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立”是开始,“秋”字由禾与火组成,以“禾”为本,以“火”为辅。禾者,庄稼也。火者,干燥也。庄稼从绿到黄,由花而果,逐渐成熟、干燥的自然过程,就是秋,立秋意味着禾谷开始成熟。因此,《历书》中说:“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不仅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也表示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季节到了。
节令物候
唐杜甫《立秋》诗云:“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初候凉风至。从这一天开始,天高气爽,月明风清,气温逐渐下降。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正如谚语所说:“立秋之日凉风至”。
二候白露降,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强烈,清晨室外植物上可见一颗颗晶莹的露珠。露,是润泽的夜气,在道旁万物上沾濡而成。我国的诗人很早就着迷于玲珑透莹的露了, 温庭筠有诗句“露珠犹缀野花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凄美的白露,《诗经》时代就让诗人们咏叹不已。
三候寒蝉鸣。寒蝉,《尔雅》称为寒螀。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天地‧气候集解》云:“鸣于秋者曰寒蜩,即《楚辞》所谓寒螀也。”又云,“此物生于盛阳,感阴而鸣”,寒蝉感应节气而鸣,它一叫,告诉人们炎热的夏天过去,立秋时节到了。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
民间习俗
在古代,立秋也称七月节。《礼祀·月令》记载,周天子在立秋日亲率三公六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并举行祭祀白帝、蓐收的仪式。《临安岁时记》记载,宋代立秋之日,男女都戴楸树叶,以应时序。南宋人吴自牧撰《梦粱錄》“七月立秋”一条,可以看到官吏通报“秋来”场景,立秋一到,都城临安(杭州)宫中和民间一片应时序过活儿的热络景象:立秋日,太史局委官吏于禁廷内,以梧桐树植于殿下,俟交立秋时,穿礼服而执朝笏的太史官奏曰:秋来。其时梧叶应声飞落一二片,以寓报秋意。都城内外,清晨满街叫卖楸叶,妇人女子及儿童辈争买之,剪如花样,插于鬓边,以应时序。
另有记载,说梧桐这种植物是雌雄异株,雄为“梧”,雌为“桐”。梧桐之树相依相偕,生死与共。因为梧桐树在秋天最先落叶,所以宋代朝廷在立秋这一天,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树,移入皇宫殿内培养,等到立秋的时辰一到,太史官会高声向皇帝奏报:“秋来了!”奏毕,梧桐树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宣告秋天来到了。立秋日,很多人家会用红纸书写“今日立秋,百病皆休”字样贴于墙壁上,以为预防疾病;妇女们用红布剪成葫芦形,缝在儿童衣服的背后,用以驱除病灾。
秋社。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此时收获已毕,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宋时秋社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唐韩偓《不见》诗:“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传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习俗。
农事农谚
立秋忙打靛。靛,即蓼蓝,一年生草本,是自然界中含靛蓝较多的一种植物,清热类的中草药。一种深蓝色的有机染料,称“靛蓝”,它是由一种叫做蓼蓝或者木蓝的植物叶子,经水泡和石灰沉淀所得的蓝色染料。过去东北乡间村落挖有靛池,立秋打靛,投入靛池,使其发酵,以为染料。人们将织出的白布放进靛蓝中浸泡,就可染出浅蓝、藏蓝等颜色的布料。打靛,就是从事收割蓼蓝、木蓝,加以浸泡,最后提取出靛蓝染料的整个生产活动,故有“立秋忙打靛”之说。在长春市南关区新立湖镇后印子屯犹存当年老靛池遗址。
立秋日对农事尤为重要,有农谚说:“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这是说立秋日如果听到雷声,冬季时农作物就会歉收;如果立秋日天气晴朗,必定风调雨顺,农事不会有旱涝之忧,可以坐等丰收。“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何为“收”?何为“丢”?东北民间给出超乎想象的解释,即五谷不熟或歉收,果实紧缩于穗或荚,收而不鼓,谓之收;五谷饱满,稍微一碰就可能溢穗或荚,此谓丢。
立秋是一个农业收获的标志:“立秋拿住手,还收三五斗。”对没进入收获期的作物,立秋后的农事也需注意,譬如:“头伏芝麻二伏豆,晚粟种到立秋后”“立秋种芝麻,老死不开花”“立秋十八天,寸草皆结顶”,等等。立秋的天气状况在古时用来预测当年的收成规模。此时气温仍然很高,农作物生长旺盛,对水分要求迫切,充沛的降水将会带来丰收。
饮食养生
立秋在北方最大的习俗是“咬秋”和“贴秋膘(抢秋膘)”。“咬秋”的寓意是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凉爽咬住。北方大多数地方的立秋风俗是吃西瓜、甜瓜和香瓜。“贴秋膘”则是因为夏季炎热,人们的胃口不佳,饭食清淡,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多要减少。秋风一起,胃口大开,人人都想吃点好的增加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当然首选吃肉,“以肉贴膘”或以“乱炖”贴膘。
吉林有一道老少咸宜的名菜,叫“一锅出”。立秋时,把园子里能采到的菜如土豆、豆角、南瓜、胡萝卜、圆葱等与排骨,包括玉米炖一起,锅上又贴一圈大饼子,外加烀茄子,色彩鲜艳、五味杂陈、营养丰富,是跨入秋天大门一顿丰收的菜。吃着“一锅出”,吃出了东北文化,粗犷豪放,包容大气。
立秋之后,昼夜温差加大,在饮食上应坚持祛暑清热,多食用一些滋阴润肺的食物。另外,考虑到天气可能会依旧炎热,可通过多吃蔬菜、水果来降暑祛热,还可及时补充体内维生素和矿物质,中和体内多余的酸性代谢产物,起到清火解毒的作用。蔬菜应选择新鲜汁多的,如:黄瓜、冬瓜、西红柿、芹菜等,水果应食用养阴生津之品,如:葡萄、西瓜、梨、香蕉。
秋天正是养阴补虚的好时节,但是秋补可不能乱补,只有了解自己的体质才好对症进补。
秋天不是寥落,而是宁静、理性,便如人生,经受千锤百炼,更加成熟。夏秋季节交替,难免会心浮气躁,及时过滤掉抑郁的情绪,规律作息,适当运动,保持一份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作者:施立学 (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长、吉林省政府文史馆员)
来源:中国吉林网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