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运成:书坛翘楚 德艺世范 写意•翰墨丹青-关东文脉 曹淑杰 2054142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写意•翰墨丹青

张运成:书坛翘楚 德艺世范

2016-05-09 | 来源: 中国吉林网

   

“吉林书坛第一老先生,我可不敢当!无论学识还是德行都还要好好学习啊!如果说虚长了点,年龄够老罢了。”这番似有调侃却自然真诚的话即是张老谦虚笃实的生动写照。

向来低调为人、静心读书研艺的运成先生,从不轻易打扰别人,不愿给人添麻烦,哪怕是自己的学生。春节前一个偶然机缘,作为学生的我有幸为老师过了一个简单而难忘的75周岁生日。这使我突然间有一种责任感,想写写先生德艺点滴,与师友们分享的同时,权当抛砖引玉,努力让人们更多了解当前吉林市书坛第一老先生的书艺与风采。

张运成,字绍芝,号砚农,堂号正念居,1940年12月生于吉林省怀德县,曾任民进吉林省委委员、民进吉林市委副主委(驻会)、吉林省第六届政协委员,曾任3届吉林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协会会员,世界禅书画研究会常务理事,吉林省书法家协会顾问、吉林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吉林市孔子研究会顾问,吉林市成多禄研究会会长。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书法培训中心客座教师。

精研约取 书艺誉享海内

先生出生于耕读世家,自幼临帖习字,不满8岁即将柳公权《玄秘塔》等唐楷字范临习得有模有样。后师从吉林三杰之翘楚成多禄之子、著名书法家成世杰先生,为其唯一入室弟子。在成氏书风的熏陶下,先生每日心追手摹,临池不辍,后又得王常瑜、张穆庵等名宿点拨,深得正统书法之精髓。先生不仅深谙唐楷法度,更得晋人神韵、宋人气势,倾心于成公多禄父子书法的传承与发展。“吸诸家书法之精髓,得古人超凡之灵气”,形成了自己的风貌。楷书以率更为基,法度森严,结字端庄,章法清朗,自成一家。形美而神足,外柔而内刚,妍美而不俗媚,含蓄而偶见锋芒。行书取法二王,融东坡及成公笔意,气韵生动、纯熟娴雅,其笔画外柔内骨,其用笔干净利索,整体感觉疏朗、匀称、平稳,在静谧、安详、平和之中蕴含着勃然欲发的生机。其小楷意在《黄庭》、《乐毅》、《十三行》之间,精彩可人。其榜书端严静穆,朴茂脱俗,直逼古人,艺术水准极高。全国展评委、当代著名学者、书法家丛文俊先生评价先生榜书云:“先生榜书,在当代展赛中不说是失传,也是凤毛麟角。艺术水准之高,在近些年全国书展、大赛评选中几乎无出其右。”

先生为人低调,但其书艺早已声誉业内。早在1963年,便有书作在省书法大展中展出;1983年,吉林市与日本山形市建交,先生与金意庵、刘迺中先生作品作为吉林市政府与日本友好市建交之礼物;1988年,行书四条屏荣获长白山国际书法大赛二等奖;1999年,所书对联在中国书协会员优秀作品展上展出;2002年6月,应邀参加香港回归五周年纪念会,并荣获“相约香港”中国当代艺术成就奖;自撰联在全国“华夏名家迎奥运主题书画展”中获“最高荣誉奖”;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书画展”展出的自撰联是吉林省唯一入展的作品,被毛主席纪念堂永久收藏,2010年9月荣获吉林市第五届松花湖文艺奖成就奖。作品被多家博物馆、纪念馆收藏,录入《中国当代书法精英大典》等辞书。

运成先生的书作深受各国友人及藏家喜爱。早在2002年,先生书作《松花江放船歌》在吉林市首届艺博会上以7000元拍出,创当时吉林单幅书法作品拍价之最。先生榜书题字甚多,各地机关、企事业单位、庙宇、园林均有先生题字,吉林市图书馆简介石刻、吉林一中、吉林实验中学等碑匾都出于先生之手。因先生为人正念、字也端严,成多禄、金意庵、吴曦宇先生的碑文均为先生所书,刘迺中先生临终前叮嘱请先生为自己书写碑文。湖南衡山南岳大庙、常德诗墙、吉林北山、通化碑林等数十处园林古迹邀请先生题诗书翰。1997年,为磨盘山万德寺大雄宝殿书写了由刘迺中先生所撰、赵朴初先生改定的长联——“归命天人师,一瓣心香朝佛土;弹指恒沙界,万声梵呗证菩提”,深得赵朴老和刘老的赞许。2005年台湾与大陆对飞的台商包机——台湾复兴航空公司机身上的“复兴航空”四个大字亦为先生所书,得到两岸专家民众的一致好评,为海峡两岸沟通搭建了文化桥梁。

传道授业 桃李遍及天下

众所周知,先生是吉林省书法教育的重要开创者之一。他1961年开始从教,尤其是1982年调到吉林师范学校教授书法开始,开创了那个时代师范书法教育的先河,成功将这一传统文化在吉师校园发扬光大,成为当时吉师的优良风气,传导至吉林教育的每个角落,真正意义上推动了书法教育的整体高质量兴起。其中全省21所学校书法竞赛,吉师摘得魁首;全省教师书法大赛,5个一等奖全为先生学生等佳绩,至今仍广为传颂。先生书法教育不局限于吉林市,1985年省书协举办书法培训班,先生应邀到长春授课1个月,与刘迺中、丛文俊先生各教一个班,为全省书法人才培养作出了贡献。

先生字外功夫深厚,不仅深谙中国古典文学,对传统文化造诣颇深,而且行端表正,一身正气。在教学过程中,先生以正直的人品、深厚的功力和丰富的学养教育陶冶学生,每每教育学生要懂得“心正则笔正”,取法要高,“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志不强者志不达”等道理,这些亦禅亦道、亦哲亦理的艺术妙机为当时准成年的师范学生树立修身治国平天下之志向启发良多。悟得这个道理后,学生在苦研书法之间,更加注重丰富自身修养,用理性感悟经典,用执著追寻艺理。就这样,在书法教学的道路上,先生存正念,走正路,多年来成绩斐然。先生学生不仅人数多,而且成才者众,培养出著名学者、书法家韩历军等一大批书法精英,成为吉林乃至全国书坛的中坚力量。更令人欣喜的是,先生所教学生多也成为师者,继续培养着一代又一代书法新秀,不断地壮大着书法人才队伍。刘廼中先生赋诗赞曰:“久做人师绩斐然,挥毫不让众时贤,喜逢周甲衷心祝,德艺凝成正气篇。”金意庵先生赞曰:“绛帐高风闻道先,树人立德绍前贤;满园桃李皆春色,衣钵竹山今再传。”

“吉林市第五届松花湖文艺奖成就奖 ”颁奖仪式上的那份颁奖词即是先生书艺及教学的精准概括:在日本,在香港、台湾地区,他是大师称道的书法艺术家。在校园,在书房、电教馆,他是德艺双馨的书法教育家。与先生卓越书法艺术相辉映的是他书法教育家的称号。

德艺双馨 宁静淡泊致远

先生在书法创作和为人品行方面都恪守范律。为人谦慎质朴,不事张扬,不随时俗,每日埋头品读古典诗文、名家碑帖,静心探研书道艺理、国学禅机。先生认为:“要想有高品位的书法作品,必须下苦功夫,又必须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加强字外功夫的修炼。同时,不断提高自我品德的修养更是提高书艺水平的必要条件。倘无高尚的品德,即使写得一手好字,也无法令人钦佩。” 先生的字如其人,从不擅张扬,但是有一种平和、威严、端雅、高尚的艺术气象,这一点是一般人很难达到的,这正是和他的修养高尚、胸次开阔有直接关系。先生虽已年越古稀,但对书界前辈从来都是敬重有加,常有忆念文字出于笔端,并以“‘识浅、见狭、学不足’终不能有成”来勉励自己。为提高修养,先生常以先贤为范,潜心研究书坛史料、学界往事以及文人传记等,从中汲取从艺做人之营养,涵养自己的人格书品。先生书品严谨,自认为不该动笔之处,即使润格再高也婉言相拒、不为所动。并重艺真价实,不满意的作品从不出手,即便是赠与友人,亦必是如意之作。

先生谦虚至极,据先生讲,其号砚农,系上世纪60年代初,江城名宿王常瑜先生所起,当时王老对二十岁刚出头的先生说:“你60岁以后可用‘砚田老农’之号。”可先生觉得,年龄的老成并不代表艺术的纯熟,到了65岁以后才偶署此号。先生认为书无止境,需用尽一生的精力去研习,故将自己俨然化为一质朴老农,默默地精耕细作于砚田之上。

在吉林书法界,人们对先生虚怀当竹、清气若兰的谦谦君子之风颇多赞许,是公认的“德艺双馨”之典范。先生不慕虚名,不喜炒作,只求埋头读书做事,专心研习书法,其书法成就甚高,但宣传之事甚少。几十年的蛰伏,直至2011年1月先生70寿诞之际,在众多同仁和学生们再三催促下,在省、市相关部门及领导关心支持下,才同意以“砚田心耕”为主题举办了“张运成七旬书法展暨作品集首发式”,展出先生不同时期创作的书法精品百余件,同时由著名书法家段成桂先生题写书名,由吉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作品集与吉林人民见面。其艺术魅力感动江城,其人品修为好评如潮。正如丛文俊先生所评:“先生书笔似千钧,画如铁石,直入乃师堂奥;而体势劲拔,风骨嶙峋,再见率更家法。似与不似,妙在善学,持之以恒,不改初衷,唯求精进也已。”“运成先生天性笃厚,勤奋好学,内益修养,外敛锋芒,尊师重道,矢志如一。其书法古调自爱,不为外物所移,时光荏苒,历久弥新。其书富于传统文化艺术精神,凡识者皆不敢轻忽之;其书品高,人品更佳,凡识者皆礼敬之。”就这样,先生以古稀之寿的第一次书展和第一本作品集首次向江城父老展示与汇报,将自己积淀多年的艺术精品奉献给江城人民,也让世人看到了这样一位优秀书法家不慕荣利、孜孜以求的艺术情怀。

仁厚担当 尽现核心价值

先生深受家风熏染,尊师重道,仁义孝悌,忠信为上,一心向善。作为成氏门人,他待师如父,在成世杰晚年卧病时,体贴入微,床前护理之事,均亲手侍奉。先生对师祖成多禄的仁德和才学更是感佩至深。他评说:“成公是我最敬仰的人,为官清廉、学富五车,因之他的字不论大小,均书卷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韵律感极强。成公一生重节操,任绥化知府未满三年,即挂冠而去,不为五斗米折腰。还有给程德全的绝交书,均能看出他的人品气骨。”先生曾亲手为成公整理遗骨,用松花江水清洗师祖每块遗骨,安葬于九台其塔木,让成公在故里安息。先生以继承和弘扬成公精神为己任,在他的呼吁、倡导下,弘扬乡贤工作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关注与支持,成立了成多禄研究会,最近又建成了“吉林三杰艺术馆”。

2014年,在纪念成多禄诞辰150周年之际,吉林市政府举办了“嗣响竹山——纪念成多禄诞辰150周年张运成师生书法展”。就在去年,先生经多方协调,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率众弟子全力参与反映成多禄生平的纪录片《澹心苦旅——关东名士成多禄》的摄制工作,并亲自扮演成多禄先生,生动再现了一代乡贤的风采,为弘扬成公多禄品格书艺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这部纪录片荣获第3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纪录片奖提名,参加第24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展映,这在我省尚属首次,之后纪录片还在央视热播,受到广泛好评。

先生博爱善良、爱生如子,师范任教期间,对农村学生格外关注,在那个并不富裕的时代,经常亲自下厨为学生做丰美大餐。先生谦恭礼让、尊老敬贤。当听到刘迺中先生仙逝消息,不顾时近夜半,天黑风凉,腿伤灼痛,火速赶往医院见刘老最后一面。之后题写挽联,克服腿伤之痛,奔波几十里,送刘老最后一程。先生之真情厚意,令在场人们无不动容。

先生爱国兴邦之情怀始终不渝。在潜心书艺的同时,积极参加公益活动,投入慈善事业。作为一位民主人士,先生极具社会责任感,积极为民族振兴、家乡发展献计出力,充满正能量。1998年洪水、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积极捐献毋庸赘言。2010年夏,永吉发生特大洪灾,先生捐出多幅力作,并以其高德善心感召四方,组织吉林市书画界人士捐献作品,以“洪水凝志”为主题,成功举办了大型书画慈善拍卖会,募得善款近11万元,全部捐助给受灾严重的永吉七中,还为该校题写了校名。与先生相交半个多世纪的刘迺中先生题写“才为世用,学为时歌,谦谦君子,守正不阿”,赞颂张运成先生的德韵慈心。

白山松水,人杰地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名家贤士。而今先生已是吉林市书坛首屈一指、年高德勋的大家前辈,祝愿先生福泰安康,艺术生命之树长青!

成多禄、金意庵、吴曦宇先生的碑文均出自张先生之手。吉林市图书馆简介文字亦为其手书。他还应邀为湖南衡山南岳大庙、常德诗墙、吉林北山、通化碑林、辽宁慧缘寺等数十处园林古迹书写诗、联、文等。其书法作品多次参加新加坡、香港交流展,被多国友人和多家博物馆收藏。代表作品编入《中国当代书法精英大典》等选集之中。


责任编辑: 曹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