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古遗韵今犹在 君子养修世世传 传承·线上展馆-关东文脉 曹淑杰 2273285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传承·线上展馆

太古遗韵今犹在 君子养修世世传

2016-12-01 | 来源: 中国文化报

古琴.png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图源网络)

  继推出了“民族记忆 精神家园——国家珍贵古籍特展”“红色记忆——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馆藏文献展”之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古琴艺术知识,11月22日,国家典籍博物馆举办的“太古遗韵——中国古琴文化大展”正式开幕。展览利用大量传世文献和古琴实物,展示古琴艺术从先秦至今的传承和流变,并加入文雅逸事、著名琴曲、传世名琴、琴制等介绍。观众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如“高山流水遇知音”等故事,更可以近距离欣赏稀世琴谱及古代名琴实物等,如明刻本《太古遗音》、现存最早的古琴谱专集——明刊影印本《神奇秘谱》,以及根据《太古遗音》制作的古代四大名琴焦尾琴、绿绮琴的复制品等。值得一提的是,由国家图书馆收藏的一件当今极为罕见的铁制仲尼式琴面向公众展出。当年,江南常熟瞿氏第二代瞿镛正是得到了这张铁琴和一个铜剑,才有了铁琴铜剑楼这个藏书楼名字。为进一步展示中华典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期,国家典籍博物馆还将推出“且饮墨渖一升——吴昌硕的篆刻与当代印人的创作”展、“再遇芥子园——《芥子园画传》与当代绘画名家对话展”。

  古琴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在古人的社会生活中占有特殊地位,它不仅是吉祥、安宁、和乐的象征,同时又被赋予了极为丰富的精神内涵:孔子学琴于师襄,弹的是尊师重道的师生情;伯牙《高山流水》遇子期,弹的是知音难觅的千古友情;司马相如、卓文君一曲《凤求凰》,弹的是流芳百世的爱情佳话;而宋元之交,郭沔面对山河零落谱写《潇湘水云》,弹的又是感时伤世的爱国之情。纵观历史长河,古琴与民族文化发展息息相关,更蕴含着东方的哲理与智慧。就让我们回溯历史,一览其古风古韵。

  先秦两汉 琴是中国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乐器之一。传说上古之时,“伏羲氏削桐为琴”。《山海经》又有“帝俊生晏龙,晏龙是为琴瑟”的说法。《礼记》则有“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的记载。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关于琴的记载反复出现,反映出当时琴乐已经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出土所见较早古琴实物有春秋战国时期的郭家庙曾国墓地、随州曾侯乙墓,以及长沙马王堆汉墓等,这一时期的琴弦有五根、七根、十根等样式,多是“半箱式”琴。东汉以后,琴的形制吸收了瑟的结构和方法,开始向“全箱式”琴转变。

  大思想家孔子一生极重视礼乐,他曾向师襄学琴,无论在杏坛讲学,或是受困于陈蔡,均操琴弦歌不绝。《诗经》305篇,孔子“皆弦歌之”。相传《将归操》《猗兰操》等名曲,皆是孔子所创。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荀子又提出“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的思想。

  魏晋南北朝 这是古琴发展的重要时期,与两汉相比,古琴的形制基本定型,琴乐的技法、琴曲的创作和琴学理论都得到突破,既继承了前代“琴者,禁也”的琴道哲学,又有着自身发展的特点。这一时期出现的《碣石调·幽兰》是现存最早的文字谱。文字谱的产生推动了琴曲的创作,涌现出一批文人琴家和琴学著作。此外,魏晋名士对古琴艺术的推崇也是古琴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阶层出现了不少文人琴士,一方面他们反对名教与专制,追求自然与个性;另一方面,由于时世动荡不安,他们深感人生无常,需要寻求安慰与寄托。从“竹林七贤”到两晋南北朝的大批名士,或琴书自娱,或琴酒消忧,以琴交友蔚然成风。琴风盛行之际,文人学士的琴学传统也得以确立和巩固,更是成为“魏晋风度”“名士风流”的象征。

责任编辑: 曹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