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长春火车站东南角的春谊宾馆,楼体不高,但建筑风格极有特色,如果观者对建筑行业渊流颇有研究,或许还能准确说出这叫“新艺术”风格,流行于20世纪初的欧洲,也叫维也纳分离派风格。
春谊宾馆,原名大和旅馆,从破土动工开始算的话,至今已有117年历史。高挑的举架、狭长的走廊、设计独特的楼梯以及百年如新的琉璃壁画,走进这里,恍若打开一本长春版的《百年孤独》,凛冽浓重的历史感便会扑面而来。
春谊宾馆内的百年壁画
长春首次呼应世界建筑思潮的建筑佳品
长春大和旅馆是20世纪初期长春最早、最先进的一座大型建筑,是日本人在长春建设的首批建筑之一,于1907年始建,由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投资建设和经营。
1906年满铁成立伊始,首任总裁后藤新平便将修建高档酒店定为首要任务。他曾说:“我当上满铁总裁所作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沿线各城市建造旅馆。若单是为了日本人,自然不需要这样的设备,这主要是为了欧美人。”后藤坚决反对满铁理事田中清次郎提议的名字“满洲旅馆”,他认为“大和旅馆”更能让欧美旅客对日本产生深刻印象。不仅名称,连旅馆标识设计也完全弃用日文,采用英文标识“Yamato Hotel”,“yamato”是日语“大和”音译。长春春谊宾馆大门上的“Yamato Hotel”标识,于1945年日本战败后被凿去。
满铁在成立后的20多年间,先后在中国东北大连、旅顺、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当时南满铁路沿线城市和中东铁路枢纽城市开设了七家大和旅馆。
奉天大和旅馆
哈尔滨大和旅馆
相比其他城市,满铁对长春大和旅馆的修建更为重视。日俄战争后,沙俄将原旅顺至长春区间的中东铁路线路及相关权益转让给日本。这样,长春不仅成为南满铁路和中东铁路的中转站,也成为俄日在东北势力范围的分界点,是俄、日两国进行政治、经济和文化博弈最激烈的地方。
1908年,建设中的长春大和旅馆北楼
满铁长春附属地和大和旅馆同步建设,期间,后藤曾专程赶来提出了具体要求:“既然俄方有这种想法,我方所承担的工作一定要干得漂亮,城市规划及道路、排水规划不能模仿俄国,要向欧美学习,一定要大气。”
满铁附属地,左侧为大和旅馆
遵照后藤指示,长春大和旅馆设计者日本建筑师平泽仪平和市田菊治郎并未单纯效仿俄国,而是将19世纪西欧盛行的“新艺术”理念渗透进长春大和旅馆的设计之中,将旅馆打造成为长春有史以来第一次呼应世界建筑思潮的建筑作品。
时至今日,这座长春最早的近代旅馆,依然是长春市重要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天价”工程将“旅馆”称呼带进春城
建成初期的长春大和旅馆
1909年秋末,长春大和旅馆竣工,院内植有树木、花坛和绿篱,没有围墙,只有不足一米高的栏杆,正门朝北,有可供停放轿车的拱顶廊檐。最初旅馆平面呈马蹄形,对称式立面,门窗檐口采用圆角方额,突出线条凹凸,使整个建筑充满活力与光影变化,这与它周边完全照搬西欧样式的建筑形成鲜明对比;内部共设客房24套,另设餐厅、会议室和车库等。让人咋舌的是,这座不足2000平方米的建筑,工程造价却高达377251日元,这笔巨款在当时满铁长春附属地内各类建筑工程造价中堪称“天价”,即使在当时日本国内也不多见。长春史志专家于泾先生认为:“20世纪初,日本为一座旅馆投资几十万日元是一件空前的大事。”
从远处眺望长春大和旅馆
满铁耗费巨资修建大和旅馆,其实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面子”。
1905年,虽为战胜国,但规模巨大的日俄战争也使日本财政陷入窘困,日本甚至一度想要将刚刚到手的南满铁路作价卖给美国铁路公司。欧美各国在公开场合表达了“坐待日本的失败和求援”的想法。对于刚组建的满铁来说,迫切需要一个形象工程展现实力和决心,而作为当时俄日势力分界点的长春,就是展示实力和决心最好的地方。
在这种背景下,日本在1907年8月买进长春满铁附属地大部分用地后,决定于当年年底,在长春站前不惜代价修建一座国际性旅馆——大和旅馆。
据满铁与俄方中东铁路公司达成的协议,俄、日双方将分别在中东铁路宽城子火车站和新建的满铁长春站为对方建设货物站台和办事处,长春大和旅馆的功能之一就是作为俄方中东铁路办事处使用。也正因为这层原因,俄方对长春大和旅馆的建设提出了许多具体要求。大和旅馆修建期间,中东铁路方面派出俄国专家对旅馆内部构造细节和设备进行了详细的考察。考察结束之后,俄方专家对满铁提出了增加预算的要求,而且是35万日元的巨额数目。后藤新平得知后,当即批示“俄方肯定是在观望我方是否能够按照要求做,或者是否能够有足够的资金做。既然这样,我们就拿出40万来给他们瞧瞧。”
巨资之下,建成后的长春大和旅馆先进程度很高,与当时欧美的顶级旅馆不相上下,在那个年代就有电力供应、给排水和暖气供热,1925年又安装了煤气,大部分客房设有卫生间。1938年,大和旅馆增建南楼,改变了原有马蹄形平面布局,形成如今鸟瞰“王”字形布局。南楼于1939年竣工,南北两楼建成后相通,立面风格浑然一体。北楼为二层,重于观瞻;南楼三层,趋于实用。建筑面积增加至7746平方米,占地约15万平方米。
不同时期的长春大和旅馆
大和旅馆还将“旅馆”一词首次带到长春。此前,长春旅店多称“客栈”“客房”或“伙房”。1910年3月9日长春各报纸均刊登大和旅馆开业广告,从此“旅馆”这个专用名词随着样式各异的牌匾一起出现在长春的大街小巷。
但长春大和旅馆的修建也并非十全十美。于泾在《长春史话》中记载:“这个新式建筑物,当时在排放污水上竟带来了不小的问题。每日排出的污水类便常达十多立方米,全靠马车载运到附近的明沟排往头道沟,满铁附属地的南部臭气重天,有时运不出去,则地下室被污水浸泡,无法使用。日本商民甚为不满。这种情况持续一年之久。”
轮番登场的“名流”和不断被改写的历史
从对外营业伊始,能够入住长春大和旅馆就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1910年1月30日,清朝海军大臣载洵、海军提督萨镇冰奉旨前往欧洲考察后取道西伯利亚回国路过长春,入住大和旅馆,为迎接首批贵宾,本就崭新的大和旅馆又被重新“装饰焕然一新”,在清政府“恭备行台,一切器具务求华美,切勿草率从事”的要求下,迎送他们的费用高达白银十万两。
曾在长春生活过的栗原忠道在《长春地图》一文中回忆:“当时的长春大和旅馆,是可以和东京的帝国旅馆相媲美的高级旅馆,它是在高大的榆树林中修建的。大楼是红砖灰浆结构的两层楼房,馆内灯火通明,一尘不染。在这里住宿的都是政府要员、关东军的高级军官和大公司的董事等知名人士,他们的名字都要在第二天的报纸上登出来。”
1922年9月4日至25日,日本因干涉苏俄革命,与苏俄在长春大和旅馆进行谈判,史称“长春会议”。双方代表均住这里,其中苏俄代表越飞曾参与过苏俄同孙中山的谈判及同中国北洋政府的谈判。
在长春大和旅馆居住最久的是后来长期担任满洲映画协会(今长影)理事长的甘粕正彦。此人原是日本宪兵大尉,因1923年杀害无政府主义者大杉荣全家被判刑,后在日本陆军庇护下减刑释放,“九一八”前潜入东北,参与侵略阴谋活动。据栗原忠道回忆:“甘粕正彦每次来长春,都在大和旅馆下榻。当他出入旅馆时,所有工作人员都要向他行礼致敬。”甘粕曾搜罗日本浪人和右翼团体组成“甘粕机关”,拥有很大的秘密势力。
1932年2月5日,日本关东军司令部迁到长春,时任关东军司令官的本庄繁和一些高级幕僚入住长春大和旅馆,在这里谋划了日本扩大侵略和制造傀儡政权的阴谋。5月2日,“李顿调查团”来东北实地调查入住于此并停留一周,在这里接触了伪总理郑孝胥、日本奉天特务机关长士肥原贤二、伪满洲国执政溥仪、伪国务院首任总务厅长官驹井德三等多位伪满洲国高层。同年9月15日,住在这里的日本驻伪满洲国全权大使武藤信义在此策划让郑孝胥在《日满议定书》上签字,日本宣布承认伪满洲国。
长春大和旅馆还接待过曾受列宁和斯大林赞誉、十月革命前成名的世界一流苏联歌唱家菲奥多·夏里亚宾。后来的“满映”大明星李香兰也是这里的常客。
《长春史话》载:“大和旅馆自开业到1945年日本投降,前前后后还住过不少神秘人物,其中一个为当时举世瞩目的远东地区部长格利希·萨莫伊洛维奇·留希科夫上将。此人被日军辗转押送,于1938年7月中旬到8月下旬,被软禁在这里。他不仅向日本关东军提供过大量机密情报,而且参与策反反苏阴谋,甚至密谋刺杀斯大林。”
长春大和旅馆以烹调技艺和服务闻名于当时,日本要人的送往迎来与集会,多在此举行。此外,这里的客人还多有欧美商人、政客、记者和旅游者。东北沦陷期间,法西斯国家商人、政客频繁出入于此。
因费用高昂,也并非所有日本官僚、军人和商人都有资格问津长春大和旅馆的。武部六藏、岸信介和古海忠之等中上层官僚,在东北沦陷初期,因消费不起这里只好住普通旅馆。就算高官如驹井德三,也在住进不久被关东军“劝告”另觅他处。
1945年8月被苏军接管后,大和旅馆又成为了许多影响长春历史进程事件的发生地,直到1946年5月间,这里都是中共长春地下党重要集会与活动场所。1946年国民党占领长春后,这里成为接待国民党军政要员的场所,北平军事协调处停战27组的中美代表常在这里进行国共停战谈判,伍修权、李立三等著名共产党员曾入住。1948年10月长春解放前夕,国民党60军军长曾泽生将军曾在这里同中国共产党代表商谈起义事宜。
长春解放之后的70多年时间里,这座建筑先后更名铁路宾馆,吉林省人民委员会接待处、交际处,吉林宾馆和中国国际旅行社长春分社等,曾接待朱德、贺龙、陈云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大批应邀来吉林省的友好使团、外国友人、专家和归侨等。1975年7月,取长春友谊之意,旅馆正式改名为春谊宾馆,一直沿用至今。
春谊宾馆于1985年12月18日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后经1987年和1992年两次大的维修和扩建,风采较之以往更胜,即使在各类酒店、宾馆林立的今天,这座拥有不可复制历史底蕴的百年旅馆,依然是许多来长旅人的首选。(赵薪/文)
参考资料:
《宽城史话》
《长春历史街区》
房友良《长春街路图志》
《历史文化名城-长春》
王新英《长春现存最早的近代旅馆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