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第一少将解方 长春文史-文化 曹淑杰 2929901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开国第一少将解方 长春文史-文化 曹淑杰 2929901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长春文史

开国第一少将解方

2019-07-31 09:17 | 来源: 长春日报
 image.png

  开国少将解方。 资料图片

  吉林省东丰县,是开国少将解方的故乡。上世纪20年代中期,他辞别至亲,负笈远行。在奉天(今沈阳)求学期间,他与张学良的弟弟张学铭成为莫逆之交。彼时的中国,军阀混战,民生多艰。中学毕业后,张学铭要赴日本学习军事,邀解方同往,但他原本的志向是做一名医生,悬壶济世。最终,张学良用“大医医国”四个字打动了他,他决心东渡日本求学。多年后,他成为东北黑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

  “天津事变”中的顽强抵抗者

  解方原名解如川,字沛然,1908年出生于东丰县(时称东平县)小四平镇梅河村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1930年冬,他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二十期步兵科毕业回国后,加入了东北军。此时,张学良已经就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后又担任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委员长,节制东北、华北军事。东北军的势力随之扩展至华北,张学铭出任天津市长和市公安局长,解方也被任命为天津市公安局特务总队队长,掌管天津市重要的武装力量。

  解方刚上任,日本特务头子土肥原贤二便来到天津,任日本驻天津特务机关长。他同驻津日军一起收买和组织失意军人、社会流氓及青洪帮分子两千余人,密谋策动暴乱,想再制造一个九一八事变,夺取天津及塘沽港,进而占领中国华北。

  1931年11月8日晚上,日军训练的暴乱分子(便衣队)在驻天津日军炮火的掩护下,分数路袭击中国的警察机关、天津市政府及河北省政府。同时,日租界军警宪兵也全体出动配合。一时间,天津市内枪声骤起,全城鼎沸。

  解方与贾陶、孙铭久、黄冠南临危受命,率军保卫省市政府。解方身先士卒,顽强抵抗,初显军事才能。暴乱分子遭到保安队的迎头痛击,逃回日租界。事后,刚满23岁的解方受张学铭委托参与对日交涉。日本人假意谈判,又于26日晚发动新的进攻。日军用大炮轰击省市政府以及警察局、电话局。结果,暴乱分子又被东北军和解方指挥的保安队击溃。

  这两次由日本人策划的暴乱史称“天津事变”。后来,土肥原贤二在评说“天津事变”时,曾说有两个“没想到”:没想到在日本军校学习的学生打老师打得这么狠;没想到天津保安队能作这样的抵抗。

  暴乱被平息后,日本人又在谈判桌上恫吓国民政府,提出一些无理要求。软弱的南京国民政府表面上表彰了解方、贾陶、孙铭久、黄冠南四人,背地里却向张学良施压,迫使张学铭辞职,令保安队退出天津。解方等四人被免去一切职务,限期离开天津。

  张学良口中的“难得奇才”

  离开天津后,解方先到武汉,在时任国民党“武汉行营主任”张学良将军处工作。1935年8月,东北军五十一军开赴西安,张学良亦由武汉到西安,解方随行,任五十一军中校参谋,负责情报侦察、整理和通报情报事宜。不久后,解方随部队前往兰州。

  在此期间,解方与东北军中的共产党员贾陶、苗浡然等关系逐渐密切,得以了解党的思想和主张,“犹如在迷茫中看见了指路明灯”。他的思想开始向共产党靠拢,多次表达“找党组织的心愿”。1936年春夏后,在东北军工作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下,解方开始参与争取张学良等东北军上层人物参加反蒋联共抗日(同年9月改为“逼蒋抗日”)工作。解方还受张学良和于学忠的派遣,几次到桂林游说李宗仁、白崇禧联合反蒋抗日,人称“解铁嘴”。

  1936年6月,在中共的影响和推动下,张学良联合西安的杨虎城将军,在西安南郊王曲创办了“王曲军官训练团”,在部队中传播抗日思想,洗刷陈腐作风,革除“安内攘外”亡国政策的影响。解方按张学良的指示进入训练团,以坚实的军事功底、积极的抗日思想赢得了学员们的信赖。他还发挥文艺特长,教唱《码头工人歌》《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等歌曲,训练团里经常歌声嘹亮,学员们士气昂扬。不久后,为加强对东北军的领导,张学良又成立了一个核心领导组织“抗日同志会”,解方任兰州分会会长。

  “西安事变”发动前,张杨密商,若能取得驻兰州的五十一军的配合,西安方面的行动会更有把握。杨虎城对张学良说:“若兰州五十一军按兵不动,如何是好?”张学良答:“有一人可解此忧。”张学良想到的人便是解方,他最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保证了“西安事变”的顺利进行,为张学良、杨虎城解除了后顾之忧。张学良曾一再称赞他为“难得奇才”。

  对党忠诚的秘密党员

  1936年4月,解方从兰州到西安参加张学良举办的“干部连”(“王曲军官训练团”前身)受训前,已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秘密党员。西安事变后,东北军调离西北。离开前,解方找到周恩来,请示下一步的工作安排。周恩来为他讲解当前的政治形势,鼓励他留在国民党军队中做秘密工作。于是,解方留在五十一军,从1937年起先后担任参谋处上校科长、副旅长、师少将参谋长。1938年八九月间,解方任五十一军一一三师三三七旅副旅长。1939年初,该旅由大别山出发,向山东敌后挺进。出发前,中共五十一军工作委员会决定,坚决保证把部队带到敌后去,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挺进途中,该旅屡遭日伪军拦击,旅长怕死化装逃跑。解方利用副旅长的身份和在军中的威望,把该旅带往鲁南抗日根据地,但也因此受到怀疑,被调任一一四师少将参谋长。

  作为中共秘密党员、国民党高级将领,解方无时无刻不受到身边反动势力的威胁,但他凭着对党的赤诚,顽强地进行着卓绝的战斗。1940年6月,因叛徒泄密,在五十一军中的解方等人共产党员身份暴露。根据组织安排,他脱离五十一军,奔赴延安。1941年春,解方到达延安,毛泽东、周恩来接见了当时名为解沛然的他。毛泽东说:“你回家了,解放了,就叫‘解放’好了。”他遂改名“解方”。

  多谋善断的军中“小诸葛”

  回到人民军队的解方,先是做军事理论教学研究工作,然后走向战场,经历了抗战后期、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烽火硝烟。特别是解放战争时期,解方历任东北民主联军副参谋长、辽北军区副司令员、辽宁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东北野战军第七纵队副司令员、第十二兵团参谋长等职,驰骋东北战场,参加了四保临江、四战四平、围困长春、锦州攻坚战等重要战役。东北野战军入关后,解方又参加了解放长沙、广西、海南岛等重大战役。他多谋善断,运筹帷幄,在军中有“小诸葛”的美誉。

  1948年5月,东北野战军第一兵团司令员肖劲光、政委肖华率十万大军围困长春的国民党守敌。被围之敌如热锅之蚁,急于逃脱。此时,如何应对城内敌军突围成为围城的关键。解方时任一兵团参谋长,他根据战场实际提出“梯次反突围方案”,肖劲光和肖华极为赞成。据记载,我军围城期间运用此法,敌军共突围三十余次,无一次得逞。

  彭德怀司令员的称职参谋长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与中国东北毗邻的朝鲜干戈骤起。中国政府为防不测,于1950年7月将解放军第十三兵团调往东北,组建东北边防军,解方被任命为第十三兵团参谋长(后十三兵团司令部改组为志愿军司令部,解方任志愿军参谋长)。接到命令后,解方深知身上的重任,甚至来不及告别刚刚分娩的妻子和未满月的儿子,便打点行装出发了。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解方一直协助彭德怀司令员指挥作战。他筹划作战深思熟虑,制定方案详尽周全,协调工作很有成效,多次影响和改变我军的战略决策。解方的战友李志民上将曾撰文回忆说,在朝鲜战场上,彭德怀司令员每遇到迟疑难决的军机大事,就会对通信员喊道:“叫‘诸葛亮’来谈谈情况。”这个“诸葛亮”即指解方。“凡战役发起前,彭总必询问敌情,解方均对答如流。他记忆力超群,各路敌军的兵力、装备、地域、方位,甚至主要指挥官的姓名、特点,均了然于心。”

  “很难对付”的谈判代表

  经过五次战役,美军被打痛了,被迫坐下来与我军谈判。解方和邓华受命为志愿军方面的主要谈判代表,于1951年7月至1953年7月,与美军代表在谈判桌上进行了长达两年唇枪舌剑的战斗。

  彭德怀派解方为谈判代表,可谓知人善任。解方不仅威严稳重、目光如炬,精通日语、粗通英语,还思维敏捷、能言善辩。在谈判桌上,他言辞犀利,反应迅速,应对鞭辟入里,有一种无可置辩的力量。

  在确定军事分界线、建立非军事区的问题上,双方在谈判前基本都主张以“三八线”为军事分界线的方案。可到了谈判桌,美军代表却横生枝节,加以拒绝。美方称,虽然双方相持于“三八线”,但他们在空中、海上有绝对的优势,“海空军优势必须在地面上得到补偿”,要求我方后退1.2万平方公里。

  这一强盗逻辑遭到我方的严厉驳斥,会商十几次毫无结果。在一次小组会谈中,美方代表再提此议,解方回敬道:“你们是陆海空三军参战,但是你们不要忘了:我们一军对三军就把你们从鸭绿江边赶到‘三八线’,如果是三军对三军,早把你们赶下大海了,还有什么谈的余地呢!”美方代表张口结舌,无言以对。后来几经波折,美方只得放弃“海空优势补偿”方案。

  美国军事史专家赫姆斯说,解方在谈判桌上“足智多谋”,令人“望而生畏”。美军谈判首席代表、美国远东军海军司令特纳·乔埃在回忆录中称解方“思维敏捷”“很难对付”“有外交才华”,是谈判的“主要对手”。

  心系故乡的开国少将

  “将军故里”小四平镇,位于东丰县西南部,距县城45公里。笔者沿乡村公路进入小镇,第一眼就见到解方将军高大的塑像。塑像右侧是落成于2009年的“解方将军纪念馆”。纪念馆工作人员孟先生为笔者介绍了解方将军与故乡的往事。

  东北光复后,解方任东北挺进支队参谋长,到东丰县视察,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当时正好赶上“大刀匪”围攻县城,解方镇定指挥,击溃“大刀匪”,安抚乡亲。

  不久,解方以辽北军区副司令员的身份驻守东丰县。他利用熟悉民情的优势,向父老们宣讲我党我军的政策,以自身为例动员师友们投身革命。在他的鼓励下,一些知识分子和青年纷纷投身革命队伍。

  战乱年代,乡音阻绝。此次返乡,解方才知道双亲已逝,他为自己未能在父母跟前尽孝而惋惜不已。他看望庶母,并说服她在土地改革中带头献出土地和财产。后来,庶母生活困窘,他又将自己的部分工资寄往县政府,以政府补助名义分期付给老人家。

  1955年,解方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且名列少将之首。他历任军委军训部副部长、军事学院副教育长、高等军事学院教育长、解放军后勤学院副院长等职。

  生前,为表达思乡之情,他拿出政府补发的工资,为家乡建了一座可容纳500人的大礼堂,用于开展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1984年4月9日,解方将军在北京病逝。病重期间,他仍心系党和军队交给的整理军史的任务,直到临终前手里还握着笔…… (作者赵雪峰 为长春文史研究者)

  参考资料

  1.《志愿军第一任参谋长——解方将军》(军事科学出版社)

  2.《抗美援朝中的解方将军》(作者:郑德厚 《党史博览》2003年第7期)

  3.《爱国赤心昭日月——解方与张学良的交往》(作者:吴强稼 吴伟 《党史纵横》2000年第3期)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