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菇娘:黑土地写给四季的情诗 悦读-关东文脉 曹淑杰 3976697
东北菇娘:黑土地写给四季的情诗 悦读-关东文脉 曹淑杰 3976697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悦读

东北菇娘:黑土地写给四季的情诗

2025-09-03 13:11      来源: 吉林文脉微信公众号

  秋风掠过松嫩平原时,黑土地便点亮了千万盏金色的小灯笼。这些被东北人唤作“菇娘”的野果——吉祥果,在东北的严寒中,它的根茎能在冻土下蛰伏,这些“金姑娘”在中国北方和东北地区生长较多。当春风刚吹化冰凌,嫩芽就急不可耐地探出头来。向海湖畔的农民抽着旱烟说:“这玩意儿跟咱东北人一个脾性,给点阳光就灿烂。”这话不假——东北菇娘的生命力,恰似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魂灵。它的根能扎进地下半米深,像老把式编的渔网,既抓着黑土的养分,又守着水土不流失。这菇娘活得比庄稼还懂节气,当谷雨抽芽时嫩叶上还挂着冰碴儿,小满开花日白花藏在叶底羞于见人,处暑前后青果渐渐染上金边,待到秋分霜降,灯笼里的宝珠才肯露出真容。而最妙的是,它懂得“苦尽甘来”的道理——青果涩得皱眉,经霜后却甜得沁心,这哪是野果?分明是黑土地写给四季的情诗。

1.png

  菇娘很普通,低调谨慎,坚强内敛,小小的花苞里,花开花谢,金黄金黄的圆浆果,平凡而又不平凡。到了七八月间,菇娘秧子就长得枝繁叶茂,果实在六角形外衣的包裹下,灯笼般在暖风中摇晃着,摇得孩子们心花怒放。

  菇娘作为中国古老的茄科植物,早在《尔雅》中就有记载。东北地区根据其形态分为黄菇娘(最甜美)、红菇娘(最具文化价值)和紫菇娘(最大但口感差)。这种浆果富含18种氨基酸、21种微量元素和8种维生素,其维生素B含量是番茄的三倍,果糖含量达30%,橡胶酸铁铵成分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有辅助疗效。《本草纲目》(旧版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也有记载,燕京野果名红姑娘,外垂降囊,中含赤子如珠,酸甘可食盈盈绕砌,与翠草同芳,亦自可爱。捣汁服治黄病多效,治上气咳嗽风热等多种疾病。

  从山野浆果转型为经济作物后,菇娘形成了种植、加工、营销全产业链,衍生出罐头、蜜饯和独具特色的洋菇娘酒——通过低温混合发酵工艺保留原料香气,兼具发酵香与陈酿香,成为鸡尾酒新宠。其国际影响力显著:南美用于制作墨西哥沙拉酱,欧洲用于甜点原料,日本浅草寺酸浆节年销60万枝,被视为灵魂引导的宗教圣物。原产地争议(南美洲传入说与东北原生说)更增添了这种“草本水果”的文化神秘感。

2.png

  关于菇娘的记忆总在通榆老家的菜园边角生根。那时,舅妈惯在篱笆阴影处栽几株菇娘,锯齿状的叶片肥厚如涂了桐油的绿手掌,托着怯生生的白花。青果初结时,孩子们便偷摘未熟的浆果,用指甲掐开灯笼状果荚,火柴杆挑净籽瓤,制成能含在唇间吹响的“绿哨子”。邻家梳羊角辫的丫头是此中好手——她总能把三五个哨子同时含在嘴里,吹出《小拜年》破碎却欢快的旋律。

  我们常比赛谁吹得更响。秋阳穿过果荚半透明的脉络,在泥地上投下晃动的光斑。每当我不慎捏裂果皮,那表妹便从碎花布兜里变出备用的青果,两个沾着泥印的脑瓜凑在一起,吹出吱呀的声响惊飞偷食的麻雀。待到深秋,剥开轻纱般的果衣,金黄的果实会“啵”地迸裂,酸甜的汁水裹着阳光的味道在舌尖炸开。这让我想起某个暮色里,在收割后的田垄发现的那株野菇娘:落日把坠地的果实炼成金珠子,空气里飘着蜜糖般的香。原来我们吹奏了整个夏天的玩具,竟是封存秋光的宝匣。

  那些年,菇娘皮在女孩们齿间震颤的“咕哝”声,是东北夏夜最清亮的背景音。她们用门牙灵巧地剥出蝉翼般的果衣,如同解开季节的密码。如今超市里整齐码放的黄菇娘,再不会有人懂得把它们变成会唱歌的灯笼了。

  吃一粒黄菇娘,再吃一粒,真是回味无穷。这种味道独特,甜中透着一点香,细品还略带些许的酸,是任何一种水果的味道都无法比拟的。人都是味蕾的奴隶,当舌尖被沦陷后,那些思念就隐藏在斑驳的秋光中,随着风中的树叶一起飘,一起落。在《菇娘与时尚的方式》一文中有学者归纳总结:时尚存在于忘却与回忆的互动之间,在二者之间,时尚通过循环而回忆起它的过去,同时,又忘却它所回到的恰恰就是过去。

3.png

  而在长白山脚下的满族屯子里,皱纹里夹着风霜的老萨满教我认药:“红菇娘清火,黄菇娘润肺,苦菇娘最败毒。”他粗糙的手指捻着干枯的果皮,像在数着岁月的念珠。《吉林中草药》发黄的纸页上记载,三色菇娘配伍能治百日咳。屯子里的孩子咳嗽,老人就取晒干的菇娘煮水,陶罐里翻滚的苦涩汤药,沉淀着山林千年的智慧。在赫哲人斑驳的渔船上,出江前要往船头撒把菇娘干,求个“金银满舱”的彩头;满族新娘的嫁妆里,必有一串红菇娘项链,取“多子多福”的吉兆。这些老讲究像松花江的晨雾,在现代化的阳光下渐渐散了,却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凝成了霜花。唯有“透菇娘”的手艺传了下来,成了非遗名录里的一行小字,只是再难寻会吹起“记忆”的玩伴。或许,唯有这金灯笼般的野果,依然挂在记忆的枝头。它苦过,甜过,最终化作喉间一缕回甘——恰似东北人的人生况味,在岁月的风霜里,愈久愈醇。

  如今的菇娘,这黑土地养大的野丫头,也穿上了挺括的白大褂。你瞧在勃利县的温室大棚里,新品种“黑珍珠”挂果能到立冬,反季节的果实躺在丝绒盒子里,身价是野生的十倍;榆树的加工车间里,流水线将果酱装进珐琅罐,贴着外文标签远渡重洋;哈工大的实验室中,离心机正从苦菇娘里提取抗癌成分。这小小的果实,竟承载着如此多的可能,却也在这华丽的转身中,丢失了些许本真。水果摊上那些用膨大剂催熟的“大个子”,皮厚如蜡,早没了记忆中的清甜。就像旧时相识的故人,纵使西装革履,终究不是当年那个和你分食一个菇娘的玩伴。还有哈尔滨中央大街的菇娘雪糕排着长队,延边朝鲜族的菇娘米酒成了网红饮品,本溪满乡的菇娘馅饺子登上美食杂志,最绝的是牡丹江的“菇娘宴”,老师傅把金果子嵌进红烧肉里,肥肉吸了果香,果子裹着肉汁,咬下去竟分不清是荤是素。这些精致的吃食,与记忆里那个蹲在田埂上,用衣角擦擦就塞进嘴里的野果,已然是两个世界。

  东北菇娘,这些悬挂在枝头的小灯笼,既是游子乡愁的物化象征,也是在地者抵抗严寒的精神火种,亦是人与自然与记忆的精神镜像。当秋风中沙沙作响的纸质果壳,冬夜里温暖过无数双冻僵小手的热源,以及那些被写进民谣的酸甜滋味。这些风干的记忆,温润地留存了时光,终将成为解码东北文化基因的永恒密码。(作者:杜波)

  图片:图虫创意

初审: 曹淑杰   复审: 郭 帅   终审: 陈尤欣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