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暑,炎热,小暑为小热,指天气开始炎热,还没到最热。小暑时节,树木茂发、昂昂向上,好似人生青少之年, 壮硕可期。
小暑三候
温风至,蟋蟀居宇,鹰始鸷。
温风至。温风是热风,东汉王粲的《大暑赋》中有“熹润土之溽暑,扇温风而至兴”之句,熹是炙、烤;大地上再难觅得一丝凉风,热浪排山倒海一般袭来,暖暖而又带着炙烤的味道,人如在天地间一个大蒸笼中,蒸出全身污垢;再如舒展在温水之中,此时温风徐来亦如酒,也可兴在其中。如果你认为“倏忽温风至”中的“至”意味着“到”,那就有点天真了,它是“极”的意思。灼灼高阳下,连刮起的风都是热乎乎的,身处室外却如入蒸屉。暑,即炎热,小暑也就是“还没长大”的暑,天气开始热起来,但还没有达到烈日炎炎、倏忽汗出的地步。
“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宋代秦观的《纳凉》诗,描写了他想尽快躲进清凉之地,摆脱这躁闷的热风。于是他拿着拐杖,像是后面有个咬人的狗在追着他一样,急于脱离这“火海”,往清凉地跑。终于寻得一处,那便是“画桥南畔”,在绿柳成荫下,倚着交椅,湖中的徐徐小风吹来,甚是爽朗。“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又一个在小暑中“纳凉”的人是唐代的孟浩然,夕阳西落,池塘上的月亮渐渐东升,孟浩然披散着长发推开窗户悠闲地躺着,闻着荷花的香气,听着竹上水珠滴落的声音,清脆悦耳。
蟋蟀居宇。《诗经•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蟋蟀亦称促织,俗名蛐蛐、夜鸣虫等。小暑后5日,蟋蟀生而还在穴中面壁,不能出穴飞,农历七月后才出穴,活跃草丛间求偶,到八月天凉会聚到院中,令小院鸣声鼎沸,天越凉离人越近。《诗经•七月》诗中所说的八月即是夏历的六月,即小暑节气的时候,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
鹰始鸷,鹰在各大文明中都被视为神明顶礼膜拜,它不仅仅是力量的象征,也被赋予了神圣的涵义。小暑时节,由于地面温度太高,幼鹰由老鹰带领,从鸟巢中飞出来,在清凉的高空中翱翔并开始学习飞行搏杀猎食的技术。应氏曰:“杀气未肃,鸷猛之鸟始习于击,迎杀气也。”季夏之月,二阴既起,鹰感阴气而有杀心,故能搏攫他禽,所谓鸷也。
农事农谚
小暑前后,东北进入多雨季节,热带气旋活动频繁。农事除收割冬、春小麦等作物外,主要是忙着田间管理了。早稻处于灌浆后期,早熟品种在大暑前就要成熟收获,要保持田间干干湿湿。农谚说:“伏天的雨,锅里的米”,这时出现的雷雨、热带风暴或台风带来的降水,虽对水稻等作物生长十分有利,但有时也会给一些旱作物及蔬菜造成不利影响。流传于小暑时节,关于农事的风云雨虹雷电的农谚极为丰富:小暑过,一日热三分。小暑惊东风,大暑惊红霞。大暑小暑,有米懒煮。节到小暑进伏天,天变无常雨连绵。小暑热得透,大暑凉飕飕。
小暑的一些谚语不仅表现了预测的智慧,也体现了生活的趣味: “六月六下雨,一百日见霜”,六月六日下雨,预测该年秋冬季节降霜,天气会很冷。“六月初一,一雷压九台,无雷便是台”,民间常以六月初一这天是否打雷,来预卜当年刮不刮台风。六月初一这一天如果打雷,当年来的台风就很少,反之就会有台风之患。“小暑吃瓜”“小暑吃莲子”,小暑时节也是各种瓜类,如西瓜、丝瓜、苦瓜、黄瓜、冬瓜和莲子的盛产期。
风俗活动
天贶(kuàng)节。据史书记载,小暑前后正好是六月初六日“天贶节”,“贶”即“赐”,即天赐之节。因为宋代皇帝在伏天向臣属赐“冰麨””和“炒面”,故称天贶节。
伏日祭祀。古人说,伏是“隐伏避盛暑”的意思,伏日祭祀,远在先秦已见著录。古书上说,伏日所祭,“其帝炎帝,其神祝融”。炎帝传说是太阳神,祝融则是炎帝玄孙火神。传说炎帝叫太阳发出足够的光和热,使五谷孕育生长,从此人类不愁衣食。人们感谢他的功德,便在最热的时候纪念他,因此就有了“伏日祭祀”的传说。
祭祀五谷神。我国有悠久的农耕文明史,崇尚谷神的风俗十分普遍。谷神就是崇祀植物谷子,属自然神。后来奉后稷为谷神,后稷是古代周族的始祖,传说有邰氏之女姜嫄踏巨人脚迹,怀孕而生,因一度被弃,故又名弃。他善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曾在尧舜时代当农官,教民耕种,被认为是开始种稷和麦的人。祭祀五谷神,用意与祭天、祭地相同,体现了先民良好的感恩传统:丰收固然有自己的心血在里面,也是靠着大自然的风调雨顺以及祖先的保佑,才得以实现。
晒书画衣物。小暑这天寺庙会晒经书、法器,老百姓则有晒书、晒衣服等习俗,民谚有云:“六月六,人晒衣裳龙晒袍”,“六月六”相传这是龙王晒鳞之日。这一天,为一年中气温最高,日照时间最长,阳光辐射最强的日子,所以家家户户多会不约而同地选择这一天“晒伏”,就是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服、书画,晾到外面接受阳光的暴晒,以去潮,去湿,防霉防蛀。“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红绿”就是指五颜六色的各样衣服。晒衣之俗延至魏晋,成为豪门富室炫富的机会。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瞧不起这种作风,当他的富豪邻居在架上搭满了绫罗绸缎,阮咸却故意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有人问他何故,他答:“未能免俗,聊复尔耳(姑且如此而已)!”
“曝书”习俗,在我国则至少有两千年的历史了。《穆天子传》中就有“天子东游,次于雀梁,曝蠹书于羽陵”的记载。到汉唐时,曝书逐渐形成制度。北宋更形成了独特的馆阁翰院文人的曝书集会,文人士大夫相互参观,品鉴学习。南朝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说过一个风雅趣事,东晋名士郝隆,见邻人皆晒衣被,就跑到太阳底下平躺着,掀起衣服把肚皮对着太阳。旁人不解,问他干什么,答曰:“晒书。”
小暑尝新。小暑,人们会品尝最新收获的粮食,并举行一系列重要的祭祀仪式,表示对大自然以及祖先的感恩。据说“吃新”通“吃辛”,是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所以,民间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说。
饮食养生
中国古代讲究“食药同源”,在特定的时节,通过食用一些特定的食物可以起到养生祛病的功效。小暑之后很快就要入伏,为了应对酷夏的炎热,民间也总结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食品。
俗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伏日吃面的习俗至少在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魏氏春秋》:“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荆楚岁时记》中说:“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五月是恶月,六月亦沾恶月的边儿,故也应“辟恶”。伏天还可吃过水面、炒面。所谓炒面是用锅将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着吃,这种吃法汉代已有,唐宋时更为普遍,不过那时是先炒熟麦粒,然后再磨面食之。
民间有小暑吃藕的习俗,《本草纲目·果部·莲藕》有记载:“六、七月采嫩者,生食脆美。”六、七月份,正是鲜藕上市时节,而食藕则以七月前期为佳。莫说蜜汁嫩藕清脆甘美、爽润可口,就是不加任何作料,直接入口,也堪称佳品。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丰富的钙磷铁等和多种维生素,Vc钾和膳食纤维比较多,可清热、养血、滋阴、除烦。对老年人来说,夏藕更是补养脾胃的好食材。小暑食用鲜藕,当以小火煨烂,切片后加适量蜂蜜,可随意食用,有安神入睡之功效。
不要贪凉冲凉水澡、少进冷食。天热人们喜欢吃冷饮,冰淇淋、雪糕、冰镇饮品很受大家的青睐;有的人从外面一回来就冲澡,还喜欢冲凉水澡。这些习惯对身体健康非常不利,很容易引发身体不适,或者埋下健康隐患。
施立学 (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长、吉林省政府文史馆员)
来源:中国吉林网
图片:图虫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