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浆图》:绘出南宋市井风 翰墨丹青-文化 曹淑杰 2977768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斗浆图》:绘出南宋市井风 翰墨丹青-文化 曹淑杰 2977768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翰墨丹青

《斗浆图》:绘出南宋市井风

2019-10-15 10:34 | 来源: 长春日报

  早在汉代,辽阳、望都等地墓室壁画和画像石上,已经出现以风俗为创作题材的绘画作品,而中国真正意义上的风俗画则始于魏晋,兴于宋代,尤其是北宋后期及南宋,迎来了风俗画发展的鼎盛时期。

  宋代以前的风俗画,其存在的社会基础多是统治者“礼失而求诸野”的采风意图,或有着辅佐皇权“成教化,助人伦”的借鉴功能。而随着宋人艺术精神的变化,宋代的绘画呈现出逐渐摆脱历史、政治、宗教题材羁绊的态势,人物画风向世俗题材拓展,出现了大量反映市井生活和社会风俗,以及普通百姓日常生活图景的作品,《斗浆图》就是其中的精品之一。

  宋人笔下的普通市民

  这幅南宋时期的《斗浆图》因无作者名款,常被称为《无名氏斗浆图》,为绢本设色,纵40厘米,横34.1厘米,册页左下方钤有清初书画收藏家“张则之”的印章一方。整幅画描绘的是南宋时期的城市巷陌街坊中,提着茶瓶的人们互相“友茶”时的情景,以花青、赭石、藤黄为主要色彩,有少量的石青,古朴而淡雅。

  《东京梦华录》记载市井中的场景时这样说:“更有提茶瓶之人,每日邻里互相友茶,相问动静。”《梦梁录》也记载:“巷陌街坊,自有提茶瓶沿门点茶,或朔望日,如遇吉凶二事,点送邻里茶水,倩其往来传语。”《斗浆图》的作者正是根据宋代南方为平民服务的小街商的日常生活场景,以精密不苟的态度,巧妙地抓取了“提茶瓶之人”相互“友茶”的动人情景,具有浓郁的生活色彩。

  画面中,6位提茶瓶者,皆头扎皂色裹巾,身披白、青襦袄衫,下着白裤,画面可见其中三人脚穿草鞋,一人穿蓝色布鞋,还有一位老者打着赤脚。据《宋史·舆服志》记载,“其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补。”画中人物所着服饰是当时底层小街商的典型服饰。此外,画中人物腰间均挂有雨伞,每人手中持有用具,造型各异,颇具动感。其中一人作提瓶注茶汤状,双目注视手中茶碗,神态认真。对两位正在品茶汤之人的神情描绘亦生动逼真,惟妙惟肖。其中一壮年男子曲眉丰额,清秀大方,品茶入口;另一老者则端茶碗于嘴边,似在凝神回味。旁边两位老者眉须俊逸,手提茶瓶、茶碗侍立观望,面目恬静安闲,还有一老者面目祥和温厚,左手提茶瓶,右手夹炭理火。6位斗浆人面前各有一套用具,茶瓶和茶碗均置于精美的竹莪提器中,还有竹编的精巧器物用来装炭。画面上的人物细致缜密,自然真切,符合比例和透视,每个人的神情都蕴含着安静、恬淡之感。

  宋人的饮茶与斗茶

  尽管这幅南宋的《斗浆图》所描绘的只是市井一隅,但其反映出的宋代社会风俗,以及宋代人物画的高超技法却令其备受关注。宋代发达的商品货币经济,曾孕育出前所未有的社会文明,这种文明并不逊于欧洲中世纪晚期的繁荣。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宋代画家在选择题材时,越来越多地将目光投注到对城乡风俗的描绘,以及对普通人生活的描摹上。在宋代盛行的风俗画中,我们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生活的繁荣景象。

  宋代以前,饮茶是流行于文人士大夫中的风尚,到了宋代则成为普通人家不可缺少的待客饮品。宋人笔记中曾记载,“盖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酱醋茶”。宋人接待宾客,必用茶和汤,《南窗纪谈》与《萍州可谈》都记录了这一习俗:“客至则设茶,欲去则设汤。不知起于何时,上自官府,下至闾里,莫之或废”“今世俗,客至则啜茶,去则啜汤。汤,取药材甘香者屑之,或凉或温,未有不用甘草者。此俗遍天下”。

  曾经专属于文人士大夫的风尚成为社会各阶层的民俗,这与两宋时期“崇文抑武”的统治策略不无关系。宋朝自赵匡胤开国以来,为避免五代武人割据局面的出现,在统治机构中,文官的地位、待遇都要高于武官,文人地位的提高影响了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加之两宋皇族的推动,使得文人士大夫爱好风尚成为全社会的风尚,更在情理之中。以茶为例,北宋末年的徽宗皇帝不仅对诗书画、鉴古有强烈的爱好,对于品茶之道也极为谙熟,他留下的《大观茶论》中就记载了当时斗茶的标准。此外,宋代的士大夫中也有不少人撰文品评茶道,如蔡襄著有《茶录》,黄儒著有《品茶要录》,周绛著有《补茶经》等。在皇族和士大夫的引领下,南宋时期,饮茶成为上至皇室贵族,下至贩夫走卒的生活时尚。

  斗浆,也叫斗茶,是北宋晚期和南宋时期流行于上流社会和市井街巷中的游戏。当时,从民间到皇宫,从百姓到文人雅士,各个阶层的人都爱斗茶。斗茶是一门综合性的技艺,早期斗茶的内容反映在色、香、味感官效果上,唯有点出色、香、味俱佳的茶汤才能算是赢家。《大观茶论》曰:“夫茶以味为上,香甘重滑,为味之全”“茶有真香,非龙麝可拟”“入盏则馨香凹达,秋爽洒然”。宋人斗茶主要是“斗色斗浮”,即以茶汤的颜色与冲出来的茶沫决胜负,茶色“以纯白为上真,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茶沫以“咬盏”为佳,所谓“咬盏”,即汤面“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凝而不动”。而以汤花涣散、先出现水痕为败,谓之“云脚乱”。

  关于宋代斗茶的盛况,今天的人们能从这幅《斗浆图》中窥见一二。此外,南宋著名画家刘松年的名作《茗园赌市图》,也是街头茶市的真实写照,堪称《斗浆图》的姊妹篇。元代画家赵孟頫也有《斗茶图》传世,这些传世名作使人们得见数百年前的集市街景,感受那个年代的市井生活。

  南宋风俗画的价值

  南宋《斗浆图》是一幅难得的南宋风俗画精品,在笔法上,作者娴熟地运用了“铁线”“界画”“游丝描”的绘画技法,铁线作衣褶,游丝勾手脸,衣纹刚劲有力,衣服顺衣褶的起伏而略有变化,流动自然。对人物的手脸须眉,作者在细若游丝的线条中,以适度的淡墨晕染衬底,使画面上的人物神态更加柔润逼真,生动地再现了现实生活中的人情气息。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北宋精工细密的界画技法,准确形象地描绘出茶瓶、茶碗、雨伞、竹莪等器物。在作者的画笔之下,色彩的浓淡,笔势的轻重,都被巧妙和谐地统一在画面上,明与暗的互相烘托,互相补充,大大加强了画面人物的立体感和空间感。画家在整体的气氛渲染和局部的细节刻画等方面,充分展示出高超的写实技巧和灵活处理题材的能力。

  《斗浆图》彰显出画家对现实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对俗世百态的精妙表现,体现了对世态人情的深入体味和思考,再现了宋人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这幅画突破了传统美术创作中崇尚高雅的风格,反映了宋代风俗画家创作视野的拓展和对市井生活的关注,是研究宋代社会文化的重要依据。

  宋代风俗画画风淳朴自然,内容亲切感人,形象鲜明生动,生活气息浓郁,这是由于这种绘画形式产生于民间艺术的土壤之中,因而与大众的精神生活和审美需求格外贴近。南宋的画家们突破了汉、魏、隋、唐以来描绘宗教和上层社会人物的窠臼,将对社会生活广泛而深邃的洞察力与扎实的绘画技巧结合起来,在我国古代绘画史上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