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不小 吉林非遗-文化 曹淑杰 3039992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小年”不小 吉林非遗-文化 曹淑杰 3039992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吉林非遗

“小年”不小

2020-01-16 15:27 | 来源: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小年,是除夕春节到来前的一个重要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等。可以说,小年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小年前后,人们开始置办年货、制作节日食品、打扫庭院、清除积垢,准备清清爽爽、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这一系列过年前的准备活动表达了人们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小年是哪天

  在不同地方,小年有不同的日期。早在宋朝,就有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记载,所以腊月二十四作为小年的历史最为久远。据传从清朝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皇帝要在坤宁宫祀神,为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此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也于腊月二十三祭灶,于是出现官方和民间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野。

  现在看,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的主要是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而南方地区多在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各地小年不同日,跟我国古时“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有关,即官府小年腊月二十三过,一般民家二十四日过,沿湖海的居民则遵守船家的传统,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实际上,小年的这种“时差”情况是比较复杂的,并不能以南北方之分概而论之,人们所称的“小年”也有内涵上的差异。比如,海南、安徽北部和南京等地将农历正月十五称为小年;云南部分地区在正月十六;江浙沪一些地区的小年夜在除夕头一天,跟“大年夜”相对;而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则是除夕。不过,无论是哪天过小年或者过小年夜,人们辞旧迎新的愿望都是一样的。

  民间习俗

  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祭灶、扫尘、剪窗花、贴春联、洗浴理发等。

image.png

  1. 祭灶王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的神位,它负责管理各家灶火,被当作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两边配联多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联也有写成“回宫降吉祥”的。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极为重视,要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这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准备的。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寄托着百姓对美满生活的向往,祈求神明保佑新年阖家平安,吉祥如意。

  以前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祭灶往往是男人们的事情,近代却多数由家庭主妇来充当祭灶的角色。另外,大年三十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开始祭拜祖宗。

  2.扫尘

  所谓“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黎明即起,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擦洗桌椅、粉刷墙壁,把屋子里的角角落落都清理干净,用清新的环境和喜悦的心情迎接新年的到来。“尘”与“陈”谐音,故扫尘既有驱除病疫、祈求新年安康之意,也有除“陈”布新的情感愿望。

  虽说“二十四,扫尘日”,实际上,从祭灶前后到年终,均为扫尘时间。中国一些地方,从小年起至除夕止,把这段时间都叫作“扫尘日”,也叫“迎春日”。

  3.剪贴窗花

  剪贴窗花是小年最盛行的民俗活动。窗花的表现题材极为广泛,最多的是花卉动物、喜庆吉祥纹样,如喜鹊登梅、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鸳鸯戏水等等。在打扫一新的屋子里贴上窗花,为家中增添不少喜庆气氛,寓意着新的一年越来越好。

  4. 贴春联

  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对联”,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贴春联也是一种传统习俗。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因此备受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5. 洗浴理发、迎亲嫁娶

  腊月二十三以后,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此外,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因此直至年底,举行婚礼的人特别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各地食俗

  1. 吃灶糖

  古话说“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也有“二十三,吃饧板”的民谚。糖、饧之类食品既甜又黏,取意灶君只顾了吃,就顾不了说话,上天后嘴被饧粘住,免生是非,也有意为让灶王的嘴甜,光说好话。

  灶糖是一种麦芽糖,黏性很大,把它拉制成扁圆型就叫“糖瓜”, 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糖瓜分有芝麻和没芝麻两种,晋北地区习惯用饧,是麻糖的初级品,统称“麻糖”。如今,祭灶王的人越来越少,但过小年吃糖瓜的习俗仍在民间盛行。关东糖在东北的农村、城市、大街小巷都有小贩叫卖,是男女老少都喜爱的一种糖。它已从灶王爷的祭桌上走下来,广为百姓享用。

  2. 饺子和炒玉米

  祭灶节,中国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3. 蒸花馍

  花馍,也称“面花”,是流行于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甘肃等北方地区的一种传统食用塑作艺术,同时也是一种与民众生活十分贴近的节俗艺术。腊月二十三后,很多地方的人们要蒸花馍。花馍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哨。特别要制作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

  4. 粘糕

  在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说法。每年腊月二十三,是家家户户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粘糕用黄米、红枣等原料制成,香甜劲道、入口绵软,有“年年高”的吉庆之意。

  过了小年盼大年,其实“小年”一点不小。你的坐标在哪里?你家乡的小年在何时,又有着怎样的习俗?欢迎在本文下面留言,让我们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一起说说小年。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