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的古老文化 :乌苏里“传”歌 传承·线上展馆-关东文脉 曹淑杰 2261660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传承·线上展馆

赫哲族的古老文化 :乌苏里“传”歌

2016-11-17 | 来源: 吉林日报

赫哲族渔猎.jpg

渔猎既是赫哲族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传统文化。(图源网络)

   当秋风挟带着大地早晚生出的严霜寒气,日夜吹刮着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汇合处我国东北的抚远时,草在一夜间就由绿变黄了,这时候,居住在这里的我国赫哲族渔猎的黄金时期也开始了。

  渔民日夜起早贪晚地守在江边,捕头一拨上来的大马哈鱼,这就是渔民口中的“抓季”。抓季,就是抓住季节,掌握好捕鱼的节点。大马哈鱼是从遥远的大海(鄂霍次克海)洄游到乌苏里江、黑龙江来产卵的鱼类,每当立秋之后的时节,它们就从大海启程,经过一千多海里的奔游,等到达乌苏里江和黑龙江流域时,已经是我们这里八月中秋节前后,也就是阴历的九月中下旬了。

  赫哲族,一个古老的渔猎民族,古称那乃、黑斤,民间称“鱼皮部落”,主要居住在我国黑龙江省同江、抚远一带。如果说中国地图是一只雄鸡的话,那鸡嘴的地方便是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汇合处的抚远,这里素有“华夏东极”之称,是最早将太阳迎进祖国的地方,盛产鲟鱼、鳇鱼、大马哈鱼、三花五罗十八丁(也叫十八子),鱼品种有21科105种,是“中国鲟鳇鱼之乡”和“中国大马哈鱼之乡”。

  莽吉塔驿站和古城遗址纪念碑,屹立在抚远火车站不远的后山上,紧靠黑龙江西岸,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南便是紧挨黑瞎子岛的小河村。那古碑静静地藏卧在莽莽的草丛中,另一侧是山崖,崖下是滔滔的黑龙江。由于此处不远便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口,江水又大又深,就是没有风浪,大水也时时拍打着崖石,发出隆隆的回响。

赫哲族老人挥动鱼叉捕到大鱼.jpg


赫哲族老人挥动鱼叉捕到大鱼。(图源网络)

  赫哲族渔民捕鱼活动首先要举行隆重的祭江仪式。今年,赫哲渔民捕鱼开江仪式和大马哈渔猎文化节同时举行,由当地赫哲族大萨满尤军带领众人在乌苏镇的抓吉山下的江边举行。抓吉是赫哲语“湿地上一片高岗”的意思,俄人称为“大黑契尔”,我们称为“亮子渔村”(也叫抓吉村)。赫哲渔民认为,捕鱼是向大江索取,捕鱼前必须要祭江神,以保佑渔民出江出海平平安安,满载而归。祭祀开启,先在摆在江岸的神案上摆上糕点、瓜果等祭物,然后,渔人吹响鹿箫号,梆子和鼓这时也一起击响了,在一片隆重的响动声中,人们点燃了出船下水的鞭炮,这时开始请江神。大萨满深情地唱道:五花山上飘白云,乌苏里江畔赫哲人,三通锣鼓惊天地,盛世时节祭江神……

  在这虔诚的歌声中,众男女萨满纷纷出场,上香跳祭祀舞,念请水神咒语“伊力嘎革仑故仑哦布杜里厄……”(求神灵保佑,抚远的人欢迎朋友),这时,开始取圣水,求天赐福,跳起了“鱼舞”。由大萨满尤军领众人开跳。鱼是抚远赫哲人久远的图腾,人们钦佩大马哈鱼洄游的举动,它们从遥远的大海游来,不怕种种艰险与苦辛,最终游到了黑龙江、乌苏里江,甚至到达松花江水域,这是一种自然神力的回归。这时,去江边取圣水的大萨满已取回了圣水(江水),他开始围着托罗杆子跳三圈儿,随后把圣水向来参加仪式的各位身上弹着,预示着人人可以分享这古老的仪式祝福,包括打鱼的平安吉顺也分给大家。这时,敬神祀歌《色翁尼麻木》响起来了,那是大萨满的祝福歌。他唱道:保天下太平,百姓安康,连年有余(鱼),风调雨顺,幸福万年长。


萨满请神.jpg


 萨满请神。(图源网络)

  大萨满尤军从小和父亲尤毕坤下江捕鱼,爷爷尤德库也是赫哲族出名的大萨满,乌苏里是他们家族心底的大江。尤军记得,他小的时候,郭颂曾到他家里来坐客,成年后,他听郭颂唱《乌苏里船歌》,心中仍时时想念这个歌者,他还曾亲自去哈尔滨给郭老师送去赫哲人打上来的大马哈鱼。后来,郭颂多次在他家里住,白天出去到渔村采风。郭颂也认为,他是找到了真正的赫哲渔人啦,就连尤军的母亲葛玉霞也是赫哲族中著名的萨满歌者。这次大马哈渔猎文化节和中国民协举办的中国赫哲族民间文化传承基地挂牌仪式,显得格外隆重,并且有浓郁的民族民间文化特色,连瑟瑟的秋风中也飘荡着浓浓的赫哲族渔猎文化的久远气息……

责任编辑: 曹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