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交通工具—— 钢轴车 传承·线上展馆-关东文脉 曹淑杰 2048832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传承·线上展馆

远去的交通工具—— 钢轴车

2016-05-05 | 来源: 江城日报

蒙古族勒勒车.jpg

蒙古族勒勒车(网络图片)

过去的吉林,汉族、蒙古族、满族、朝鲜族等民族杂居一起,最普通的运输工具就是木轮大车——汉族人称之为“钢轴车”,蒙古族人称之为“勒勒车”,满族人称之为“辘辘车”。这种古老的木制车是过去吉林人使用的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

钢轴车的起源现在已经无法考证。不过《汉书·扬雄传》载《长扬赋》有车旁加贲的字和语句。据考证,车旁加贲就是早期的车辆,说明两汉之际,汉族人就懂得造车。勒勒车有记载的起源可上溯到《汉书》所记载的“辕辐”。南北朝时期,鲜卑、柔然、敕勒等民族,造车技术已经相当高超。北朝时的敕勒人就以造车闻名,他们造的车“车轮高大,辐数至多”,很适应草原环境,正因为如此,被史书上称为“高车人”。在辽代,生活在吉林及周边的蒙古族人造车技术已经很发达,并且广泛用于游牧生活中。

吉林一带的钢轴车以山上的榆木、柞木、楸子、桦木、樟木等为原料,双轮1米多高,由轴、辐、辖、辋、毂组成,为了耐用,轮子与地的摩擦处用铁瓦包裹,车毂的轴孔里放个铁箍,车轴上则套一个铁圈。穿上车轴后,车轴外面还插一根别棍称为车辖。辋轮用大帽铁钉钉牢,便于承重。车上部是由车辕、车撑、车槽、车厢、车儿板组成。轴是钢铁制作,轴与毂处要经常浇润滑油。钢轴车的名称可能由此而来。勒勒车的双轮比钢轴车几乎高出一倍,多以常见的榆木、山丘的桦木制作, 身长4米以上,双轮轮高近2米。其特点是车轮大车身小,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适于草地、雪地、沼泽、河边和沙地运行,载重数百斤乃至千斤,用牛拉、马拉都行。农牧民们拉水、拉木材、拉柴草、换场搬家装载蒙古包和其他生活用具及婚丧嫁娶等都离不开它。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勒勒车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安有轴承、充气的胶轮车、四轮拖拉机、汽车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除少数偏僻农村还有农民使用外,目前已难以见到勒勒车。掌握勒勒车制作技艺的匠人多已作古,会制作勒勒车的后继乏人,这项传统技艺亟待抢救和保护。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吉林农村从初级社、高级社到人民公社还都使用钢轴车。这种车笔者小时候坐过。它的缺点是车轮窄、沉重、没弹性,冬天行走还可以,一到春天和夏天车轮容易陷进泥坑、湿地,用老百姓的话说好“打误”,而且,装上重载后,马牛拉起来特别沉,最少要四匹马、或四头牛才能拉得动。后来这种车逐渐被淘汰,现在的年轻人根本不知钢轴车、勒勒车是何物。在现在的吉林,只有在影视基地或表演场所还能听到勒勒车的吱吱声。2006年5月20日,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责任编辑: 曹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