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把剪刀传承和坚守着剪纸艺术 传承·线上展馆-关东文脉 曹淑杰 2409245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用一把剪刀传承和坚守着剪纸艺术 传承·线上展馆-关东文脉 曹淑杰 2409245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传承·线上展馆

用一把剪刀传承和坚守着剪纸艺术

2017-05-19 09:36 | 来源: 人民网

  在国家5A级旅游景区沙坡头购物中心西侧,游客常常会看见一位留着齐耳短发,戴着眼镜,神情专注的中年女人。她拿着剪刀为慕名而来的游客们现场剪肖像,出自她之手的剪纸肖像,不仅速度快而且型神兼备,让人深刻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的魅力。走进她的工作室,到处挂满了各种题材剪纸作品,领袖肖像、民俗、动物、神话人物、花鸟……每件作品都透着灵气,惟妙惟肖。

  伏兆苗,中卫市沙坡头区兴仁乡郝集村人,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我的父亲没有上过一天的学,凭借着刻苦的自学精神,字典上的字几乎都能读会写,平时还喜欢写字画画。临终时,枕下还遗留着生前写的日记。我的母亲,年轻时剪纸、绣花、做衣服都是行家里手,村里的人都夸她贤惠能干”。

  1970年出生的伏兆苗,家里兄妹七个,两男五女,她排行老六。由于家里孩子多,负担重,大姐过早的就肩负起为爸妈分忧,照顾弟妹们的职责,“大姐一天学也没上过,但是缺十分喜欢刺绣,二姐兆娥、三姐兆凤在剪纸艺术上也很出众,从小耳濡目染,只要一有空,就会和姐姐们一起剪剪画画。”那个时候,母亲和姐姐们跟着外婆学,她就跟着母亲和姐姐们学。小时候在冬闲之际,在母亲和两个姐姐的指导下剪窗花、剪各种造型的图案。

  1980年的春夏之季,家乡兴仁镇遭遇天灾,连续几个月的大旱,雨贵如油,田地龟裂,地里的庄稼颗粒无收。到了秋天之后,家里连度日的口粮都没有,伏兆苗的两个姐姐用剪纸在中卫城里换来米面,解决家里的温饱问题。凭着这门老手艺,让全家人一个冬天没有饿肚子,顺利走出了饥荒。那个时候她就认定,有了这门老手艺,将来一定不会饿肚子。学好这门老手艺,将来就一定有饭吃。

  后来,伏兆苗上了镇里的中学,她一边努力学习文化课,一边苦练剪纸,她经常偷偷把剪刀藏在书包不显眼的夹缝里,学习之余悄悄地拿起剪刀剪了起来,剪出早已印刻在她心里的图形图像,这是她最大的乐趣。1989年,不到20岁的她就在《固原日报》上发表了第一幅作品,让她倍受鼓舞,更加坚定了剪纸的人生方向。

  从小生活在农村的伏兆苗对民俗、民风非常了解,不管是人物、花卉、动物等剪纸作品,还是反映日常生活层面的作品,她都游刃有余, 一把剪刀,几张红纸,在她手中出神入化。自1989年开始发表作品以来,伏兆苗参加过全国各地剪纸展出并获奖,作品多次获国家级大奖,被国家权威机构永久性收藏。2006年,在第二届国际剪纸艺术展中《财神》获银奖。2007年在第三届国际剪纸艺术展中《子孙万代》获铜奖。2008年在第四届国际剪纸艺术展中《白发老娘》获金奖。同年,荣获宁夏优秀文化创作奖。2010年,被评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她还曾为《爸爸去哪儿》第四季演员蔡国庆、田亮儿子等明星艺人剪过肖像,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从少女时代的满头青丝到头顶日益清晰的白发,在无数个剪纸的日日夜夜,留下手上的厚厚的老茧,这是她传承坚守这门老手艺的见证,也是老手艺人的口传心授的秘诀“无他,唯手熟尔”。

  几十年来,她将自己的人生荣辱与剪纸技艺紧密相连,将剪纸这种将一门民间老手艺上升为艺术,实现由民间匠人到文化艺人的转变,将剪纸这门老手艺发扬光大。她一直希望有这样一个平台,能让她面向社会社会大众宣传剪纸艺术,发扬老祖宗留下的这门老手艺。

  2017年,沙坡头景区了解情况后,特意给她安排了一处工作展示场地。让她向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展示剪纸魅力,对此她十分感激。伏兆苗说,“剪纸既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文化,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最普遍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源于人们对生活中的所感所悟,蕴含着民族社会的深层心理,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一。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用剪纸来表达生活中的情感,把剪纸艺术继续传承下去。现在我最大的梦想就是像姐姐们一样走出去,有更广阔的天地从事我的剪纸艺术创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欢剪纸艺术。”(宁夏新闻网记者 石卿 通讯员 刘鸿强)

责任编辑: 曹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