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单位
吉林美术出版社
作者简介
编创组由吉林省知名作家、吉林省知名摄影家、吉林美术出版社资深编辑、青年插画师等人员组成。
出版物简介
本书是一套精心打造的系列丛书,以松花江、长白山以及吉林省各大城市为创作主题,共分为16册。通过精美的图片与散文式的优美语言,为读者细腻描绘吉林省壮丽自然风光、深厚历史文化以及独特的烟火美食。
推荐理由
我们仍不知道这座山本来的样子
长春市福祉大路5788号,《北有长白》(《吉林文旅口袋书》系列图书之一)编辑部,每位小编的案头都立着一栋高高的“楼”。组成它们的,有手工缎面工艺的线装书、有成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书,有硬皮套封的精装文集、有装订成卷的期刊和报纸。它们无一例外,都藏着与“长白”二字有关的讯息。
而大家的工作日常,便是一早就将“楼”小心挪开,露出电脑电源,开机,再扒出一处桌面来放键盘和鼠标,进入4个T空间的共享盘,把新到的文稿加工梳理,配上合拍的TIPS,然后看看被摄像组的老师更新的照片资料库,也找找手绘组的小姐姐们上传的手绘图。
大家每天都会对自己的“楼”添砖加瓦,缝缝又补补,眼看高楼起,是很欣慰,可是要翻找被压到底下的砖瓦时,也不免心惊,只怕“楼”塌了。这些“楼”都被看管得极紧。没准哪本书里就藏着一些独门的资料,会生发出一个新的有趣选题,等需要的时候找不到!
看啊,世界上本是没有书的吧,这样慢慢地磨着、拼着,《北有长白》才逐渐展现出了它的鳞和爪、枝和蔓,最后露出了全部的身体,让人们能清晰感受它柔韧华丽的外表下那强大的力量和从容的心。
在吉林,每个人都知道长白山。但是当大家共同面对这个选题的时候,心中都难免惶惶:它太大了、太重了,容量又太多了,似乎人人都知道这座山的某一部分、某一角度,但是即使从小在这山里长大的古稀老人,也无法描摹它的全貌。
我们真的、真的可以将这座山的样子展现出来吗?
在新旧不一的书刊、报纸以及手机端、PC端能查到的讯息中,我们不断寻找它的过往。从属于开天辟地时代的神的传说,到千年前传世的书卷片段,再到数百年前祖辈们讲述的故事。山中岁月弹指过,转眼已到百年前。炮火烧进了山林,勇士挺身而出,那段血与火的历史被刻入山的记忆,为它赋予了新的精神,并用百年的时光,为世人塑造了一个新时代的长白山。
案头一栋栋“楼”逐渐增高,我们的足迹也走出长春,从二道白河延展到长白山的北坡、西坡、南坡。
我们从初雪降落的时候开始访山,眼见着它一天天白了头,变成一个粉雪雕琢的奇境,温泉涌出,用来自地心的温度,温暖着来这里观雪、赏雪的游人。我们听过了天池开冰的声响,又见这山逐渐长出嫩绿、青碧、绯红、枫黄的发丝,还插了各色的花做发饰。见山开始了新的轮回,万物都在欢呼,鸟语、虫鸣、兽舞、鱼跃。
我们知道山中有很多人,世代生长于此。他们知道不能带走失去母亲的小狍子,因为会有其他母兽来抚育孤单的幼兽,这是它们族群的契约;他们也知道如果要住进一处最正宗的三合院,是不能住在西厢房的;他们还知道端午之前的山野菜有最好的滋味,足以抚慰众生。更妙的是,他们之中,有人用树根、泥胚,有人用针线和布料,还有人用剪刀和红纸,形式各不相同,却都能描绘出大山的一角。
还有那些年轻人,生在川渝的妹子、来自陕北的少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的学长,以及更多更多。他们原本只是过客,却被这里吸引,从小坐变成小住,最后成了这里的主人。于是,有了一口长白咖啡馆、亲亲烤肉、默归然植物印染、时光里酒吧……山间的五味子、葡萄、刺五加,变成了咖啡、美酒、中药奶茶;烤肉店的老板会帮助客人解锁更多吃法;山中草木被刻在本子里、印在布料上;眼神清澈的歌手唱着原创的民谣,让客人都成了曲中人。
长白山不只代表北纬42°圈上的一点,也不只是一处天造地设的奇观,甚至将它单纯定义为三江源,也远远不够。实际上,它更是一处精神的家园,从远古到未来、从梦想到现实,都被它宽厚地接纳。有人从这里出发,带着山的气质去往他乡;也有人从他乡而来,在这里卸下行囊,并以这里为故乡。在这里,人与万物和谐共生,白发垂髫怡然自得,共守着千秋不变的家国。
这本书虽然已经完成,但是作为编辑,我们想说,我们仍不知道这座山本来的样子。它那样宽厚、宏大,如何能尽数浓缩于这本并不算厚重的书中?只盼正在翻阅此书的你,通过见此一斑,可猜想它的全貌。
你心中的长白山什么样呢?待你从长白归来,或许可以将新的故事讲给我们听。
——《吉林文旅口袋书》编写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