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城的老市场和新市场 长春文史-文化 曹淑杰 2926926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长春城的老市场和新市场 长春文史-文化 曹淑杰 2926926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长春文史

长春城的老市场和新市场

2019-07-25 16:39 | 来源: 长春晚报

  老长春那些来自民间的地名往往非常直接,如老市场、新市场,以及与它们对应的老市场胡同和新市场胡同。不少老长春人提到商埠大马路,就会想起老市场与新市场。它们的位置在哪,曾经有过怎样的繁华呢?

  繁荣一时的老市场

  上世纪初,随着商埠地的开发与扩展,与它相连的东三马路因建有平康里妓院区、燕春茶园、升平茶园和崇德茶园,各种大小饭馆、果子铺、药铺、医院、产院、牙社、理发店等,因此成为长春最热闹的路段。1912年,商人马秉虔、解富之、刘乃刚等从长春开埠局租领了26亩建立市场用地,并集资在商埠大马路东三、四马路之间建立了商埠市场,这个市场后来称为老市场。这条南北走向的街路,在《长春县志》中曾记载为“燕春茶园东胡同”。到了1912年3月老市场开业后,这条街则更名为老市场胡同。

  老市场主要经营服装、鞋帽、布匹、估衣、日用百货等商品,间杂服务行业,如饭馆、酒馆、旅馆、理发铺等。估衣是指旧衣服或原料较差、加工粗糙的新衣服。老市场繁荣一时,后因两次火灾而大伤元气。1920年8月,老市场发生火灾,一家起火,火烧连营,根本无法营救,整个市场建筑全部焚毁。后来经过修复,又恢复营业,其繁华状况仍不亚于前。但过了不久,老市场却再次发生火灾,虽再经修复,经营状况大不如前。东北沦陷后,民族资本工商业、外国资本工商业、医药业云集商埠地。大百货商店和洋货严重冲击本不景气的老市场,使它逐渐淡出竞争,被新兴商业所代替。

  新市场的磁铁效应

  1918年,道尹兼商埠督办陶彬在西四马路与西五马路之间又开辟一商埠新市场,设新市场后,将原王氏胡同改为新市场胡同,解放后又改为新民胡同。最初的新市场范围仅限于回宝珍饺子馆后身,方圆不过百米,商业、服务业较少,是一条不太显眼的街巷。主要有荣家粥铺、贾家粥铺,杨家馆子、丁家馆子和一部分摊床、杂货、干鲜果地摊。随着四周商业的发展和集中,它就像一块磁铁,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各行各业开始向这里集聚。

  1918年夏,新市场正式开业。街两侧商号、店铺鳞次栉比,主要行业有酒馆、茶馆、食品店、浴池、理发店、鞋铺、药店。尤其长春著名的小吃多集中于此。1920年,房主赵段宸在新民胡同路北、回宝珍饺子馆对面建起“爱国茶园”,又演戏又卖茶座。1921年租给侯景轩、陈广义等人,更名为新民戏院。新民戏院占地1200平方米,二层楼,砖木结构,有700多个座位。因其票价低,演出剧种多,深受群众喜爱,成为市内风靡一时的戏院。著名京剧演员言菊朋、童芷苓、周信芳、裘盛戌,评剧演员爱莲君、筱桂花,河北梆子演员云笑天、金刚钻等名角都先后在这里演出过。

  后来,新市场又相继出现了四海茶社、百花茶社、三江茶社、富海茶社等茶馆,每个茶馆都聘请有专业说书人,各茶馆还各有固定的票友,他们也给茶馆增加了不少收入。同时,这里还建有东北“蹦蹦戏”剧场。到上世纪20年代以后,在新市场的庆长胡同又新增设了“长月旅社”、德庆钰药房和1926年由刘子羽经营的新民浴池,饮食业网点增加到280个,各种网点、地摊多达500多个。解放后,新市场胡同更名为新民胡同,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非常繁荣。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