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袭衣香醉百年:满族旗袍历史与制作工艺 传承·线上展馆-关东文脉 曹淑杰 2178090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传承·线上展馆

一袭衣香醉百年:满族旗袍历史与制作工艺

2016-08-01 | 来源: 江城日报

满族旗袍.jpg

旗袍,原为清朝满族妇女所穿用的一种服装,最早起源地在东北。

“两边不开衩,袖长八寸至一尺,衣服边缘绣有彩绿。辛亥革命以后为汉族妇女所接受,并改良为:直领,右斜襟开中‘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边开衩,袖口收小。”这是《辞海》对旗袍的定义。

旗袍,顾名思义,旗人之袍。从定义不难推出,真正的旗袍始于清朝。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了后金政权,1635年,皇太极废除旧有族名“诸申”(女真),定族名为“满洲”。从此,满族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礼仪服饰也逐渐进入中原。满族袍服或旗袍是满族的传统服饰,满族人又称旗人,所以就有了旗袍之称。“岩廊盛礼,衣冠为大”,满族旗袍作为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是一种文化符号,传递着温婉大气、典雅端庄的气质。旗袍作为一种服饰,经历了近400年的发展演变,而每一次演变都承载着时代的文化特质,但几百年不曾改变的是内敛的东方文化特质。

服装曾被黑格尔称为“流动的建筑”。满族旗袍这流动的“建筑”也经历了一个发展与演变的文化历程。在女真之前,隋唐时期的靺鞨人多就地取材,以兽皮、鱼皮为材料制作衣袍。而女真人最擅长骑射,宽大的衣袍,便于女真人骑马、狩猎。

满族入关前,集中生活在东北地区。东北气候寒冷,人们为了保暖必须穿抵御风寒的服装。据记载,满族旗人中“富者秋冬以貂鼠、青鼠、狐貉或羔皮等为旗袍材料,贫者用牛、马、猪、羊、猫、犬、鱼、蛇之皮或獐鹿为旗袍材料。”无论富者贫者,服装材料都以动物的毛皮为主,这是人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也是古老的服饰文化传统的体现。

努尔哈赤建立八旗时,旗袍成为“旗人”特有的装束。旗袍满语为“衣介”,当时是满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的服饰,裁剪也比较简单。旗袍圆领,前后襟宽大,但袖子较窄,四开衩裁制,衣衩较长,便于上马下马;窄窄的袖子,便于在射箭时御寒,保护手背。后来,男子旗袍随时代变迁渐渐遭到了丢弃,而女子旗袍却在时代的演进中延续下来。

在满族入主中原后,满汉同田共耕,满族旗袍也受到汉族“大领大袖”服饰的影响,窄袖口变成了喇叭袖,四开衩变为左右开衩。在封建礼教氛围浓厚的清王朝,旗袍的裁制采用胸、肩、腰、臀完全平直的方法,平直的线条,宽松的衣身,胸腰围度与衣裙的尺寸比例较为接近,袖口领口有大量盘滚装饰。

从辛亥革命以后,中国人逐渐接受了来自于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1929年4月国民政府颁布服装条例,正式将旗袍定为国服,但此时的旗袍已经袍身缩短、腰身收紧、领口降低,袖子时而长过手腕、时而短及露肘,彰显女性柔美身姿。

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是旗袍的黄金时代,当旗袍跳出“旗女之袍”的框架与西方服饰相融合后,旗袍的裁剪方法更加西化,胸省腰省的采用,肩缝装袖的使用让旗袍更加合体,但是却在逐渐西化的过程中日渐“失去自我”。属于女真人传统文化符号的东西逐渐式微,更多的商业元素和时尚元素嫁接给了旗袍,那种充满东方神秘感的气息正在从旗袍上消散。旗袍从她的生活功能过渡到了装饰功能。

旗袍经历了清代旗袍、近代旗袍、现代旗袍的华丽变迁,面料也发生了变革,但是依然以厚重的面料为主。满族旗袍保持着袍身宽大平直,面料多提花,色彩鲜艳,大量使用花边为特色。满族旗袍制作花边的初衷是为了增加衣服的牢度,使衣服经久耐穿,这样的旗袍制作既有实用功能,又兼具审美功能,而宽大的袍身使身体不显露形体。

一种事物的存在总是走过光辉岁月,便会渐趋边缘,旗袍也没逃脱事物发展的普遍性规律。在20世纪50年代后,旗袍逐渐走向了暗淡,甚至在60年代的“文革”时期被当做“四旧”破除,成为封、资、修的代表,被抛弃在人们的视野之外。近30年的没落之后,旗袍于20世纪80年代再度回归人们的生活,尤其在1997年,香港回归后,掀起了“旗袍热”,逢年过节、走亲访友,重大庆典都能看到身穿旗袍的人们,仿佛旗袍已经是海外游子寄托乡情的文化媒介。

在2014年中国APEC峰会上,大气典雅的“新中装”展现了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男领导人为“立领、对襟、连肩袖,提花万字纹宋锦面料饰海水江崖纹”上衣;女领导人为“立领、对襟、连肩袖,双宫缎面料饰海水江崖纹”外套;女配偶为“开襟、连肩袖外套,内搭立领旗袍裙”,旗袍又一次走进了大众的视线,这样的优雅服饰尽显中国古典文化之美,又具有开放、自信的现代气息。

每一件旗袍都是老艺人们手中一件精致的艺术品,追求形与色的统一,含蓄与朦胧并存但不缺乏精致的艺术感觉。

满族旗袍传统工艺在2007年被列入第一批吉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传承人刘淑芬说,正宗的清宫旗袍,从选料、下料到制作,每一道工序都很有讲究。每一件旗袍都是手工缝制,没有任何的机器痕迹,每一针每一线都有讲究。

当今,满族旗袍在民间多以手工缝制为主,老艺人们或招徒弟、或子承父业,延续着满族旗袍制作的独特传统工艺。家传的手艺从来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件手工缝制的旗袍都凝聚着古老文化传统的氤氲,那些精致的盘扣、贴边和刺绣,都让时尚界叹为观止。

满族旗袍传统工艺多以手工制作为主。旗袍在剪裁时衣料要用数根针将其固定在案板上剪裁,剪裁完主料后要在衣片周边刮上浆糊,制作前要将主料与里料用针固定在一起,制作袖口和开衩处要用糨糊将里布和主料黏合后熨干,为的是做好的旗袍不走样。在沿边时从小襟儿处开始,一根沿边儿布一直沿到领窝处,中间不可断开,拐角处要立体缝合出直角之后,用手工扦边。在制作领子时,将领面包在袼布儿上,领里黏在袼布儿的另一面,领里底座面要求是独边,待糨糊要干之前,用电熨斗熨出领子的自然弧形后,沿领边儿再手工上领子。在打扣襻儿时,将5分料面对面缝合后用针慢慢翻到正面,熨烫平后打蒜目疙瘩,钉扣襻儿时后座务必要端正……

老一辈的手艺人,会如数家珍地诉说制作旗袍的细碎要领,会念念叨叨地批评徒弟的毛糙活计。貌似单调的一道工序如若节省了,整件旗袍便会失掉了应有的神气儿,所以制作正宗满族旗袍绝不能有一分偷懒,不能减除一个针脚。

满族旗袍,犹如冰山上的雪莲,雅致又妩媚。在饱经400年的历史演变后,依旧风情涌动,而在制作满族旗袍传统的手工技艺里,又有多少人愿甘于寂寞,独守一针一线,静对旗袍的世界直到天明?(白宇)

责任编辑: 曹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