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上的物与人 悦读-文化 曹淑杰 3391250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丝绸之路上的物与人 悦读-文化 曹淑杰 3391250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悦读

丝绸之路上的物与人

2021-06-10 15:11 | 来源: 京报网

  现藏在宁夏固原博物馆的一件文物非常奇特,它是件造型独特的银壶,壶身上描绘了三个场景,每个场景均有一男一女,这三个场景分别是:帕里斯裁决、劫掠海伦和海伦归来。这三个场景皆来自于《荷马史诗》,这件文物通过对材质和制作工艺的研究,考古人员根据历史得知了这件银器很可能制造于萨珊帝国的邻近地区,这件器物在罗马与萨珊容器中有原型,但在巴克特里亚却发展出了自己的风格。然而让人感到意外的是,这件内容取材于西方,制作于中亚的器物,竟然出现在中国西北6世纪的一座将军墓中。这让人十分好奇,这件物品究竟是怎么来到中国的?

  带着疑问,笔者翻开了曾任大英图书馆国际敦煌项目负责人魏泓的著作《十件古物中的丝路文明史》。魏泓过去三十年一直致力于研究丝绸之路的历史、艺术、宗教、物质和文化。而这本书聚焦于丝绸之路上的物质,从创造叙事的意义上对物质或器物展开对话。

  魏泓从物质探究丝绸之路的变迁,在她看来,一件器物最初的叙事可能只讲述了这件物品与一个人之间发生的诸多故事的其中之一,也无从涉及到其他经历、知识、信仰和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们之间的联系。但当这件器物脱离了最初的环境,就是它被制作出来的那个时空后,可能酒器被看做水器,茶叶被看做货币。这件器物可能再也引发不了它制作者原本的叙事,物质的流变,帮我们感知人类和社会是如何发展如何被构建的。比如前文提到的巴克特里亚壶,当它离开自己的原产地、制作人后,我们便难以知道这件器物的初始叙事了,而是通过它最后被发现的地方进行向上推演考究。制作这件物品的工匠,它最初的主人,知不知道《荷马史诗》的知识,我们不得而知。很可能他最初的主人认为壶身上的图案就是当地的故事,而当这件银壶向东流传时,也被贴上了西方异域的标签,这里的西方异域不是罗马、不是希腊,而是中亚。

  我们虽然不知道这件巴克特里亚银壶是如何传到中国的,但是墓主人李贤将军的经历,却有迹可循。李贤的经历在《周书》《北史》中都有他的传记,同时通过墓志铭我们可以了解到,李贤出生于北魏统治下的中国北方,是北魏、西魏、北周的重臣。李贤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的将领,在驻守边疆方面武功卓著,丝绸之路的贸易路线横穿他的边防驻地。我们虽不知道这件巴克特里亚壶是如何到他手里的,但却可以做出多种猜测,每一种猜测背后都是人与物相关联的叙述。也或许是皇帝的赏赐,也可能是地方豪族的馈赠,也可能是他收缴的赃物,而银壶上《荷马史诗》的故事李贤是否了解,我们无从而知。但通过对墓葬的重视程度,我们可以想象这件物品必然是墓主人生前的喜爱之物,至少是被李贤视为珍品。魏泓通过对这件器物的材质、历史背景、地理风貌、成品年代、流传故事的详细研究,为读者展示了跨文明、跨区域、跨时间的历史游览。

  魏泓借由十件古物,结合大量文献证据,展现了诸如耳环、玻璃、银壶、钱币、经书等,对我们而言相对熟悉的生活商品,通过对这些物品的研究,带领读者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以及相关的文化背景。古代匈奴与我国接触密切,熟悉中国历史的读者并不陌生,匈奴与汉朝长期处于敌对关系中,在书中第一章的“草原耳环”中我们却看到了一个复杂的故事。在一座公元前2世纪的匈奴女性墓中,发掘了一对质地为黄金,镶嵌有半宝石和透雕椭圆玉石的耳环。这种耳环不像草原文明的产物,更像是中原汉王朝的产物,这顿时便会引起读者好奇——对立关系下的两个民族又是怎样交流融合的。

  这对耳环诞生于匈奴与汉朝重新谈判领土和关系变化的时期,这一过程导致了丝绸之路的延长。这对耳环的多文化特征,恰恰反映了整个丝绸之路地区上,沿着欧亚大陆生态线分布的不同民族之间相遇的故事。魏泓在做完匈奴与中原王朝的背景介绍后,结合着考古为我们介绍这座女性墓地的地理位置与文化因素,“铜镜和腰带牌饰”“玉和龙”魏泓分别在形制、习惯、风俗等方面结合着考古的发现,讲述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碰撞,每次碰撞无论是战争还是贸易交流,无疑都会在物质的层面互相交融。我们发现似乎魏泓对于这十件古物的考究因为资料的缺失,往往不能解释这件物品是如何制作的?为什么流传到这里?持有者对此又有怎样的态度?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但通过对于围绕着器物周边的描述,读者可以通过物质了解到背后的复杂历史叙事。

  在魏泓介绍的这十件古物中,竟然有一个“奴隶”,全书的最后一章呈现出的是古代丝绸之路繁荣背后的悲哀,奴隶与丝绸、银壶一样都是丝绸之路上的商品,可以被购买、可以被售卖,有些奴隶一生漂泊,他们可以在丝绸之路上任何一个地方度过自己的一生。奴隶在丝绸之路经济方面的重要性不亚于丝绸、马匹等其他商品,但在以往对丝绸之路的研究中,奴隶却很少被人们提到。魏泓则通过使用法律文献、个人札记等遗留的文字材料,为读者描述出了曾经活跃在丝绸之路上的奴隶市场。西至都柏林,东至中国山东,整个丝绸之路都活跃着奴隶贸易,虽然奴隶贸易是私下买卖,但政府仍旧可以通过对奴隶运输和买卖征收人头税,可以说奴隶才是丝绸之路上最为畅销的商品,这也为整本书留下了令人深思的悲哀。丝绸之路是迷人的,丝绸之路的意义是伟大的,丝绸之路上的故事是动人的,但在这背后也有着哭泣与血汗。

  魏泓既通过丰富的资料讲述了玻璃、丝绸、纸张、印刷等技术的发明与演变,也揭晓了各个区域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交互影响。并在人类这条绵延不绝的文化通路上,以物讲史,将人类文明的精彩铺叙其中。

  来源:京报网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