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VS蒋介石的“家与国” 悦读-文化 曹淑杰 2845690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毛泽东VS蒋介石的“家与国” 悦读-文化 曹淑杰 2845690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悦读

毛泽东VS蒋介石的“家与国”

2019-03-27 14:38 | 来源: 人民日报出版社

  胸怀,不应仅仅理解为气度与容人雅量,最主要的是胸中装的是什么?是少数人、少数利益集团,还是多数人、全体人民的利益。

  胸怀狭窄者,只能装得下前者。只有胸怀如海如山者,才能装得下后者。包容群众者获得群众,包容天下者得天下。

毛泽东VS蒋介石的“家与国”

毛泽东在北戴河

  心胸狭窄的蒋介石把他的曾经帝国“拱手送给”了心胸宽广的毛泽东;而平民意识浓厚的毛泽东把蒋个人的帝国——蒋家王朝,改变了内核,变成了广大人民共同拥有的国家——这是毛泽东胸怀天下与人民的根本体现。

  蒋介石曾经的“民国”并非人民之国,实为蒋家个人的王朝。在1975年4月5日以后,蒋经国继位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主席和中华民国总统得到了最终证明。为了“国即蒋家,蒋家即国”,蒋介石进行了近四十年的苦诣奋斗。

  1937年回国的蒋经国在迈向最高宝座台阶的过程中,第一个显赫的职务是江西省第四区行政专员兼赣州县长。第二个重要的职务是青年军政治部主任,中央干部学校教育长,使其与国民党少壮派建立了渊源。第三个重要职务,应当是体现为国建勋的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东北行营中将外交特派员,那是在“八一五”后接收东北期间。

  蒋经国虽一生未曾领兵打仗,却授为二级上将衔。蒋家王朝到台湾孤岛后,蒋经国由国防部部长到行政院副院长、院长,在蒋介石逝世后,终于顺理成章坐上了蒋家王朝的最高宝座。孙中山建立国民党的初衷“天下为公”,在蒋介石手里变成了“天下为蒋”。

  与蒋介石截然相反的是,毛泽东下定决心让爱子毛岸英成为一个合格的农民、工人,从而融入老百姓的队伍。1945年12月回国的毛岸英,毛泽东让他到“著名的劳动英雄吴满有处一道生活。吴战前来到延安时还是个饥馑的难民,从共产党人那儿分得一小块土地后,侍弄得相当成功”。在英国人迪克·威尔逊眼里,毛泽东是要儿子“去去骄娇二气”。毛岸英“干了一年农活,手上长出了茧子”。

  几年后,合格农民毛岸英又当起了工人,在北京机器总厂做工,并逐渐当上了这个厂的党支部副书记(相当于副科)。没人知道他是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的儿子。而那个时候蒋经国踏上第三个重要职务台阶的中将外交特派员已经过去5年之久,不仅有了优裕的生活待遇,而且有了一片事业基础。

  1950年春,毛岸英与刘思齐结婚,毛泽东送的唯一的结婚礼物是自己穿过的一件大衣,并对儿媳说:“白天岸英穿,晚间你盖都有份。”毛岸英打算一直在工人之中工作10年以上,但在婚后半年,又去了战火纷飞的朝鲜。

  得知毛泽东让自己带上毛岸英上凶险的战场,彭德怀曾经很犹豫,毛泽东说服彭德怀的理由是,自己的孩子应当同全国老百姓的孩子一样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28岁的毛岸英牺牲在美军的一次空袭中。

  毛岸英8岁与母亲杨开慧入狱,在母亲牺牲后流落街头,与父亲毛泽东分别19年后重逢,又被派去当农民、工人,直到5年后将遗体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

  一些外国人从本国传统的习惯思维出发,感到毛泽东为了自己的建国大业对家庭亲人一直不负责任,认为毛泽东利用自己的儿子上前线来证明出兵朝鲜的正确并激励部队的战斗意志,是个感情淡漠的人。

  包括对毛泽东研究甚多的菲力普·肖特在这方面也持有某些偏见。他认为:“岸英与父亲的关系一直都不很亲密。”而迪克·威尔逊的看法是:“在他的孩子们的儿童时期,他爱他们,但一俟他们成年,他便显得严厉而冰冷了。”更为极端的话是,最后“没有人赢得他的心”。

  倒是菲力普·肖特说了一句公道话:“毛是一个发号施令的人,他坚持他的孩子们的行为要无可指责,并受到与其他任何人同等的待遇。”

  骨子里充满了平民意识的毛泽东,不会似蒋介石那样利用权力为自己的子女谋取无尽的权力与利益;如果用权的话,毛泽东只能让自己的子女多于普通百姓去吃苦与牺牲。正如他的警卫员李银桥回忆他曾对孩子们说的那样:“你是毛泽东的孩子,那可是你命苦的地方。”

  实际上,毛岸英的牺牲使毛泽东陷入了多年的深沉痛苦之中。迪克·威尔逊引用江青的话说:“毛得到的这个消息给他们的个人生活蒙上了一层‘深深的忧郁’。”

  毛泽东逝世后,有关人员在清理遗物时发现一个他在生前一直自己保存的箱子,里边装的竟然是毛岸英入朝前穿过的衬衣、袜子等用物。感情丰沛的毛泽东把巨大的痛苦深深埋藏于个人内心深处。可以想见,在夜静更深之际,一位古稀老人抚摸着这些遗物,内心不能与人倾诉的痛苦创伤,将是何等煎熬与折磨。

毛泽东VS蒋介石的“家与国”

  蒋介石

  与毛泽东不同之处,蒋介石在治国之际,把自己的家庭经营得风生水起。虽然他丢了国——“民国”缩小到一个省的海岛上,他的小家族却异常兴旺发达。晚年儿孙绕膝,其乐融融。以世俗的眼光看,这是他比老对手毛泽东成功之处。毛泽东获得了整个中国,却付出了家庭残破的代价。

  不过,从蒋介石与毛泽东各自的理想追求看,以蒋介石“国即是家,家即是国”的目标评价,蒋介石是一个失败者。毛泽东的理想与信仰的国,则是由老百姓亿万小家所组成的人民共同之国。以这个目标评价,毛泽东达到了自己的理想,是真正的胜利者。

  毛泽东最大的成功是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而不是蒋一度形式上的)统一,结束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军阀割据、战火频繁的散乱分裂中国,实现了中华民族数百年来的统一与强大,连带终止了屡遭外国侵略与侮辱的历史,使倒下的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亿万人民都有了没有战乱、摆脱贫困、建设家园的幸福开端。

  菲力普·肖特在《毛泽东传》结尾处写道:“在中国历史上短短一代人的一个时代里所发生的浓缩了的变化,需要西方用几百年的时间才能完成。毕毛之一生,中国从半殖民地跃升到一个大国的地位……毛抓住了他的那个时代痛苦的、无法平息的那种精神。”

  英国史学巨匠汤因比则赞誉:“毛泽东比我们时代先进50年。”

  而中国亿万获得了天伦之乐家庭的普通老百姓,表达的方式则比外国人直接得多。他们真挚的感情体现在至今仍在唱着的一首名为《东方红》的歌里: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作者:李发锁)

  节选自《围困长春》,标题为编者所加。

      中国吉林网转载本文经作家本人同意。

image.png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