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龙八景”遗韵 长春文史-文化 曹淑杰 2923409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海龙八景”遗韵 长春文史-文化 曹淑杰 2923409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长春文史

“海龙八景”遗韵

2019-07-22 08:26 | 来源: 吉林日报

  八景文化,起源于北宋嘉佑年间“赣州八景”,其后千百年来,各地“八景”盛行。“海龙八景”,是这一文化现象的继承和发扬,也是早期梅河口文化的一个亮点。

  中华民国成立后,梅河口仍沿用府治。民国二年(1913年)1月,奉国民政府临时组织令,改海龙府为海龙县(定为一等县)。

  以“海龙”二字所命厅、府、县名,一直延续到1985年梅河口市设立。自清末围场弛禁,设治海龙抚民厅起,这一方热土的人文魂脉,就开启了崭新的篇章。

  “海龙八景”的由来

  1937年版《海龙县志》中留下不少诗章,尤其是“卷十八·古迹”中记载的“海龙八景”及当时文人吟咏八景的诗作,更是弥足珍贵。

  据县志载,“海龙八景”有两稿,除“莲渚夜虹”一景地点不同外,其余七景名称完全相同,只是说明和排序稍有差异。两稿中,“又一稿”对八景的描述,十分精炼和富有文采,尤其是前面的综述,颇为精彩:“海龙为山水环抱之区,故风景多佳。乳峰挺秀于东,东山望月;五奎屏蔽于西,北辰星拱;东南则双顶巍峨,时传山中有市;西南则杏岭隐现,更喜得春独早。至于前临柳水,宜于晚渡;右带梅河晴雪,耐赏莲渚夜虹,所以泻苞涵之符瑞。古垒春深,尤足供骚人之玩赏。山水钟灵,人文毓秀,名士辈出,岂偶然哉?兹将八景列记于左,以供名流之鉴赏焉。”如此洒脱的文笔、隽永的词句,把梅河口的胜景写得引人遐思,令人神往。

  文中所言的“海龙八景”分别是:柳河晚渡、莲渚夜虹、乳峰望月、龙口寻芳、五奎星拱、双顶山市、梅河晴雪、杏岭早春。

  如诗如画诵“八景”

  第一景柳河晚渡,两稿均排为第一景。

  一稿中是这样描述的:“昔海龙粮市迤南有渡口一,为舣舟之所。每至夕阳日下,流水淙淙,橹声踏踏。而往来行人驾驶小舟,乘风破浪,超然有遗世登仙之想。而文人墨客尤于斜阳晚照中或平章风月,或笑傲烟霞,搜集吟囊,资为诗料。今揽辔桥(今海龙三桥处)横枕于河,如潜龙就睡状,而此来彼往之行人辄由桥上经过。当年渡口无复笼烟抹月之迹。兹录邑人即景诗如左:其一,榜人醉卧晚风前,舟击芦花浅水边。我倦欲眠君莫扰,船家不打过河钱。”又一稿有诗云:“柳岸风光向晚凉,苍茫古渡衬斜阳。声闻别浦渔歌远,烟抹睛帆樯影长。碧水滩头人唤渡,青枫山下客归忙。月明一水接云汉,我欲浮槎拟帝乡。”

  “柳河晚渡”的位置,大致在今奶子山脚附近,现在虽看不到渡口和渡船,但斜阳西垂,山映晚照,也是极美的景象。

  第二景莲渚夜虹,两稿排序同。

  一稿写道:“莲花泡,在本县五区梅河东南隅,距县三十八里。该村有莲花泡二……该村名连山,其山与鸭绿岗相衔接,有峰连岭叠之势。该村命名殆取此意。其莲渚每当霪雨连绵、积潦汐泛,俨然一小西湖也。傍晚雨霁辄见彩虹自莲渚而生,上澈天空下逮泉井,望之如玉带横空。相传为蟆气蜃光所蕴结,是耶非耶,敢以质之博物家有诗以志其事:其一‘接天莲叶田田碧,出水荷花面面红。云散渚头垂晚钓,夜深天半起长虹’。”

  又一稿:“由五奎山麓而南行不五里,莲渚在焉。故其距县治也与五奎等。渚涵六七里,水深一二丈或二三丈不等。泉源深处或有不可测者。以其中多莲花,故之名曰莲渚。盛夏雨霁,则虹尝出渚中,水绿而莲碧,霓艳而荷红。水天相映,俨如琉璃世界,或曰:以渚中多鲵也,故尝有是象,称佳景云。其一‘斜阳一抹透林梢,莲渚风轻雨乍销。荷蕊含珠喷水面,虹霓垂象自天腰。光涵泽国平铺镜,采彻云衢欲化桥。且喜蓬灜今有路,登仙底事用扶摇’。”

  两稿所指莲渚分别在大柳河南北,今连山村附近的莲花泡已消失,现在是水稻田了。而五奎山“南行五里”的莲花泡,还有很小的面积依旧存在。

  第三景乳峰望月,两稿排序相同。一稿:“奶子山在海龙城东边门外,距县五里许。雅人以奶子山三字过涉于俗,乃易奶子山为乳峰焉……登其山,佳木葱茏,浓荫蓊翳,下有流水半湾掠山而逝。或弹琴石上,或池底溪头,高山流水,音韵别饶。倘使伯牙再起,将有谁是知音之慨。特缀以诗,用志其盛:其一‘乳峰高插碧云天,中有禅房结翠巅。何处秋山望明月,秋山望月几回圆?’”此景因取砂石、开田地等山形改变而不复存在。

  第四景龙口寻芳,又一稿排为第六。

  一稿:“海龙东门外,横街北越铁轨东行,其山阳有古坟在焉,名九龙口。相传该坟为古代李海龙墓。据老人云:此山在昔为围场禁地,古木參天,浓荫蔽日。有古塚一,残碑断碣,狼籍其中。是否为李海龙墓,现因碑碣无存,殊不可考。犹忆在设治前,墓周围尚有败垣,高尺许。今旧址者然无坟迹。民国十六年(1927年),因海龙二字无所本,拟发掘此坟搜罗墓志,或可证其虚实。曾经县宰李公龙荪请准省府,开始挖掘。挖掘三日,得大方古砖十余。事其下击之有空虚声。适流言肆起,谓县方得有金砖金箭,街谈巷议,言人人殊。李公悚于物议,因命止之。至今骚人墨客选胜丰林,芳躅芒蹊,探幽浅草。诚附郭名胜地也。不有佳咏,何伸雅怀。诗曰:其一‘郁郁佳城葬海龙,稽经考典已无从。若知李氏王天下,须向山中问老农’。”

  由上述诗文可知,李海龙墓在当时就是被质疑的,海龙源自李海龙之说也是不成立的。后经考古发掘证实,该处为辽金时期塔基。九龙口处,今虽不见当年花草繁茂之景,但辽塔残基犹在。由此,足可证海龙在辽金时期即为城邑,同时也排除了海龙地名源自李海龙的误传。

  第五景五奎星拱,两稿排序同。

  一稿:“五奎山,位于县西小湾龙沟,距城十八里。是山五峰对峙,苍翠如流,譬如北辰,而众星拱之。命名之意,殆在此耶。又谓山如五人对弈(县志为“變”,即“变”字)俯瞰秋枰。遥望之惟妙惟肖。或又谓五爪直伸,如拇战中之喊五奎也。昔汉文帝御极,忽见五星联璧,太史占之谓主文运昌明,后果验之。今五奎星拱,殆亦大造独生,天将以五奎为泰岱呼?诗以志之。其一‘烟水低迷望五奎,群峰髙与众星陪。夜深北斗文垣拱,不届寅春杓不回’。”今五奎山因有龙泉寺而香客云集,游人不断,仍为梅河口一胜境。

  第六景双顶山市,又一稿排为第四。

  一稿:“双顶山,介于县南八里庄之南端,距城十五里。双峰矗立,崇没云霄……邑人赘以诗以志其异:其一‘牧童来去倒骑牛,草白芳菲水自流。海客不知山有市,几疑蛙馆是蜃楼’。县志有双顶山曾出现海市蜃楼的记载,今已不可得见。

  第七景梅河晴雪,排序同。

  一稿:“梅河,居海山(指海龙镇、山城镇)之中央,距县五十里……土(县志原为“士”)地膏腴,盛产水稻。每值隆冬残腊,积雪盈庭,虽无骑驴隐士踏雪寻梅,却有好鹤诗家谈风说月,间或烟水一竿,独钓寒江之雪;梅花万树,平分坂岭之香。至若披裘大泽,煮酒晴窗,犹为五陵豪贵风流韵事也。诗以志之:其一‘雪花六出大如掌,足抵晴河五朵梅。沾酒拥琴且赏雪,小鬟低劝不停杯’。”晴雪一景,现在每值冬日,犹能再现。

  第八景杏岭早春。

  一稿:“杏岭,在县城西南,距城四十五里。该岭东与鸭绿岗,西与隆山唇齿相依,岭上植杏成林。忆当三月季节,丁香洗雨,芍药笼烟,此花一枝早放,十里殷红。比年萑苻满地,烽火弥天,因格于肃正工作,已将杏林伐尽,望之牛山濯濯……口占一绝,不求工拙,聊以记事耳。其一‘梅河晴雪邀君赏,杏岭春光耐我看。春到江南花早放,归来红衬紫金鞍’。”从这段文字,可以知道杏岭于今杏树不多的原因。如今提倡生态环保,“杏岭早春”之景恢复有望,盼望不远的将来,今人能重睹旧景新容。

  “海龙八景”虽然有些已经消失,但作为地域风景文化的标志,以及由先人们吟咏的诗作,已经成为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今天读来还是令人深深地感受到古城海龙浓浓的人文气息,以及当时文人雅士对海龙这块家乡热土的挚爱深情。

  本文资料由侯远东提供,侯远东,男,汉族,1969年6月出生,梅河口人,吉林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任梅河口市地方志办公室负责人、《梅河口年鉴》副主编,吉林省地方志学会常务理事。著有《海龙游击队——东北抗联第一军的基础力量》《中共中央东北局梅河口会议》《毛泽东反腐倡廉思想研究》等书籍。

  参考资料:《梅河口历史初编》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