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阔无垠、绿草茵茵的大草原,养育了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 蒙古族。牧民们热爱大草原,他们骑着骏马驰骋在大草原上,也创造了感人的草原文化。蒙古族是个能歌善舞、活泼开朗的民族,牧民们在生活中创造了大量的音乐舞蹈,比如“挤奶舞”、“筷子舞”、“盅碗舞”,其中最著名的是“安代舞”。
安代舞,蒙古族舞蹈活化石,起源于内蒙古库伦旗,是流传在内蒙古科尔沁草原上的一种原生态舞蹈。最初诞生于蒙古族原始萨满教,是一种用来祛病消灾的宗教性仪式舞蹈。相传很早以前,在中国北方科尔沁大草原上,生活着父女俩。他们相依为命,有一天女儿得了一种奇怪的病,怎么治也治不好,老父亲只好用牛车拉着病重的女儿到外面去求医。不料车走在半路上,遇 上风雨,车轮陷在泥里,车轴也断了,可怜的老父亲急得不知如何是好,围着牛车来回转。女儿奄奄一息,生命危在旦夕,老父亲哭得泪 也干了,围着牛车高声唱着祈求神灵的保佑。这歌声引来了众乡亲,他们见状也潸然泪下,跟着老人甩臂跺脚,围着牛车哀歌。这样唱着舞着,感动了上苍,雨停了,太阳出来了,姑娘的病也好了,她也加入了舞蹈的人群,唱着,舞着。这个奇闻不胫而走,后来草原上不管是求雨、祭敖包、那达慕盛会,都用这种载歌载舞的形式,抒发人们的感情。人们围成一个圆圈, 敞开长袍的下摆,右手拿一块绸巾,边歌边舞,曲调悠扬婉转,人们给这种舞蹈起了个名字叫做“安代”。
安代舞的特点是随歌而舞,边唱边舞,歌舞结合的一种舞蹈。安代舞的舞步是以“踏足”、“顿足”、“甩巾”及自然圆圈以形为特点,承袭着蒙古族古老饶树踏地而舞的习俗,动作粗犷、豪放,又不失抒情、优美。其主要风格特点:“甩巾轻搭肩,起步必踏足,头身随手摆,舞姿爽且美。”
安代舞在发展中,由原古朴踏地舞的喜庆内容,融合了蒙古博文化的内容。可分为“阿达安代”、“乌茹嘎安代”、“色勒格道勒呼安代”,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从规模上,又可分为“大安代”(在野外举行)、“小安代”(在室内举行)。“大安代”人数最多,可达上百上千人。
在“安代”的唱词中,既有民歌、好来宝:也有祝词、咒语,以及讽刺的歌谣。把几种传统的民间文学形式都糅合到舞蹈与音乐之中。安代舞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节奏强烈的踏地舞步,翻飞飘荡的彩巾,边唱边舞,边唱随编,高潮迭起,朴实,火爆,富有感染力,是蒙古族以舞蹈为主体的综合的一种民间文化艺术形式。
2006年,蒙古族安代舞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安代,以其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魅力吸引着人们,已成为库伦旗人民的骄傲,更是成为蒙古族文化艺术的一道绚丽的风景线。(中国吉林网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