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是一篇大赋 悦读-关东文脉 曹淑杰 3862911
玉米是一篇大赋 悦读-关东文脉 曹淑杰 3862911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悦读

玉米是一篇大赋

2024-07-02 10:52      来源: 吉林文脉微信公众号

  每次回农村老家,车子行驶在村路上,吹着乡间清新的风,风里裹挟着泥土的清香,道路两侧大片的玉米齐齐整整朝气蓬勃,冲击着我的视野。饱涨的绿覆盖着这方大平原上黑黝黝的泥土,放眼望去,好似一片绿色的海,又好似与蓝天白云组合的立体雕塑,这是我的家乡、长春大地上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01.jpg

东北玉米地

  这长势喜人的玉米,北方人也叫苞米,原本是舶来品,是明朝时的丝绸之路打开了绿色通道,将它生命的汁液,输入华夏大地。从此,那个原来叫作西天麦的物种落户安家,有了一个宛如金玉的名字——玉米。玉米刚引进时种植面积不大,只有皇家和官宦贵族才能吃到。到了清朝才开始大面积种植,成了老百姓的主粮。玉米生命力顽强,耐寒、耐旱、易成活,很多国家都种植,也遍及我国各地,而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的长春,土质肥美,气候优越,尤其盛产玉米,长春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玉米被广泛种植,成了黑土地的宠儿,在富饶的黑土地上尽情地沐浴阳光、畅饮甘霖,将它挺拔灿烂的姿容和坚定洒脱的个性都一一彰显于这方苍穹下了。

  玉米以前曾是防荒粮食,虽然种植面积广,但产量低,农民常年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耕作,依然过着贫困的生活。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土地包产到户,玉米被定为国家收购的商品粮,农民就扩大玉米种植面积,精心侍弄,玉米产量得到了提高,既保障了粮食供应,又有了富余收入,农民生活得到了改善,许多人家盖起了砖瓦房,添置了家用电器。到了21世纪,我国经济迅猛发展,日益强大,粮食安全得到了保障,农民不再交公粮了。新时代的农民开始使用农业机械耕种,省时省力,并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玉米产量大幅度提高,而且棒大粒满,年年丰产,为农民带来了丰厚的收益。国家还制定了许多惠民政策,每年给农民粮食补贴,让农民直接受益还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帮助农民不断提高科学种田水平。这些惠民政策,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和对农民的关爱,农民倍感温暖和幸福,连声夸赞时代好、政策好。有了国家的补贴和扶持,农民过上了富裕生活,许多农民在镇上或城里买了房子,买了车,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农民的生活奔上了小康,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02.jpg

  这催生着农民发家致富的玉米,凭借黑土地得天独厚的优势,成了长春大地上的一篇大赋。每到春耕时节,播种机奔驰在沃野平原,田垄整齐漫展,一望无际。适宜的中温带气候和世界上最肥沃的黑土为玉米赋能,催发种子破土生长一到夏季,雨水充沛,玉米苗开始伸展腰肢拔节疯长,和着雨的韵律,舒朗、欢快而热烈。金秋别有一番景致,“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玉米秸虽已褪去铅华,却借着阳光的笔,饱黑土地的墨,写出了金灿灿的丰收;健硕的玉米棒从包裹的衣裳里露出可爱的笑脸,欣赏着美丽的秋光。大型联合收割机奔驰在广袤的田野,犹如快乐的鱼在金色的波浪上游弋小块玉米地由人工收割,人们挥舞着银镰,眉梢挂满喜悦在熟练的挥举间又还原野一个一马平川。村路上,农用车奔驰,载着玉米,载着金色的风,载着农家的欢乐。当农民把丰收的玉米运回家里,庭院变得热闹起来,一穗穗硕大的玉米棒堆满院子,放眼望去,金灿灿一大片,好像风格简约的巨幅油画。等玉米晾晒了一些时日,就可以装到玉米楼子里了。农民常说“玉米‘上楼’,日子不愁”。“上楼”就是把玉米存放到一个高大的架子里,这个架子就叫玉米楼子,这是长春冬季农家院里的一道景观。各家的院子里都矗立着一个或方形或圆形的玉米楼子,这是简易的储粮仓,有的是用又粗又长的木杆搭建的,有的是用钢管和铁丝围成的,分上下两层,下层用木桩支撑,距离地面一米多高,以防玉米受潮和老鼠偷吃,上层就像一间屋子。别看它工序简单,却特别牢固,而且利于通风,里面的玉米棒摆放得齐齐整整,晶莹闪亮,仿佛照亮了农家小院,照亮了整个村子,再加上白雪的映衬,远远望去,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瑞雪丰年”图。到春节贴春联的时候,不仅是大门上,就连玉米楼子也披红挂彩,贴上了喜庆吉祥的对联。

  玉米经过一段时间的晾晒后,就被加工成了粮食,制成各种各样的食品,不但好吃,而且营养丰富。可以做米饭和面食,也可以烀、炖、炒等,做出各种美味菜肴,每一种都俘获着我的味蕾。

  关于烀玉米,家乡人有个饮食习惯,这个习惯是应季而生、相沿成习的,每到夏末秋初时节,鲜玉米开始长成,这个时候的玉米香嫩、微甜,非常好吃,农民就到玉米地里挑选颗粒大而嫩的玉米掰下来煮食,这就是烀玉米。烀玉米的做法最为简单,只需把鲜玉米棒去皮放入锅中用清水煮熟即可。好客的农民不但自家尝鲜,还送给住在城里的亲朋好友分享。现在,道路发达交通便利,人们喜欢自驾出行,我的好朋友华姐,家住农村,每到鲜玉米长成的时候,就邀请城里的亲友来家里吃烀玉米。主食是一大锅飘香的烀玉米,青菜是华姐在自家菜园里采摘的,经华姐的一双巧手,大餐桌上摆满了丰盛的菜看。我们围坐在一起,畅叙着浓情,品咂着快乐。

03.jpg

前郭县红光农场千米条田

  现在,人们常吃的主食是大米和白面玉米属于粗粮,却依然备受青睐,因为玉米富含粗纤维、蛋白质和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有保健和预防疾病的作用成了人们追捧的绿色保健佳品。除此之外,玉米还有许多用途:胚芽可以榨油;茎叶可以做饲料,还能加工果葡糖浆等这诸多好处,令我很是惊奇,这与黑土地碰撞交织的产物看似寻常,竟让人有一种“藏在深闺人未识”的感觉,它质朴中蕴含着精致,热情中释放着能量,独特中诠释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黑土地生长着玉米,也生长着淳朴和善良,就如我小时候耳闻目睹的那些往事,浸着玉米的香,刻着深深的印记在那个经济落后、粮食匮乏的20世纪70年代,又香又脆的爆米花算是农村孩子的零食了。爆米花有两种做法,一种是炒爆米花,一种是崩爆米花。炒爆米花,需要挑选粒小圆实的玉米,铁锅里放上少许的油,烧热,再放入一大把玉米粒开始翻炒,翻炒几下就盖上锅盖,随即就会听到锅里发出里啪啦的爆裂声,只需两三分钟,满满一锅雪白的爆米花就新鲜出锅了。炒爆米花既方便快捷,又经济实惠,村里多数人家都自己炒。崩爆米花一般是在秋冬季节,有专门崩爆米花的师傅行走于乡间,坐在村头,摇着爆米花机,崩一锅爆米花,需要自带玉米,还要付两角钱,算是比较奢侈的了。

04.jpg

  那时村里的孩子们,经常聚在一起玩要,衣兜里装着或是炒的或是崩的爆米花,边吃边玩,哪个孩子的衣兜是空的,就会有小伙伴把自己的爆米花大把地塞进去。在一片甜甜脆脆的咀嚼声中,孩子们一起分享着甜甜的友谊。那甜甜脆脆的爆米花,和那时的家常饭——浓稠的玉米楂粥、暄软的玉米饼,都成了那代人舌尖上的记忆。此外,令我感怀于心的还有村里人的乐善好施。俗话说“一家有难大家帮”,若是遇上旱涝灾害,有的人家粮食不够吃了,总会有人伸出援手,送去玉米。那个贫穷的年代,儿时的我就亲眼看见爸爸妈妈对一户村里人家的接济,那户人家人口多、劳动力少,每到青黄不接的时候,家里就断粮了,我家那时也很贫困,好在粮食够吃,爸爸妈妈不忍看到那家人挨饿,每年都从自家不多的粮食中,拿出一大袋玉米送去,以解果腹之需。朴素和真挚的感情最是动人,哪怕时隔多年,也不会湮没在时光的流水中,就如我儿时的一个有关玉米饼的故事。那时我上小学学校没有食堂,中午学生都回家吃饭。那天我回到家,房门锁着,妈妈去距离我家八公里远的镇上领粮(我家是非农户每月要到镇上粮店领粮),路上因为自行车坏了,中午没有赶回来,我只好饿着肚子返回学校。同村的同学小梅听说我没吃午饭,就快速跑回家,拿来一个金黄的玉米饼送给我。那天我吃的那个热乎乎的玉米饼,特别暖心,格外香甜。现在生活虽然富裕了,美味食品随处可买,爆米花司空见惯,但那看似平实的玉米,已将它金灿灿的底色,嵌入了善良、温暖和感动,时常浮现于我的脑海,清晰而明亮。

  仓廪实,天下安,粮食是生存之本。扎根于长春大地上的玉米,以最朴素和持久的本心,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曾在贫困年代,解决了人们温饱问题;在改革开放年代,为国家粮食统筹和储备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国家虽然已经走向富强,农业农村呈现着欣欣向荣的新气象,但是为了“让老百姓牢牢端稳中国饭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我国正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精品发展和绿色发展的理念下,玉米更加富有魅力,展现了更为美好的前景,其丰富的营养和美味,依然是人们的口腹之需,经过深加工的玉米,用途更为广泛,已跻身于医疗、工业等领域构建了多元化的玉米供应体系。

05.jpg

松原大洼镇民乐村水肥高效试验区

  这生长在长春大地上的玉米,黑土地赋予你执着和力量赋予你成就和辉煌,你是铺展在长春大地上的一篇大赋,书写着美丽、丰实和壮阔!

  此刻,我在用激情和热爱读你…… (作者:苏巧兰)

  本文选自吉林省作家作协编《问脉山水》

  图片:图虫创意 中国吉林网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