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村:长春市内面积最小的公园 长春文史-文化 曹淑杰 2910144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杏花村:长春市内面积最小的公园 长春文史-文化 曹淑杰 2910144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长春文史

杏花村:长春市内面积最小的公园

2019-07-02 13:35 | 来源: 长春晚报

  今天位于人民大街沿线,与儿童公园隔街相望的杏花村公园,是长春市内面积最小的公园,而在100多年前,它却是长春第一大风景名胜。清末,位于长春老城宽城子外的杏花村是如何成为风景名胜的?当它的拥有者破产后,荒废后的杏花村又因怎样的机缘而获得新生的?今天的长春地理,就让我们沿着杏花村公园内这片小小的水域,去追溯这座公园的百年兴衰。

  长春城外村落因不宜耕种而变身杏花村

  昔日杏花村的面积要远远大于今天的公园。它位于长春老城宽城子以西大约5里处,也就是今天解放大路北侧,从西民主大街一直到人民大街这一大片区域,据记载,其面积约有“40余亩”,而实际面积比记载的还要大。

  长春地势平坦,无山可依,杏花村依靠着一条天然的从西北向东南流向的溪水——黄瓜沟,公园就在此沟上游的南北两岸。黄瓜沟分南北两条,虽然水势平缓,但其面积较大,水边无法耕种,再加上地势起伏,只适合耐涝的树木生长,于是这片土地的业主刘殿臣就种植了大量的果树苗木,把这块土地经营成林地。据《长春县志》记载:“其中遍植樱桃、李、杏等树,而又以杏为最多”,因而有了“杏花村”这一富有诗意的名字。

  1900年,杏花村已初具规模。当时长春地区也爆发了义和团运动,俄国借口保护侨民与铁路建设,派遣大批俄军进入东北,开始长期占据中东铁路沿线各地,这其中也包括长春。

  当时长春知府为谢汝钦,他曾“单骑驰入俄营”,去慰劳俄军,并让其勿惊扰百姓。在长春地方官的协调和抗议下,俄军只是驻在长春周边地带。俄国军队以骑兵为主,杏花村草木茂盛又有溪水流过,正适合饲养战马和驻扎军队,因此大批俄军在此安营,于是这一名胜“遭其蹂躏,所有花木摧残殆尽”。在俄军撤离之后,园主刘殿臣濒临破产,根本无力重整家园,杏花村就此荒废。

  知府王昌炽重修杏花村成为“课农山庄”

  杏花村作为刘殿臣的私产,还只是一处自然景观,而到世纪之交,经过长春府知府王昌炽重修的杏花村,则被赋予了文化内涵。1901年农历九月,湖北江夏人王昌炽就任长春府知府,他的到来,为杏花村开启了一段新的历史。

  王昌炽是一名比较关心农间疾苦的官员,他路过荒废的杏花村时,感到很可惜,于是就捐出自己的廉俸钱,将其购归官有。在园内重新补栽榆、柳、樱桃、杏等树木,为干涸的水池重新蓄水,重新种植菱、藕;又在黄瓜沟北岸“建瓦舍三楹”,挂上“课农山桩”的匾额和一副对联,上联为“倚云枝艳,映日花娇,于此间游目骋怀,得少佳趣”,下联为“新月镰腰,斜阳笠影,看遍地男耕妇馐,求通民情”。这副对联体现出王昌炽关心农桑、渴望社会安定的精神追求,颇有追求恬淡自然生活情趣的意境。除了这三间房子,王昌炽还在南岸修建了一座草亭,在池边还设了栏杆。经过整修的杏花村,焕发出了勃勃的生机。

  为了向人昭示王昌炽的贡献,1903年农历五月,王昌炽的幕僚秋元朗特地撰写了一篇《杏花村记》,由史菡书丹,立了一座石碑。由此可见,杏花村修复工程,可能是在1903年夏天结束的。史菡是直隶玉田人,绪乙酉科举人,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曾任长春垧捐局总理,在宣统元年还出任吉林省检察厅厅长,与王昌炽是金兰之交。

  由史菡书写的这座碑,当时就立在杏花村西北的高冈上,详细记录当时杏花村的规模、重建过程等。《长春县志》收录了这篇碑记,为我们了解杏花村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建好的杏花村,成为当时长春人休闲的好去处。王昌炽在1905年卸任离开长春前,曾多次到此“游宴”,这里留下了他许多的足迹。而杏花村的原主人刘殿臣,则被雇用在这里培育、灌溉草木,做清扫园林等工作。

  成为长春名胜“吉长道立苗圃”功不可没

  民国时期,杏花村公园得到充分的利用和管理,以杏花村为核心,官方建起了苗圃。1916年2月,时任吉长道尹的郭宗熙为推行植树造林,在上报并得到吉林巡按使(省长)的批准后,在杏花村的北侧,从民间购买了40亩土地,连同杏花村的土地,设立了一所“吉长道立苗圃”(还被称为“种植试验场”),苗圃事务所就设在“课农山庄”内。苗圃里栽种了桑、松、柏、杨等十多种树苗。每到春天,吉长道尹就将这些苗木分发给各县,让其领苗栽种;郭道台本人也在每年的植树节“躬率僚佐及各界来此手植树木,提倡人工造林”。为了办好苗圃,吉长道尹还特别聘请了技术顾问,并派人到吉林市东关、北关的各处花园“采购新奇木本花秧,运回苗圃,以供众览”,这些奇花异草大大增加了杏花村的吸引力。至于苗圃所需要的经费,每年都列入财政预算;每年苗圃的办理成绩,也要随时呈报吉林省长。从此,以杏花村为核心的长春总苗圃,正式纳入了官方管理,与长春公园(当时的中国公园)、商埠局等,成为吉长道尹直管机构之一。

  以王昌炽的修复为基础,加上长春总苗圃的设置和专人的细心经理,民国年间,杏花村已经是“树木葱蔚,饶有十里杏花之趣,光景无边”,是长春最重要的名胜。当时民国政府的教育部规定,学校可以举行春秋两季郊外旅行,长春的中国学生们,每到旅行之期,“必到杏花村旅行”。学生在这里,不仅能看到秀丽的风景,还能“参观杏花试验种植”。在星期日,甚至长春全城的学校学生都到此观看游览,可见杏花村在当时的影响力之大。著名作家肖军,小时候曾就读于长春商埠小学,在其《忆长春》一文中,就记述过春夏之交,长春中小学生穿上童子军的服装,打鼓吹号列队,前往杏花村游玩的情景。

  被规划为“皇宫用地”溥仪曾在此举行“告天礼”

  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后,按照日本人的城市规划,杏花村的西半部分被划入“执政府用地”,要在此给溥仪建造执政府。1934年,溥仪当上“满洲帝国皇帝”,就是在这里举行了“告天礼”。从此,杏花村从“执政府用地”变成了“皇宫用地”。按照当时的城市规划,溥仪“新皇宫”的位置在今天的文化广场和地质宫,新皇宫后面是“御花园”。当时,由于太平洋战争爆发,日伪无力兴建皇宫,原定的“皇宫”只打了地基便停建了。

  在规划好“皇宫用地”后,伪满首都的设计者们还想保留“杏花村”之名,于是沿用了“杏花村公园”这个名字,将《杏花村记》石碑搬到原来“杏花村公园”的东侧,即今天长春东民主大街以东的地方,还在这个新址栽种了一批杏树,以求有名有实。这里成为后来长春的白山公园。据记载,直到1952年,长春市还在白山公园西段补植过杏树。到了上世纪70年代,白山公园园区陆续被占用,大部分变成了机关、学校和住宅,原地只剩下“杏花村路”的名字,一条仅能通行一辆车的窄窄的胡同。

  现在杏花村公园的范围是当时仅剩下来的一小部分,大体位于人民大街和长春广电中心之间,南自东朝阳路和百草路,北至锦水路之间的区域。这个范围还大体保持着半个世纪前黄瓜沟两岸的旧貌,当年刘殿臣种植荷花、菱角的水池尚在,经过沦陷时期的挖池筑山,水面比早年扩大了许多。上世纪末,经过长春市政府修复和绿化,依旧命名为“杏花村公园”。历经百年变迁,杏花村公园成为长春市占地面积最小的公园;《杏花村记》石碑几易其址,1992年被重新安放在公园内,成为那个时代的见证。如今的杏花村公园虽小,却是长春闹市中难得的一处休闲之地,每到杏花开放的时节,这里会迎来万千游客,人们或观光游玩,或休闲散步,享受着一份闹中取静的惬意。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