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禁”的柳条边是如何逐步开放的? 长春文史-文化 曹淑杰 2740449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封禁”的柳条边是如何逐步开放的? 长春文史-文化 曹淑杰 2740449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长春文史

“封禁”的柳条边是如何逐步开放的?

2018-10-08 13:37 | 来源: 长春晚报

  大清一道柳条边,让沙俄侵占土地得逞。 (资料图片)

  柳条边遗址。(资料图片)

  柳条边墙是什么样的?

  今天的东北大地上,已经看不到昔日柳条边墙的影子了,只遗留下一些以昔日边台、边墙命名的村落,记录着曾经的历史。柳条边也称柳条边墙、条子边等,它就是挖土筑成土台子,宽高因地势而定,外沟宽一丈,底宽五尺,深一丈,称之护边沟,防止有人越过去。土台上插三株一墩柳树条子,每墩之间用绳梱结横连柳枝。绳是达子筋为主,此地产还有线麻、筒麻、椴树皮打备而成。这叫“插柳结绳”形成柳树杖子,几年后一条柳树条篱笆杖密不透风,成了一道蜿蜒起伏在东北大地上的人字形绿色长城。

  柳条边分为老边和新边,老边完成于1681年,经历皇太极,顺治,康熙三朝,共43年。后来康熙三十二年(1697年)又进行大规模扩边。它南起辽宁凤城至山海关接长城,共850多公里,边内是“盛京围场”归盛京将军管辖。新边是从康熙九年(1670年)至康熙二十年(1681年)用12年时间筑成。从威远堡到吉林法特全长345公里,共有边门四座,每门设文武官员各一名,驻兵30人左右,守边门查过往行人,验票出入。设边台28个,驻人管理,台丁100多人,由随旗汉人充当,大多是云南来的。清初三番战俘,吴三桂兵居多,他们被绑手成串发往东北充边护台。还从云南拨884户到关东边台、驿站、守边清沟,不准考试登科,世代不能为官,地位卑贱。有汉人随旗来到柳条边里,他们可以立屯开荒跟旗人一样待遇,时间长了人们把这些人称为“边台人”或“边耗子”清朝把柳条边地段划分得很清楚,柳条边内是保护区,辽河流域是农业区,新边外是游牧区。老边在辽宁省境内,新边从开原起,经四平、顺伊通到长春东南郊区,临双阳过九台至舒兰。因江河水系和交通要冲划分南中北三段四门,南段是辽河流域,中段是饮马河流域,北段是松花江、沫石河水系。《吉林志书》载:“在柳条边上设道边门,东起巴彦鄂佛罗、伊通、赫尔苏、布尔图库四边门。各设专管边门防御一员,笔帖一员,吉林移驻满洲兵各二十名,巴彦鄂佛罗、伊通、布尔图库三边门各属七台,从伊通边门至赫尔苏边门所属八台。”根据所述划分,北段从法特头台到第七个台城子街归属法特门。从马家头台到苇子沟(八台村)计六个台归属伊通门,伊通门到赫尔苏门有八个台,七个归属赫尔苏门,一个归伊通门,在吉林境内有28个台。

  柳条边是如何从“封禁”到“开放”的?

  柳条边守卫了东北大地,但到清代末期,其统治日益薄弱时,“龙兴之地”的封禁便很难维持了。首先是新边外蒙古王公,新边外饮马河流域的饮马河、伊通河、雾开河是蒙古牧场,郭尔罗斯旗札萨克辅国固穆七世公孙恭格喇布坦,他执政时,财政空虚,于是违背祖辈传统制度,又背瞒着清朝理藩院和吉林将军,招移民开垦草原,划地收租,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从山东招来200多农民,在伊通河畔开荒。闯关东移民闻讯而来,不断开荒,这也得到政府的默认,因此,孙恭格喇布坦被称为撕开柳边封禁的第一人。

  其次是“韩边外”的势力范围进一步推动了柳条边的松动。“韩边外”原名韩宪忠,他6岁时随父从辽南来到九台庆阳,因逃债来到“吉林东围场”内的夹皮沟金矿,跟几个金工拜把子,在一次火拼中打败金霸梁才,成为首领。他因赌博时报号“韩边外”而得名。他统揽行政、征税职能,发行货币,把自己的名改为韩宪宗,像唐宋时皇帝的年号一样,印在沙金包上,他还豢养乡勇,其势力范围内成了真正的独立王国。后来,清朝派兵收剿“韩边外”,三次末果后,对其进行招安,承认韩边外的势力范围,又给了他开荒的权利。这样,越来越多的闯关东人来到这里,土地不断开垦,柳条封禁政策进一步松动。

  第三点便是清末的鸦片战争之后,英法等国取得在关东沉海地区的商贸特权。1861年,营口开放,国门洞开,东北失去封禁必要。为巩固国防,开垦,移民是唯一的办法。甲午中日战争后,沙俄进入东北修建铁路掠夺资源;日俄战争后,两国瓜分东北,清政府考虑到让日俄移民占领,不如从关内移民到东北,所以平定太平天国后,逃灾避难的人们涌向东北。由于甲午和庚子战争赔款,清代从道光后,财政日益窘穷,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识之士呼吁政府开放东北,招头征税,以充支出,于是清政府对东北封禁有所松动,没有明文也是默认,东北逐渐开放。

  大批关内灾民进入东北,打破了这片土地几千年的沉寂,使得柳条边的禁地被冲破,荒原、山地被开发,互相交流形成民族的融合,又由于列强侵入造成国土危机,在财政窘穷的情况下,为加强国防,清朝政府迫不得已解除长达近二百年的封禁,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东北已全部开放,柳条边也彻底失去作用。

  记得在一次关于东北文化的讲座中,吉林省民俗学家施立学老师讲,中国之前的移民潮有“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之说,为何独独“关东”要“闯”呢?是因为清代统治者的柳条封禁政策,关内和中原的百姓到东北来,要闯过长长的柳条边,是违法的,因此需要“闯”一“闯”。广大的东北,是清代的“龙兴之地”,清军入关在中原建立统治后,为保护这里,从清初就开始修筑柳条边,建立东北大御路,设驿站进行中转。筑柳条边主要为防止汉人、蒙古人等破坏其“龙脉”,边内设立“盛京围场”和“吉林围场”,专供皇帝狩猎和八旗官兵演练之用。

  距离长春最近的 柳条边边门

  清代设立柳条边,为了控制东北的交通要道,以更好地保护东北这块广大的“龙兴之地”,共设置了168个边台和20个边门。今天长春人熟知的九台,就是当时的一个重要边台,而位于长春西南伊通河西岸20公里的伊通边门,是昔日宁古塔将军管辖的四边门之一,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淹没在新立城水库中的伊通边门

  伊通边门,又称一统门、易屯边门,是柳条边20个边门中,东数第二个边门。伊通边门因扼古运伊通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由于边门废弛已近两百年,近半个世纪又淹没于新立城水库之中,很少有人说得清其位置在哪儿?

  关于伊通边门的位置,文献中曾有三四种版本,一曰在新立城水库伊通河东,一曰在新立城水库西,一曰在伊通河西。具体在哪儿,莫衷一是,因为伊通边门目前在水底世界。依据柳条边九台出来西南的走向,和实际踏查,伊通边门应在今朝阳区乐山镇五间房屯东北的新立屯水库中,距五间房屯约一公里。这有几点依据,第一,是根据《乐山镇志》所记载的“伊通边门距镇驻地偏东北12.5公里乐山边界”,此“边界”恰是五间房屯。第二,从柳条边走向看,伊通边门亦应为五间房屯东北。柳条边从九台县放牛沟乡任家屯村北的双顶子西南向并入长春郊区三道镇四合村东南的盛京岗子之后,又临双阳县境,至双阳县泉眼乡岗子村后台屯向南0.5公里,进入长春市郊区。经郊区的西边屯,后祁屯方向转为偏西。过三道镇政府北0.5公里至净月乡的边沿子屯后方向又转南。过幸福乡的靠边吴屯,新立城乡的靠边孙、靠边王等屯径直向南入新立城水库。在乐山镇同永春乡交界点的东面(现新立城水库内),方向又转为西南,在转向处即伊通边门旧址,向西南过乐山镇红胜村王小店屯进入伊通县境。

  最后,是根据踏查中,周围村民的介绍。在新立城水库西门附近的孙家屯和八家子屯,村民展先生介绍,伊通边门在乐山镇五间房东,新立湖少水时,可看见边门遗址,惜今年水大,遗址已不见踪迹,若他年水落,仍可见遗址。

  昔日伊通边门的建制与守卫

  据记载,伊通边门有满洲防御员一人,笔帖式一人,领催一人,满汉八旗兵20人。边门建有门楼一座,以青砖红松木料、石料及灰色鱼鳞瓦构筑而成。门楼东西长6米,南北宽5米、高6米,房脊的东西两端及房檐四角均饰有兽形建筑鸱吻。门洞宽、高各2米,门洞过木上方正中悬书“伊通边门”长方立挂匾额,匾额的右上方小字写的是吉林将军所属。门楼的山墙与柳条边土堤相接,土堤很高,边壕很深,常存积水。边壕与门洞间架榆木板桥一座,中间是过道门洞,仅可过大车一辆。防御衙门的牌子上写着:“衙门重地,国课攸关,有敢故违,定行究办”。有文、武两个章京,下有八旗骁骑营兵三四十人。平时八旗骁骑营兵分班守备,职责是掌管边门的启闭,稽查行人出入。过往行人都得从门洞走,否则就犯“爬边越口”的罪名,要受重罚。

  在历史上,伊通边门是重要的储粮基地和运粮航道,清康熙年间,在著名的雅克萨之战中,这里就担负着粮饷北运的重要职能。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