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街圆广场的前尘往事 长春文史-文化 曹淑杰 3057984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人民大街圆广场的前尘往事 长春文史-文化 曹淑杰 3057984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长春文史

人民大街圆广场的前尘往事

2020-02-14 12:40 | 来源: 长春日报

  “大马路,圆广场,四排树,小别墅”,几乎每个老长春人都能够说出这个体现旧时长春城市面貌的顺口溜。作为城市特征之一的“圆广场”,在长春市的纵轴线——人民大街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这些广场曾经或者正在记录城市的影像,假如把这些分散的影像剪接在一起,就是一部演绎人民大街发展的“历史大片”。

  “今天的站前广场就是长春的北广场。”针对很多年轻人提出的“长春有南广场、东广场、西广场,为什么没有北广场”的疑问,市规划院研究员杨照远给出了答案。杨照远说:“当时修建这么多广场,一是为了美化城市,二是为了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城市交通问题,希望用环岛式广场缓解交通压力。”

  东北师范大学教授曲晓范将这些特点归结为“‘满铁附属地’道路的典型特征”。他认为:“站前广场牢牢占据着城市纵轴线的北端,并与城市其他支路成直角相交。这种布局在‘满铁附属地’市区道路的规划格局中占主导地位,除长春之外,沈阳和鞍山‘满铁附属地’的格局都是这样”。

  当然,除了城市建设之需外,日本军国主义还有更深远的打算。据查,1907年长春站建成之初,日本当局就要求在站前修建一个能容纳一个师团(大约1.5万人)的广场,以便漂洋过海的东洋显贵们一踏上长春的土地就能检阅自己的部队,向世人炫耀日本的国力和军事存在。因此,站前广场在建设之初就带有鲜明的侵略目的,其设计半径达到了183米。

  与这个规模空前的广场同期产生的,是“满铁附属地”之内的所有区域。日本军国主义者对其进行细致的规划,分为住宅区、商业区、粮栈区、工厂区、公共娱乐区、行政机关区等矩形街区,俨然一个“国中之国”。

  如果把站前广场的建成看成是人民大街这部“历史大片”的第一幕,那么人民广场绝对是这部“大片”中情节最丰富的高潮部分。

  人民广场是1932年动工修建的,日本统治当局把所谓“满洲国”原基准点的石标放在广场的中心位置,打算以这个中心为起点,成就其大陆政策的美梦。据长春市地方志编委会孙彦平介绍,现在人民广场中央的苏军纪念塔的位置就是这个基准点的原址。

  人民广场初建时,伪满洲国的年号叫大同,作为伪满“新京”的中心广场,也因此被命名为“大同广场”。当年的广场内径130米,外径300米,占地面积7万多平方米。按当时设计要求,广场地下铺设了各种电缆和给排水管线,周围不架空线,这种格局一直保持到今天。可是,侵略者的黄粱美梦没做多久,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苏联红军进入长春,将“大同广场”改称“斯大林广场”,并把广场中心的城市基准点石标挖出来扔掉,随后又雇用一些日本人在这个基准点的原址上修建了一座“苏军烈士纪念塔”。

  “苏军烈士纪念塔”是为了纪念苏联红军出兵东北在同日军作战中牺牲的将士而修建的。纪念塔采用苏式造型,用花岗岩方条石分6个层次垒砌而成。塔高27.75米,塔身呈方锥形体,底层边长6米,顶层边长2米;塔座为圆形,面积314平方米,分4层石阶;塔身第4层中部镶嵌苏联国徽图案;顶部有绿色飞机模型,好像在向北翱翔。塔身上写有中文“苏军烈士永垂不朽”和“中苏友谊万古长青”字样。其俄文内容为“为苏联的荣誉和胜利在战斗中牺牲的英雄们永垂不朽”和“这里埋葬着为苏联荣誉和胜利在战斗中英勇牺牲的后贝加尔湖方面军的飞行员”及为解放东北而牺牲的苏军23名飞行员的名字、军衔。整个纪念塔用了两个月时间修建完成。之后,1946年5月至1948年10月19日长春被国民党军队占领。穷途末路的国民党长春守军为了完成蒋介石死守长春的命令,对城内的共产党员展开大肆搜捕,并将抓捕到的所谓共产党情报人员全部拉到人民广场附近处决。

  “那时候每隔几天,国民党长春守军就要在这里枪毙一回人。”经历过那段触目惊心岁月的于祺元老人回忆,当时,国民党长春守军的防守区域仅在今长春大桥、西安桥等几个大桥之内,只好选择在市中心人民广场旁的一片空地当刑场,并打算以此“震慑”我军及为我军工作的进步人士。实际上,这正是国民党守军对我军团团围住长春而深感不安的一种表现。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广场和我们这座饱经磨难的城市终于一起回到了人民的怀抱,人民广场成了长春人茶余饭后的好去处。

  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经过几届政府的努力,人民广场环境优美,柳绿花红,成了长春的“天桥”,摆小摊的、耍杂技的、看热闹的比比皆是。但是,也正因为人流量过大,给人民广场管理及周边环境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2003年人民广场被关闭。

  今天我们看到的人民大街这部“大片”,已经被历史剪辑过,很多场景就像幕后的花絮,已经随着时代的风雨渐行渐远。新发广场、自由广场、工农广场这几个人民大街上曾经也很知名的广场已经陆续地退出了人们的视线。

  新发广场位于人民大街和新发路交会处,它是日本侵略者建设的伪满“国都”的六座圆形广场之一。当时,日本人正在对长春进行大规模的规划和建设,为接续已经建成的“中央通”(今人民大街长春站至胜利公园段),使其作为市区的纵向中央干道向南面延伸,建成了新发广场。

  “当年我经常到新发广场溜达。记得当时广场的中间建有一座亭子,还有一座圆形的砖楼,好像是给水用的。那个广场很小,好像还没有西广场大呢!”85岁高龄的张坚老人解放后曾在新发广场附近工作,对于这座消失的广场记忆犹新,“不过,对很多年轻人来说这些只是概念性的。1979年以后,新发广场因为城市建设的需要消失了。”

  自由广场在东北沦陷时期被称为“至圣广场”,对于年轻人或者从外地迁移到长春的市民来说就更陌生了。尽管新发广场消失的时间要早于自由广场,但至今人们还会用“新发广场”这个特定词汇来指示地点和方位。同样的情况放在自由广场身上时,人们却会用“友谊商店”“东北师大”来指示,好像这座广场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

  笔者在长春市城市建设档案馆马馆长的帮助下,在该馆找到了一张1992年拍摄的自由广场及友谊商店的照片。从照片上看,这座广场面积并不大,但却非常有特色。广场正中间有一座孔雀雕塑,翘首南望,四周浓浓的绿意像孔雀展开的尾翼。广场四周的车非常少,但是仍可见到吉普车、面包车、小型货车、轿车,与广场周边随处可见的骑自行车者和穿着并不鲜艳的行人构成了一幅美妙的历史影像。这张照片很有可能就是最后保存下来的全面记录自由广场全貌的珍贵图片,因为次年,即1993年,自由广场就被拆除了。

  工农广场,是20世纪30年代随着“中央通”的南延而修建的,那时它的名字叫“建国广场”,连同不远处的“建国大学”(今长春大学)的名字一样,记录的是当年日本侵略者赤裸裸的政治野心。

  工农广场随着南湖大路的改造,于2000年被拆除,但是它的名字却借着沿线公交车的“站名”而保留下来。它位于人民大街与工农大路交会处,这里至今仍然是长春市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