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声的雪落处 悦读-关东文脉 曹淑杰 3907828
在无声的雪落处 悦读-关东文脉 曹淑杰 3907828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悦读

在无声的雪落处

2024-12-17 11:12      来源: 吉林文脉微信公众号

  雾淞,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华而成,是非常难得的自然奇观。雾淞非冰非雪而是由于雾中无数零摄氏度以下而尚未凝华的水蒸气,随风在树枝等物体上不断积聚冻粘的结果,表现为白色不透明的粒状结构沉积物。雾淞形成需要冬季寒冷漫长,气温很低,而且水汽又很充分,同时能具备这两个形成雾凇的极重要而又相互矛盾的自然条件更是难得。而四方顶就是形成雾淞的天选之地。

雾凇1_副本.jpg

  四方顶是吉林龙湾群国家森林公园景区“七湾、一瀑、二顶”十大景观之一,也是闻名中外的雾凇圣地。景区最高处海拔1233米,面积约30公顷,是四方形的火山台地。在高山气候的作用下,形成了奇特的原始森林景观。四季风光各异,处处展示着自然造化的神奇,素有“枯木天堂”“高山画苑”之美誉,是旅游、摄影的绝佳之处。雾,更是四方顶奇观中的奇观,常常把人们带进如梦似幻的仙境之中,这让许多有幸身临其境的中外游客赞不绝口。

  四方白云起,氛氲殊未歇。

  看,高天流云从山峰间穿隙而过,在连绵不绝的云雾中,奇峰若有若无,玉树时隐时现,琼花缥缈,一如画家泼墨而成的水墨丹青。峰起波涌,似真似幻,让人感到动与静、诗与画的美妙贯通,又迷迷离离,朦朦胧胧,天地间莹莹乎如临玉界,皓皓乎如步天宫。

雾凇2_副本.jpg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更有奇石、枯木、雾点缀着山野。晶莹剔透的冰晶挂满树梢,宛若将群峰蒙上了一层玲珑的珠帘。风起,水晶帘动,叮咚作响。嶙峋的怪石、高大的枯木在雾淞中幻化出千姿百态,有的如神鹿祈福,有的如蟒蛇出洞,有的如仙女织锦,有的如猛虎扑食,有的如千手观音圣洁慈祥,有的如浅海礁岩上簇拥的珊瑚群光芒四射。万千生灵尽现于此,它们或法相庄严或奔放洒脱,在四方顶这方宝地上和谐相处,悠悠度过千万年时光。它们纯粹又震撼,绝美又动人。

  你看那棵老树,树干斑驳,带着一丝亘古的沧桑。一夜之间,竟然披上了一身华美的银色雾凇铠甲,每一片鳞甲都闪烁着水晶般的寒须,看起来不怒自威。它如同一条银色龙,以摄人的气势欲直冲九天云霄。到底是古树沾染了龙湾的龙气,还是龙湾之龙本尊现身于此呢?我一时有些恍惚了。不过想起四方坐落在长白山系龙岗山脉中段,聚天地之精华,凝山川之灵气,幻化出的雾凇自然也不负龙海之威、龙岗之势,便又有些释然了。

  龙湾之美,美在清澈,美在灵动;雾之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满山满眼的银装素裹,簇拥着,绽放着,洁白无瑕、盈目而耀眼。它们淞枝一体,经脉相连,随物赋形,浑然天成,在无声之间尽情释放着冬日的绚烂、风情与热烈,让人看一眼便直击心灵,令人无不感慨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这里是如此辽阔,又如此静谧,可以听见风的呼吸,可以听见自己的心跳,甚至,可以听见雾凇间的窃窃私语。那瞬间,所有的想象力和语言都会显得如此贫乏。我们惊叹于它的圣洁,惊叹于它的美丽,惊叹于它的浪漫,惊叹于它的神奇,却无法用任何一个精准的词来形容,甚至不能探究此刻的心情是震撼抑或是惊喜,只能任自己在这样的琉璃世界里心醉神迷。

  当呦呦鹿鸣响起,在这个宛如童话世界的四方顶上,梅花鹿轻盈地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它们在大雪覆盖的草地上跳跃奔跑,在雾凇林中穿梭嬉戏,时而乖巧可人,时而顽皮不已,为雾淞增添了几分灵动和活力。

雾凇4_副本.jpg

  四方顶的雾凇,是精雕细琢的琼花,是展翅欲飞的冰羽白得晶莹单纯,白得闪烁夺目,白得羽翼曼妙,白得风姿约,仿佛一个个美丽奇幻的梦。

  令人叹惋的是,这朵冬季里最美的花,在各种天气条件下,粲然盛开而又脆弱无常。当一缕缕阳光拨开云雾,照射在大地,那皎洁的雾淞开始尽情释放出生命的光华。不一会儿,整个雾淞的世界渐渐虚幻、缥缈,而万物却越发晶莹起来,甚至流下了不舍的泪滴。

  从生到灭不过半天工夫,实在是短暂的昙花一现。“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明知道香山居士写的不是雾,但那种对生活中存在过,又消逝了的美好事物的留恋、惋惜之情,却觉得用到雾淞身上,实在是贴切至极。“雾、春梦、朝云”几个意象恰如雾凇般朦胧缥缈,似真似幻,这种稍纵即逝的美,徒留怅然和遗憾。而这也恰好和雾的别名“梦送”相契合。宋末黄震(479-502)在《黄氏日钞》中说,当时民间称雾为“梦送”,意思是说它是在夜间人们做梦时天公送来的祥瑞。我很喜欢这个称呼,充满了中国式的浪漫和幻想。

  中国是世界上记载雾淞最早的国家,我国古人很早就对雾凇有了许多称呼和美誉。早在春秋时代成书的《春秋》上就有关于“树稼”的记载,也有的叫“树介”,就是现在所称的“雾淞”。“雾凇”一词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宋·吕忱(420-479)所编的《字林》里,其解释为:“寒气结冰如珠见日光乃消,齐鲁谓之雾凇。”这是1500多年前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雾凇”一词。

  宋代曾巩《冬夜即事》诗即有所载:“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木上,且起视之如雪,日出飘满阶庭,尤为可爱齐人谓之雾凇。”明朝张岱《湖心亭看雪》中也留下了“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佳句。

雾凇3_副本.jpg

  民间还有很多关于雾凇的谚语,比如“雾淞重雾凇,穷汉置饭甕”。人们认为这是丰年之兆。雾淞的谚语还可以预测天气,如:“数九雾淞连,伏里雨绵绵”“三九没雾,小河要干涸”“冬季雾凇多,翌年天暖和”“雾少,秋霜早”。据此,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以确保农业丰收,为民造福。此外,雾淞还是天然清洁剂,能将空气中危害人类健康的大量微粒吸附沉降到大地,净化空气,保护环境。

  此刻,站在北方的天空下,我张开怀抱,尽情感受着雪原的苍茫和空气的清冽。深呼吸,一种通透由内而生,一缕悠远的思绪飘然而起,这是雾淞带来的一股极致的清新舒爽,这是氤氲在四方顶的一抹山水之间的灵性,犹如醍灌顶甘露洒心,又袅袅飘散在风里。

  只是为了这一抹雪色中的风情,多少摄影人顶风踏雪而来他们三两结伴,或蹲或跪,或仰拍或俯摄,爬冰卧雪,甘之如饴。他们在这仙境般的世界里忘情地拍摄,深陷雪中而不能自拔。其实,又何止深陷雪中呢?他们早已深陷在美轮美奂的雾淞中,深陷在他们热爱的光影里。还有多少文人雅十沉醉其中,多少情思不舍昼夜,锦心绣口凝成了诗,挥毫泼墨绘成了画。

  这就是四方顶的柔婉深情,它在无声的雪落中苏醒,把一季冬色缭绕得让人忘记了时光,忘了这一季寒意的属性只让人记住了绝美动人的雾淞。

  拈一指雾凇,才知冬之丰盈,落一笔墨痕,才让雪色含情。四方顶的冬,带来的不仅仅是寒冷,还有双眸中悄然绽放的雾凇。它让冬立即美得有姿有韵,有情有味,不动声色间就让人爱上了它。

  冬天到了,让我们一起去踏雪而来,一起去寻雾凇,一起去四方顶赴这一季风雅之约,一起置身仙境。

      作者:王宇

      来源:《问脉山水》

初审: 曹淑杰   复审: 郭帅   终审: 陈尤欣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