸子不断渗出的水流汇成小溪,一路归集起沿途的泉水与溪流,潺潺向北,渐具规模,呈现出波涛汹涌的景象。

  文明的诞生与延续,离不开水。

  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千百年来,先民们在这条河流的两岸,采集、放牧、定居、建城,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筑起了文明的堡垒。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条河流,哺育了这片土地。

图片引自《吉林省伊通河、饮马河下游地区.png

  图片引自《吉林省伊通河、饮马河下游地区辽金时期城址的调查》(边疆考古研究第29辑

  那个时代的伊通河,清澈而宽阔——以至于本文最初提到的“乘船进京”,并不是一段不切实际的幻想。

  我们不妨把目光投向三百多年前,清朝与沙俄之间那场一触即发的战争——雅克萨之战前夕。

  当时,清朝在东北最主要的补给点是盛京,也就是今天沈阳。

  也许在你的印象中,这只是要把粮食从东北的一个地方运到东北的另一个地方,但是东北的地理范围之广阔,可能超乎很多人的意料。

  从沈阳到雅克萨前线,这段距离的直线长度,是1300多公里。

  差不多相当于从北京到长沙,更是超过了从德国首都柏林到乌克兰首都基辅的距离。

宋志坚油画《雅克萨之战》.jpg

宋志坚油画《雅克萨之战》

  那时候还没有京哈高速,想要把粮食运到前线,是个很大的问题;水运,成了解决这一难题的答案。

  我们的母亲河——伊通河,在历史记载中第一次承担起航道的职责。

  根据清朝的规划,从盛京通往前线的这段粮道分为四段:

  1.从盛京附近、辽河流域的巨流河渡口启运,抵达等色屯(据推测,为今天的公主岭市秦家屯镇)。

  2.从等色屯卸船后,装上马车,运送一两百里至易屯门(据推测,可能在今新立城水库附近)。

  3.在易屯门再次装船,沿着伊通河顺流而下,沿着松花江航道,进入黑龙江航道。

  4.沿着黑龙江航道,抵达前线附近。

引自《松辽联运的尝试和松辽运河计划》.jpg

  引自《松辽联运的尝试和松辽运河计划》鞍山师范学报,2018年第二期

  根据记载,为了确保伊通河的通航能力,清政府派遣专人到伊通河进行了考察,结果是:“伊屯河可行三丈五尺之船,吉林地方伐木造船百艘。”

  最终,大批粮食沿着伊通河向北而上,驶向前方激烈争夺的战场。

  实际上,这个时候,本文最初的解答方案就已呼之欲出——沿着当时的伊通河航道,在理论上,就可以沿河北上,进入松花江、沿着黑龙江入海,再沿着永定河进入北京。

  当然我们都知道,这仅仅是个脑洞。

  但是在历史上,这并不仅仅是个脑洞——许多人甚至设想了更加激进的方案,让长春这座居于内陆的城市,似乎能够触摸到海洋的波涛。

  例如,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奉天农工商局局长熊希龄就提出了这样的计划:辽河支流东辽河和松花江支流伊通河相距很近,只要凿开中间的百里陆路,就能够打通两大水系,“使营口直接黑龙江,由黑龙江转接松花江,血脉灵通,运输便捷。”

  在他规划的四条线路之中,有一条便是连接东辽河畔的郑家屯与伊通河畔的伊通县,从而使辽河流域和松花江流域连成一片。

       伴随着这一计划的提出,长春这座居于内陆的城市,似乎能够触摸到海洋的波涛。

熊希龄设想中的松辽运河方案之一.jpg

  熊希龄设想中的松辽运河方案之一

  如果这一方案完成,那么,从长春就可以沿着伊通河进入辽河流域,继而从营口入海。从长春乘船进京,将成为一件更加容易的事情。这样的设想并不是孤例——怀有同样计划的,还有后来的章太炎、孙中山。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计划最终并没有实行。随着松辽运河的畅想最终搁浅,伊通河也失去了“南向”的大好机会。

  然而,以晚清孱弱的国力,并不足以支撑这一工程的兴建。

  几年之后,清朝灭亡。不过,“松辽联运”的设想,依旧时常被人们提起。

  1912年,章太炎被任命为东三省筹边使。

  而在来到长春办公之后,他就将修筑运河,作为一项重要规划。

  1913年2月20日,在长春各界人士举办的欢迎大会上,章太炎就专门提到了开凿“松辽运河”的宏伟计划。他表示,“欲便利交通,以开通辽河为首。鄙人现在有规划,欲将松辽沟通,使由黑龙江至松花江,由松花江达辽河,可以直抵海口,较之锦爱铁路事半功倍。”

章太炎资料图片.jpg

章太炎资料图片

  不过,履职仅仅几个月之后,章太炎就因种种原因辞去职务。开凿“松辽运河”的计划,再次付之东流。

  这样的设想并不是孤例——怀有同样计划的,还有后来的张謇、孙中山。

  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计划最终并没有实行。

  随着松辽运河的畅想最终搁浅,伊通河也失去了“南向”的大好机会。

  不知从哪一天起

  伊通河上不再有船航行

  搁浅的不仅是松辽运河,还有伊通河的近代航运。

  尽管当时的松花江已经被开辟成为一条重要的水运航路,但由于气象变化、灌溉用水带来的种种影响,伊通河的水量已经大大减少,很难行驶大船。

  加之地形、地势的限制,在章太炎、孙中山的规划中,松辽运河的选址,就已经绕开了伊通河,宁可取远路直接选择连通松花江与辽河。

俯瞰新立城水库,依稀可见远方的丘陵.jpg

  俯瞰新立城水库,依稀可见远方的丘陵

  尽管在那个时代,人们依然可以从长春乘船直到哈尔滨,但这条路线,和伊通河的关系已经不是很大——

  拖船公司的船只往返于吉林市与哈尔滨,长春的旅客需要乘坐火车到达江边的老少沟火车站,然后再乘船,前往哈尔滨或者吉林。

  只有很少的货运船只,依然行驶在伊通河上,停泊在东大桥、长春大桥下的码头旁,穿行过正在萌芽的长春城区。

  直至河水越来越浅,伊通河上的航运业也日趋衰落。

此时的伊通河,已经不再具备通航条件.jpg

  此时的伊通河,已经不再具备通航条件

  现在的伊通河两岸,是长春著名的风景带。但几十年前,乃至几年前,河两岸的居民们,其实都有许多困扰。

  以前的困扰,来自于洪涝。

  由于缺乏上游的植被涵养以及水利工程调节,伊通河不仅逐渐失去通航功能,脾气也越发喜怒无常:平日里,河水很浅、难以通航;而一旦连日暴雨,暴涨的雨水就会肆虐四方。

  1911年7月,长春连日大雨,伊通河水沿着排水沟倒灌进长春城内,将文庙一带化为泽国;居民抱着门板,向外逃命。

  1923年8月,长春遭遇暴雨。伊通河水涌上两岸,半个长春都浸泡在洪水之中,冲倒民房两百余间。

  日伪占据长春之时,更有许多本地居民被从城市中心,赶往地势低洼的伊通河两岸。

  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伴随着新立城水库等一系列水利工程的修建,伊通河的性情,才逐渐温和了下来。

新立城水库,是新中国成立后.jpg

  新立城水库,是新中国成立后长春修建的第一个大型水利设施

  其后的困扰,则来自于污染。

  2005年的监测中,伊通河除了水厂小坝断面为四类水质之外,其余断面全部为劣五类——这已经是水质中最差的一类。

  好在,一切都在好转。

  2016年,伊通河综合治理工程启动。

  几年时间里,新建污水干管120公里;完成河流清淤疏浚347万立方米;清理河道垃圾16万立方米;建设调蓄池29个。

伊通河一角_副本.jpg

长春伊通河一角  来源/图虫创意

  历经多年的治理,伊通河终于化浊为清。

  “五岛十园”、11座桥梁、22座驿站、33公里绿道,让这条河流成为串联起城市南北的景观玉带。

  未来的伊通河

  还会再度通航吗

  那么,现在的伊通河中,有多少水呢?

  根据水文资料,2021年10月至2022年9月,伊通河新立城水库段的年径流量,大概为2.8亿立方米。

  我们可以借助几个想象来理解一下这个数字。

  假如我们在长春把伊通河的水都蓄起来,蓄上慢慢一年,那么我们能够得到:

  大约90多个南湖;大约15个净月潭;大约1个新立城或者石头口门水库。

数字图.jpg

制图/郭帅

  严格来说,这样的水量,比起松花江、嫩江等河流,还很有限。

  根据数据,伊通河的流量,仅仅是蛟河和饮马河的二分之一、嫩江的十七分之一、松花江(吉林段)的九十分之一。

  但毕竟,伴随着多年来的治理,伊通河的水量日趋稳定,这已经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

  那么,未来的伊通河,还会拥有航运吗?

  还真有过代表曾经针对这一问题提过提案。

  吉林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就有代表提出了《关于开发利用伊通河(中段、北段)黄金水(冰)道的建议》。

伊通河风光_副本.jpg

  那么,未来的伊通河,还会拥有航运吗?

  还真有过代表曾经针对这一问题提过提案。

  吉林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杨小天代表提出了《关于开发利用伊通河(中段、北段)黄金水(冰)道的建议》。

  针对这条建议,长春市政府相关部门对伊通河通航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

  1.水流量较少。

  伊通河中段河道平均水深约1.5米左右,部分闸坝下游水位仅为70厘米,难以承载稍大船只航行。

  2.闸坝阻隔。

  伊通河中段建设了小板桥橡胶坝、自由拦河闸、兴华拦河闸、四化拦河闸四座闸坝来保障景观蓄水。拦河闸坝不具备船只提升功能,仅能在闸坝之间运行小型游船,提供休闲娱乐,无法承担运输功能。

  总之,伊通河距离通航的要求,可能还很远。但端午节的龙舟赛,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或许会有一天,伊通河的河面上,能够再现帆影点点。(作者:郭帅)

  参考资料:

  《长春市志·地理志》

  孙彦平《章太炎东北筹边中的“松辽运河”计划》

  张士尊 《松辽联运的尝试和松辽运河计划》

       赵里萌 《吉林省伊通河、饮马河下游地区辽金时期城址的调查》

       *文中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片

     海报设计:魏向阳

编辑:曹淑杰

看吉林新闻,尽在吉网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