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 | 坚冰深处春水生 非遗-关东文脉 曹淑杰 3677934
大寒 | 坚冰深处春水生 非遗-关东文脉 曹淑杰 3677934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非遗

民俗专家说节气

大寒 | 坚冰深处春水生

2023-01-18 09:26 | 来源: 中国吉林网

  大寒.jpg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斗指丑,太阳黄经达300°,于每年公历1月20~21日交节。大寒同小寒一样,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致的意思。根据我国长期以来的气象记录,在北方地区大寒节气是没有小寒冷的,但对于南方大部地区来说,最冷是在大寒节气。大寒在岁终,冬去春来,大寒一过,又开始新的一个轮回。

  大寒三候

  中国古代将大寒分为三候: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一候鸡乳是说到大寒节气便可以孵小鸡了。按照古人的解释,家禽鸡宜在立春前孵小鸡,随阳气生发而成形。故有“季冬之月·雉雊鸡乳”;二候征鸟厉疾,是指鹰隼之类的征鸟,在这个时候正是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中,盘旋于空中到处寻找食物,以补充身体的能量抵御严寒;三候水泽腹坚。阳气未达,东风未至,故水泽正结而坚。一年的最后5天以内,水域中的冰一直冻到水中央,并且还是最结实、最厚。所以,古人多在小寒与大寒时取冰,放入冰窖中收藏以备夏天之需。

长春冰雪新天地.jpg

  大寒花信

  一候瑞香。瑞香古称“露甲”,始见屈原《楚辞·离骚》。瑞香之名始于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钱起写有《瑞香花》:“得地移根远,交柯绕指柔。露香浓结桂,池影斗蟠虬。黛叶轻筠绿,金花笑菊秋。何如南海外,雨露隔炎洲。”陈子高《九日瑞香盛开有诗》云:“宣和殿里春风早,红锦熏笼二月时。流落人间真善事,九秋霜露却相宜。”对瑞香花的花期、形状、色彩、香气等作了较形象的描写。到了宋代,瑞香得到众多诗人的喜爱,朱敦儒《眼儿媚·席上瑞香》词:“紫帔红襟艳争浓,光彩烁疏栊。香为小字,瑞为高姓,道骨仙风。此花合向瑶池种,可惜未遭逢。阿环见了,羞回眼尾,愁聚眉丛。”艳而不妖,香却不俗,一派道骨仙风,难怪让杨玉环见了都心生妒意,百媚顿失。瑞香每当春节期间开放,可谓瑞气临门,吉祥如意,令人欢快。

  二候兰花。据载早在春秋末期,越王勾践已在浙江绍兴的诸山种兰。约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中国人历来把兰花看做是高洁典雅的象征,并与“梅、竹、菊”并列,合称“四君子”。通常以“兰章”喻诗文之美,以“兰交”喻友谊之真。也有借兰来表达纯洁的爱情,“气如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寻得幽兰报知己,一枝聊赠梦潇湘”。《孔子家语·在厄》:芷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劳而改节。孔子用一系列比喻,说明交友和环境对人品性的影响作用。

  三候山矾,乔木,嫩枝褐色。黄庭坚《山矾花二首》序云:“江湖南野中,有一小白花,木高数尺,春开极香,野人号为郑花。王荆公尝欲求此花栽,欲作诗而漏其名,予请名山矾。野人采郑花以染黄,不借矾而成色,故名山矾。” 山矾,春节期间开花,花形如桂,清香宜人,盛花如雪,观赏性强。

养生.jpg

  大寒养生

  冬三月是生机潜伏、万物蛰藏的时令,此时人体的阴阳消长代谢也处于相当缓慢的时候,所以此时应该早睡晚起,不要轻易扰动阳气,凡事不要过度操劳,要使神志深藏于内,避免急躁发怒。大寒是冬季六节气之一,此时天气寒冷已极,故名大寒。大寒的养生,要着眼于“藏”。意思是说,人们在此期间要控制自己的精神活动,保持精神安静,把神藏于内不要暴露于外。

  大寒进补的食物量逐渐减少,多添加些具有升散性质的食物,以适应春天万物的升发。

  大寒风俗

  大寒节气中充满了喜悦与欢乐的气氛,因除干农活顺应节气外,还要为过年奔波——赶年集、买年货,写春联,扫尘洁物,除旧布新,准备年货,腌制各种腊肠、腊肉,或煎炸烹制鸡鸭鱼肉等各种年肴。

  小年送灶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小时盼过年,过了腊八就忙着过小年。北方小年是腊月二十三,晚上有个重要的风俗活动,就是祭灶。

灶糖.jpg

  这天早吃完饺子,赶紧到秫稭(高梁杆)垛,拽几根不粗不细标杆儿溜直的秫稭,放在炕席底下(一般放在炕头)去焐上一大天,晚饭后,全家齐动手,扒秫稭裤、扒秫稭蔑,扒秫稭瓤,为灶王一家做了一灶坑秫稭蔑制品。这时,把灶台边墙上烟熏火燎一年的“一家之主”灶王牌摘下,放在秫稭蔑车上,为了让灶王一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搬来糖罐子,拿出大糖(关东糖)给灶王爷爷、灶王奶奶嘴巴抹糖,让他们到玉皇那里多多美言。然后打开房门,在灶前升一把火送灶王上天。全家在灶前说:“灶王爷,本姓张,骑着马,跨着枪,上了天见玉皇,人间好事要多说,明年下界见吉祥”。这时鞭炮齐鸣,大人孩子仰望天空,此时此刻在冥冥之中灶王一家驾马乘车,凭借万里长风,跨越迢迢银河,回到了天宫。

  大年三十,新的灶王又贴在灶门前。有人说热热闹闹地祭灶是迷信活动。其实不然,那是对灶神的崇拜,肇源于先明的火崇拜和太阳崇拜。古籍中就有太阳神和火神炎黄二帝及祝融氏化身为灶神的传说。民以食为天,东北灶神崇拜意识源于人民渴望战胜冰雪严寒和对饮食文化的依赖。

  近三十年很少贴灶王牌了,当然也就没有了祭灶活动。作为年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祭灶与送灶风俗在孩子们那里已经成了遥远的故事,上了岁数的人仍然觉得扒秫稭蔑做车、做马送灶王的事仿佛就在昨天。

  粘豆包

  过去东北人家忙年,最忙的是三件事:杀猪、淘米、做豆腐。淘米就是把大黄米(糜子去壳)、小黄米(红粘谷去壳)或粘稻米冲洗浸泡一天半日,用大碾子轧成面,开水和面,放在农家土炕头发一宿,第二天晚就可以包粘豆包了。

豆包.jpg

  过年淘多少米,往往是日子过得好坏的标志,一临近年,乡亲们见面打招呼,淘没淘米呢,今年淘多少啊?殷实人家往往要淘上三或两斗米,一般的人家也应淘上一斗或半斗,不淘米的人家是说不过去的。

  面发好了,要烀一锅小豆或大豆馅,向左右邻居打个招呼,于是东家姑娘、西家媳妇、他老姨、她二婶呼啦一下来了十几号人,大盘二盘地往南北大炕上一坐,开始包粘豆包。包粘豆包不像包饺子,又得揪剂子,又得擀皮,包粘豆包只需抠出一块发好的面,拍成皮,把加了糖的豆馅包进去,鸡蛋大小的豆包就成了。一大笸箩面,一大盆豆馅,张王李赵遍地刘,各家姑娘、媳妇齐伸手,一会功夫就包满了得两人抬的一大盖帘子,往十八仞大锅里一装,锅底下就呼呼点燃了有“小木头“之称的豆杆火。这时里屋就见盆上盆下都是手,又是捏又是攥,啪啪三响。姑娘媳妇们寂寞了,要求他老姨讲故事……叽叽嘎嘎笑声不断。外屋南北大锅,黄澄澄豆包正在起锅,有力气的后生们一会儿抬出一帘子,用小木锨似的起饽饽板,把又粘又软又香又甜的粘豆包,一个个剥离,放在寒夜里去冻。第二天早上收起,可装满满一大缸,足够吃一个正月。一时间里屋讲故事,笑语连连,外屋噼里啪啦的烧柴声和着东北长夜偶尔一声高、一声低的狗叫,构成了一幅风情浓郁的年俗画。为了这幅画农家忙了一春、一夏、又一秋,和谐是它的底色,团圆是它的基调,蒸粘豆包的夜晚,让寒夜感到了温暖,大地闻到了芳香。

  多么令人眷恋的淘米忙年啊,如今家乡也在蒸粘豆包,因为日子越过越好,过年的嚼果太丰富了,农家已不需要蒸那么多粘豆包了,但是蒸粘豆包的喜庆、团圆夜晚,永远欢乐着人们的记忆。

  作者:施立学 (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长、吉林省政府文史馆员)

图片:图虫创意

来源:中国吉林网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