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凤华/著 长春出版社《花脸虎冬冬》
2025年春,女作家陈凤华长篇儿童文学《花脸虎冬冬》出版。全书共14个章节,讲述了小虎崽冬冬坠崖后的经历,描绘了它在救助站的生活、成长和与男孩小米粒相处的种种故事。作者在文本中不仅体现了万物皆生灵、万物皆有灵犀的主题,还深刻展现了相互守望的和谐人性之爱,重新审视了生命与自然的关系。
呈现一个真实的大自然
儿童视角本质上意味着一种诗学维度。在作者看来,她的作品会“选择”儿童的视角来体现“万物与我为一”的自然主义,这些在文中具体体现为,长白山“森林”作为意象,不仅有木本植物为主的生物群落,还呈现出繁茂丰盈、复杂多样的生命景观特征。温暖的阳光、徜徉的云朵、一眼望不到边际的森林、各种野生动物……经由色彩和笔触而飘落到了书页上。
大自然虽美,但也有残酷现实。作品既描写了野猪偶遇的争斗、与棕熊的决斗,也有“穆石虎知晓动物世界的法则,也知道这样战斗的结局”等情节,揭示了自然界那些看似残忍的行为背后,其实都是为了生存和繁衍,让读者深感生命的珍贵与脆弱。
作品兼具知识性、可读性和人文性的特点。作为儿童长篇小说,作者对长白山地区自然、生物和地理状貌进行了大量的调研,搜集了非常翔实的背景资料,用一个个场景渲染与复原、融入故事的细节,讲述了长白山动物的形貌特征和生活习性,呈现出一个真实的大自然体貌。
包含自然文学特性的疏导方式
作者通过描绘自然界的壮丽景象和生物的生活习性,向儿童传递正确的教育与启蒙理念。如,通过描述小虎崽冬冬及其他动物的生存状态,教育儿童尊重生命和自然环境。同时,文本中也暗示小读者要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通过观察和体验自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创造力。这种文学形式使儿童能够在自然中学习和成长,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探索精神。
作品中描写自然界动物的一些细节,不仅能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更会触动孩子们对动物的了解。如“临睡前的虎妈又温柔地舔着虎仔的全身,那是在清洗虎仔皮毛里的虫子,一遍遍地没有厌倦”“月光渐渐暗了,云杉虎已经绕到了悬崖底部,周围的峭壁挨着峭壁,挡住了月光”等等情节描写,不仅语言优美、描述生动,有助于提升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也有着积极影响。
树立生态价值观
书中涉及的生态观念,与故事水乳交融,血肉难分地化入那些可爱的“野保人”。比如,花脸虎被解救是“野保人”给予的,当东北虎被猎人的捕捉钢套锁住时,还是于爷爷救了它,之后于爷爷的孙子于铁脚在参加工作后牢记爷爷的叮嘱,和于爷爷一样热爱着森林,包括救治小熊崽、小虎崽,给它们喂食物、陪它们游戏等,在潜移默化的传承中延续了一种爱的传递。
文本同时聚焦“小人物”,呈现“小人物”的价值,如小米粒、狼爷、于铁脚等人物形象既表现了正能量,还体现了人类与动物的平等对话。而文本中的光头商人、熊三等人物,不仅猎杀还贩卖野生动物,则揭示了人类破坏生态的社会现实,表达了深切的生态伦理观和和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真正意义。
守望人性的温暖
温情的叙事风格是儿童文学必备的人文关怀,可以给小读者以安全感和价值归属感,帮助他们在涉世之初树立对人生、对世界的信心。
在《花脸虎冬冬》中,作者以温情、温暖的笔触,讲述了爱与守护、友谊与成长、道义与人性。比如,老艾救了遇难的虎崽冬冬,虎妈妈不知道虎崽已被相救,但老艾却知道,“虎妈比他更着急”。当虎崽冬冬身边不再有黑狗妈妈守护时,它也会和人一样失魂落魄,等等。这些叙述既注意到小说与儿童性的贴合度,又不一味迎合儿童心理,有饱满的故事性和日常性,使作品更适合少年儿童阅读。
作者还用心良苦地以教育为宗旨,将人类的思想情感、性格倾向、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以及包括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因素的各种社会属性,投射在作品中的动物角色身上,从而打破儿童与动物之间的壁垒,让孩子们从中感受到爱与被爱、正能量与双向奔赴的情感升华。(作者: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