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因为失业,高更才能蜕变为成功的画家 写意•翰墨丹青-关东文脉 曹淑杰 2225422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写意•翰墨丹青

蒋勋:因为失业,高更才能蜕变为成功的画家

2016-09-14 | 来源: 中国美术报

蒋勋.png

        漂流的第一站——阿凡桥

  1883年离开股票市场工作的高更显然把自己赌在一个无法回头的路上,他只有一往直前硬着头皮向前走去。失去职业,没有固定收入,与家人分离,陷在生活的不稳定中,高更前期绘画中的优雅宁谧忽然消失了。

  或者他早期画作中的和平宁静本来就只是一个表面的假象?

  一个本质上全然是浪子性格的男性却安逸在婚姻家庭生活中10年——他突然醒悟,发现自己内在的浪子本质,笔下的风景出现了犷烈的色彩笔触。

  1884年,在巴黎、鲁昂、哥本哈根之间漂流的高更,创作了《睡眠的孩子》,还是家庭的主题,一个金发的女孩,趴在桌案上睡着了,桌上放着一只巨大的啤酒杯。这件作品中出现了强烈的紫蓝色背景,墙壁上似乎是带花的壁纸,以平涂的方法直接以色块连接着前景的桌案。高更不再是前期印象派的高更,放弃了合理的透视,放弃了互补的柔和色彩,啤酒杯上的金红色与背景的紫蓝直接撞击。紫蓝壁纸里的装饰图案像是睡眠中孩子的超现实梦境。

  高更在画里明显脱离了前期印象派的莫奈、毕沙罗、西斯莱……他开始寻找自我,开始挖掘自己深藏在童年梦境里的记忆。他已经开始了“野兽派”与表现主义的风格,远远离开了当时巴黎流行的艺术潮流,但是他陷在双重焦虑中,生活现实的焦虑与艺术创作的焦虑。

  他的妻子梅娣在哥本哈根以教法文和翻译法文小说为生,养活4个孩子。高更在巴黎带着次子克劳维,常常靠啃干面包为生。他写信给梅娣诉说生活的艰难,1885年8月19日的信上说:“我没有钱,没有房子,没有家具……”他也在同一封信中透露他想到西部的布列塔尼去,他说:“那里生活费比较便宜……”

  高更考虑的只是“生活费比较便宜”吗? 或者,在他内心深处,一个遏止不住的走向大海走向荒野的欲望已经越来越强烈,他必须面对自己不得不承认的浪子的本质,浪子的本质就是不断流浪。

  布列塔尼是法国西部濒临大西洋的一省,在巴黎成为繁华大都会的同时,布列塔尼仍然是一个停留在近似中世纪农业时代的地区。居民以种植麦子五谷为生,或出海打鱼,也有大部分居民向往海上航行,或为生活所迫,越过大西洋到美洲寻找新的生路,成为海外移民。

  1880年以后,高度工业化以后的巴黎,知识分子、文化工作者忽然对农业与手工业传统充满乡愁。一批批画家、诗人走向布列塔尼,住在传统的民宿中,画画或写作,寻找完全不同于工商业城市的另一种风情。高更走向布列塔尼当然与整个巴黎文化上的怀旧运动有关。

责任编辑: 曹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