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夏木阴阴正可人 非遗-关东文脉 曹淑杰 3569061
立夏:夏木阴阴正可人 非遗-关东文脉 曹淑杰 3569061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非遗

民俗专家说节气

立夏:夏木阴阴正可人

2022-05-05 08:34 | 来源: 中国吉林网

 立夏.jpg

长春工业轨迹公园绿意盎然。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 郭亮 摄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为立夏节气,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盛夏时节正式开始,古语说:“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夏,四月节。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假,意为大,也就是说到了立夏,万物开始长大。

  夏是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始交,万物并秀,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立夏这个节气在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就已经确立了。若按气候学的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开始,“立夏”前后,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是真正的“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的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正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节。

  物候特征

  《礼记·月令》篇,解释立夏曰:“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在这时节,青蛙开始聒噪着夏日的来临,蚯蚓也忙着帮农民们翻松泥土,乡间田埂的野菜也都彼此争相出土,日日攀长。《淮南子》曰:“蝼蝈鸣,邱螾出,阴气始而二物应之。”蝼蝈,蛙属。按东汉郑玄的解释,“蝼蝈”为蛙类,非蝼蛄(lóu gū)。立夏鸣的据说是一种色褐黑的蛙。朱右曾校释:“蝼蝈,蛙之属,蛙鸣始于二月,立夏而鸣者,其形较小,其色褐黑,好聚浅水而鸣。”唐代张碧《山居雨霁即事》诗:“古路绝人行,荒陂响蝼蝈。”一说蝼为蝼蛄,蝈为蛙、蛤蟆。

  蚯蚓出:蚯蚓,即地龙也,俗称土壤清道夫、御道夫、沃地龙、地龙、曲蟮等。《历解》曰:“阴而屈者,乘阳而伸见也。”蚯蚓因爬行时先向后伸,垛起一丘再向前行所以得名。六、七月始出冬月蛰伏。雨前先出,天晴则夜鸣。它与螽同穴才有雌雄。平原水泽地山地都有。晋代崔豹《古今注》云,“蚯蚓一名曲蟮,善长吟於地下,江东人谓之歌女。”经验方说,蚯蚓咬人形如大风,眉毛和胡须都要脱落,只有用石灰水浸敷效果最良好。昔浙江将军张韶得了此病,每天晚上体内有蚯蚓鸣。有僧人教他用盐汤浸敷白颈蚯蚓(因为它是老的)几次后,病就愈了。蚯蚓味咸性寒无毒,李时珍说,入药有为末的、或化水的、或烧灰的等各随其法。

立夏3.jpg

  王瓜生:《图经》云:王瓜处处有之,生平野、田宅及墙垣,叶似栝楼,乌药,圆无丫缺,有毛如刺,蔓生,五月开黄花,花下结子如弹丸,生青熟赤,根似葛,细而多糁,又名土瓜,一名落鸦瓜,今药中所用也。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七·王瓜》:“土瓜,其根作土气,其实似瓜也。或云根味如瓜,故名土瓜。王字不知何义。瓜似雹子,熟则色赤,鸦喜食之,故俗名赤雹、老鸦瓜。一叶之下一鬚,故俚人呼为公公鬚。”宋代梅尧臣《醉中和王平甫》:“王瓜未赤方牵蔓,李子才青已近樽。”

  立夏习俗

  立夏亦称立夏节,古人非常重视立夏礼俗。早在周代,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到南郊迎夏,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配朱色玉佩,连马匹、车旗都要朱红色的,祭祀民间传说中的火神炎帝和祝融的仪式(五行中夏日属火),同时要祭祀山岳江海,使山不崩坍、水不泛滥,如祀南岳衡山于衡州,祀南镇会稽山于越州,祀南海于广州,祀江渎于成都,以表达对丰收的企求和美好的愿望。宫廷里“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冰是上年冬天贮藏的,由皇帝赐给百官,以为解暑之用。

  据《清嘉录》记载,立夏活动有祭,即家设樱桃、青梅等供神享先,名曰立夏见三新;有馈,新茶配以诸色鲜果,送与亲戚比邻;有秤,以大秤权人轻重。有忌,如忌坐门槛,忌立檐头,以防瘟夏(夏日多病);有压,插皂荚枝、红花于门上以压祟,王瓜围灰墙脚以避蛇。

青梅.jpg

  品尝三鲜

  尝三鲜立夏乃立夏节的重要活动。此时春去夏来,万物欣欣向荣,大自然生机勃勃,日渐鱼鲜菜碧,果熟瓜肥,向有迎夏与尝新的习俗。《淮南子》载:“是月农始升谷,天子尝新,先荐寝庙”,由此可知,尝三鲜由来已久。三鲜有地三鲜、树三鲜和水三鲜。地三鲜指蚕豆、苋菜、黄瓜;树三鲜指樱桃、枇杷、杏子;水三鲜指海螺、河豚、鲥鱼。在东北,地三鲜有婆婆丁、荠荠菜、小根蒜;树三鲜是榆树钱、柳叶酸浆、椴树蜜;水三鲜是鲤子鱼、水蝲蛄、小河虾。

  立夏节这天,“富室竞侈,果皆雕刻,饰以金薄,地三鲜煮熬为汤,仅供一啜而已。”

  大秤秤人

  “立夏秤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立夏之日的“称人”习俗,传说起源于三国时代。孟获被诸葛亮收服,归顺蜀国之后,对诸葛亮言听计从。诸葛亮临终嘱托孟获,每年要来看望蜀主一次。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掳走阿斗。而孟获不忘丞相嘱托,每年立夏带兵去洛阳看望阿斗,每次去则都要秤阿斗的重量,以验证阿斗是否被晋武帝亏待。他扬言如果亏待阿斗,就要起兵反晋。这一传说,虽与史实有异,但百姓希望的即是“清静安乐,福寿双全”的太平世界。

  立夏这天,人们在村口大树上或台门里挂起一杆大秤,秤钩悬一把凳子,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秤人。七八岁的小孩排成队,依次坐到箩筐里称。谓立夏过秤可免疰夏。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讲着吉利话。秤老人要说“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秤姑娘说“一百零五斤,员外人家找上门。勿肯勿肯偏勿肯,状元公子有缘分”。秤小孩则说“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长大会出山。七品县官勿犯难,三公九卿也好攀”。打秤花只能里打出(即从小数打到大数),不能外打里。各人记住自己的斤数,“苦夏”之后,待“立秋”时再称一次。若体重增,称“发福”,体重减,谓“消肉”。

  立夏进补

  吃立夏蛋。立夏吃蛋的习俗由来已久,俗话说“立夏吃只蛋,力气大一万”,“立夏吃只蛋,石头能踩烂”。立夏时节,许多人特别是小孩子会有身体疲劳四肢无力的感觉,食欲减退逐渐消瘦,称之为“疰夏”。古人认为,鸡蛋圆溜溜的,象征生活幸福美满,立夏日吃鸡蛋能祈祷夏日之平安,经受“疰夏”的考验;立夏吃蛋拄心,因为蛋形如心,立夏吃蛋,能使心气精神不受亏损;立夏吃蛋能预防暑天常见的食欲不振、身倦肢软、亏损消瘦等苦夏症状。也有一种说法:立夏吃东西最补,吃一只鸡蛋相当于吃一只鸡。立夏后,农事开始繁忙起来,人容易疲乏。吃红枣鸡蛋,是为了补充体力。

  立夏,鸡鸭鹅蛋大丰收的季节,“四月鸡蛋贱如菜”,人们把鸡蛋放入吃剩的“七家茶”中煮烧就成了茶叶蛋。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七”其实是阴阳与五行之和,这是儒家所谓的“和”状态,也是道家所谓的“道”与“气”,都与“善”、“美”有着密切关系。生意经信奉“七”,甚至超过“八”,“七上八下”,七代表“七翘”,是上进。

茶叶蛋.jpg

  唐代诗人卢仝有诗吟唱《七碗茶歌》:“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后来人们又改进煮烧方法,在七家茶中添入茴香、肉卤、桂皮、姜末,从此,茶叶蛋不再是立夏的节候食品,而成为中国传统小吃之一。

  吃扒糕。扒糕,用荞麦面制作,夏天凉吃,佐料配以腌胡萝卜丝、蒜泥、辣椒油,还有就是用芝麻酱、芥末酱、酱油、醋等混合勾兑的酱料。扒糕的颜色虽不好看,但受很多人青睐。主要是因为荞麦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据《本草纲目》中说荞麦“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能炼五脏滓秽。作饭食,压丹食毒,甚良”。

  吃夏饼。夏饼又称麻饼,形状各异,有状元骑马、观音送子、猴子抱桃等,经常用于母亲送给已出嫁的女儿。立夏吃夏饼,有不病夏、不瘦夏之说。夏饼是将和好的面压成薄饼,里面包上肉丝、韭菜等,放入锅中煎炸制成。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面饼,祈丰收,其乐融融。

  吃炸酱面。炸酱面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2和蛋白质,营养饱满。但是炸酱面的猪肉脂肪含量过高,常吃者易发胖,容易造成油脂摄入超标。建议在食炸酱面时,可少放点瘦猪肉,多放点黄瓜,萝卜丝等配菜,以此降低一碗炸酱面所含的热量。

  吃五虎丹。五虎丹(五种水果)及三两半药(党参、黄芪、当归各一两,牛膝半两),以防暑日好人三分病。

  饮食养生

  中医认为“夏气与心气相通”,立夏养生要注意早睡早起,重视“静养”,避免运动过后大汗淋漓,“汗”出伤阳,在饮食调养方面,宜采取“增酸减苦、补肾助肝、调养胃气”的原则,饮食宜清淡,多吃蔬菜、水果、粗粮。起床前可以做几个小动作,有利于增强体质,中医养生,延年益寿。清晨可食葱头少许,晚饭宜饮红酒少量,以畅通气血。

立夏插秧.jpg

  农事农谚

  立夏以后,江南正式进入雨季,“多插立夏秧,谷子收满仓”,“能插满月秧,不薅满月草”,立夏前后正是大江南北早稻插秧的火红季节。立夏农作物生长渐旺,田间管理日益繁忙,民间又有“立夏日之阴晴,占一年之丰歉”的习俗,如是日无雨,将主干旱,故有“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的农谚。立夏前后,东北等地气温回升很快,但降水仍然不多,加上春季多风,蒸发强烈,大气干燥和土壤干旱常严重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所谓“立夏鹅毛住”,只停留在歌谣中。

  “支敛风微紫燕飞,春光已去夏初归。清襟赢得天然处,暗觉花香到玉扉。”

  夏日,正款款向我们走来。

  作者:施立学(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长、吉林省政府文史馆员)

  来源:中国吉林网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