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版好书|《我是谁:战争遗孤启示录》:回望灾难历史中的人性之光 悦读-关东文脉 赵鹏 3946679
吉版好书|《我是谁:战争遗孤启示录》:回望灾难历史中的人性之光 悦读-关东文脉 赵鹏 3946679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悦读

吉版好书|《我是谁:战争遗孤启示录》:回望灾难历史中的人性之光

2025-05-14 15:32      来源: 中国吉林网

封面立体图.jpg

  出版单位

  吉林文史出版社

  作者简介

  吉林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成立于2013年,是专业从事对外文化交流、学术研讨、文化活动的非营利性团体。协会成立以来,开展大量线上线下对外文化交流和宣传活动,在东北亚和欧洲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

  出版物简介

  1945年日本战败,中国养父母超越仇恨抚育滞留在东北的日本遗孤。本书以口述资料为基,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勾勒遗孤被弃、养育至归国的历史画卷,在人性光辉与战后伤痛的交织中,彰显中华民族的宽恕精神。

  推荐理由

  回望灾难历史中的人性之光

  新近出版的《我是谁:战争遗孤启示录》,是一部带有原真性、资料抢救性的口述史作品,图文并茂地展示了许多重要的、即将消失的历史照片、档案资料、珍贵书信。书稿以采访的形式与日本遗孤、遗孤后代、遗孤亲朋、中日两国相关研究学者展开对话,在娓娓道来中挖掘线索,梳理了一段段日本遗孤和中国养父母的人生经历,谱写了人间大爱,表达了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主题。

  《我是谁:战争遗孤启示录》书稿由中日两国联合组成的摄制组,跨越中日24座城市、历时3年采访而成,同名纪录片由吉林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长春广播电视台等联合拍摄制作,英文版《我是日本遗孤》(上下集)曾通过中国国际电视台面向全世界播出。

  众所周知,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受到日本侵略者的深重奴役和无情杀戮,国恨家仇不容忘却。1945年,战败日军撤退过程中抛弃了大量移民,其中,既有随后被妥善遣返的日本侨俘,也有众多被遗弃的儿童。这时,刚刚经历战争伤痛的中国人民,发扬了人道主义精神,跨越民族仇恨,敞开怀抱,把4000多名濒临死亡的日本遗孤带进了自己家庭。

  在随后的岁月里,中国养父母含辛茹苦、节衣缩食地把他们养大,待其成年后又拿出全部积蓄助其成家立业。中日邦交正常化后,中国养父母想方设法达成遗孤赴日寻亲、定居的愿望。后来,有些遗孤又重返中国,成为中日两国人民之间增进交流的重要桥梁。

  本书真实记录了中国养父母无私收养日本遗孤的历史事实,描述了遗孤在中国家庭成长的经历,也再现了遗孤群体寻亲的故事,展现了中国人民以德报怨的人道主义光辉。同时,也客观记录了归日遗孤在双重文化认同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包括部分遗孤返日后成为社会“边缘人”的尴尬状态。综观全书,既揭示出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和痛苦,也引发读者更深层次的关注和思考,对研究战争伦理与人性救赎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揭露了战争的残酷,也表达了对人性的赞美。中国人民在国家和自身受到战争极大伤害的情况下,是什么力量和信念促使他们为敌国孤儿撑起一片晴空?在爱与恨、善与恶、接纳与复仇之间,纯朴善良的中国人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人性。这一善举毫无疑问是来源于中国大地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和文化土壤,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孕育出的真善美,来源于中国人世代相传的勤劳、淳朴与善良,他们的行为蕴含着人性中伟大的博爱精神和崇高境界。

  如今,归日的遗孤已步入老年,但他们的后裔(二代三代)在不断成长,新生代与逐渐老去的遗孤一起,成为推进中日友好的独特纽带。从遗孤的故事里,中日两国人民更应该做的是从血淋淋的历史中汲取教训,坚持世代友好,共同迎接美好的明天。

  ——《我是谁:战争遗孤启示录》编写组

初审: 赵鹏   复审: 张彦梅   终审: 张彦梅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