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长春的“第二道河”是如何消失的 长春文史-文化 曹淑杰 3058014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老长春的“第二道河”是如何消失的 长春文史-文化 曹淑杰 3058014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长春文史

老长春的“第二道河”是如何消失的

2020-02-14 13:02 | 来源: 长春市政府网

  如今,不少老长春人仍习惯把“二道区”称为“二道河子”,顾名思义,这片区域原本应该有两条河,为何如今只有一条伊通河,第二道河是否存在,它又为何消失了?老长春人熟知的北鲶鱼沟和奔马湖,在历史的变迁中,又是怎样形成和消失的呢?今天的二道区,像“东盛”“民丰”“乐群”等街路名称,带着怎样的历史印记呢?今年80多岁的王熙富老人,凭借自己亲历的记忆,为读者解读那些年发生在长春的,如今却鲜为人知的事儿……

  历史上的二道河子为何水灾频发?

  王熙富还记得第二道河改造之前的样子,在他的记忆当中,二道河子第二道河的改造始于伪满时期,其改造与日伪的殖民统治密切相关。

  这条河起源于昔日的小于家油坊以北,经纬路以南,东盛大街以东的一块低洼地段,会积拉拉屯、胡家店、四家子一带的雨水,形成了一个面积宽广的湖泊,成为第二道河的源头。此河向北流经于家爆竹铺、在原洗衣机厂和卫生材料厂之间,穿越岭东路日本福仓株式会社的小火车路基涵洞,流入莲花泡(今天的劳动公园),再经涵管过吉林大马路,在长春化药厂俱乐部南侧、自行车厂北墙外,长春烟厂仓库东墙外,流入东大桥南的缓冲池排入伊通河。

  在历史上,这第二道河是一条灾害频发的河。一般河流只在丰水年的汛期才有可能泛滥成灾;但第二道河由于平时就湖满壕平,毫无缓冲能力,它地势低洼,其东南方高地的雨水,在下雨时都向这里流,因此它是一个小雨泛滥、大雨成灾的河道。而河道两侧多是杂草丛生的沼泽湿地,下雨的时候,人们无处躲避,每逢下雨,淹死人和牲畜的情况经常发生。

  日本在二道河子建“和顺区”

  伪满洲国建立后,日本为将伪满洲国建成其侵略的策源地,在伪新京推行强化治安,严密思想管治,施行户与户联保共存,驱散居为群居,建立大和民族奴役下的顺民统治区,在伪满新京的规划中,长春市的贫民就被强行集中在二道河子区。

  时隔多年,王熙富清楚地记得伪满时期,除将二道河子定名为“和顺区”以外,还对二道河子每一条街路,都冠以殖民主义名称。从一面街(今天的临河街)以东,是和顺街。“和顺”是顺利推行大和民族奴役满洲的简称;和顺街以东是东盛大街,“东盛”是东亚兴盛的简称;东盛大街以东是民丰街,“民”是大和民族,“丰”是侵略奴役之丰;民丰大街以东是信和大街,“信和”是信奉大和民族的简称(这条街解放后改为福安街);信和大街以东是乐土大街(解放后改为乐群街),“乐土”是王道乐土的简称;乐土大街以东是“圈道”(解放后改为环城路),“圈道”是大东亚共荣圈的简称。此外,还有类似东亚共荣的东荣大路、东荣大桥等。从这些殖民主义文化痕迹,不难看出当年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和奴化东北的政治野心。

  谈到为何对这些街路有这样清晰的记忆,王熙富称,当年,日伪想让长春的城市贫民都迁到二道河子,但俗话说“丑妻近地家中宝”,人们都不愿意迁居,日伪为了宣传,用飞机撒报的形式进行宣传,这些内容都是当时的报纸传单上写的,他捡到过,因此印象深刻。

  “北鲶鱼沟”的出现

  日伪要在二道河子修建贫民集中区,就必须解决二道河子第二道河的河水泛滥和大面积沼泽湿地问题。为把二道河子办成大和民族侵略与奴役满洲的示范样板,1942年,日本侵略者动用数以万计的满洲劳工,在第二道河的源头、小于家油坊以北,由东向西开挖一条输水明渠,并以千分之三的放坡直排伊通河。

  这条水渠在1943年正式放流使用,从此南北流向的第二道河被彻底断流,为日本开拓团开发二道河子,建造贫民集中区,推行组合制提供了条件。这条改道的输水明渠,投入使用后,沟内也有大量鲶鱼,周边的人们称该渠为“北鲶鱼沟”。这时,在至圣大桥(今自由大桥)南北两侧各出现一条名称相同的鲶鱼沟。桥南侧的鲶鱼沟是自然形成的,历史久远,沟渠输水行径跌宕起浮;而桥北侧鲶鱼沟系人工打造,沟渠输水行径,从头至尾,顺坡挺直,是殖民主义所为。当时,为区分两沟的存在,在长春市街图上,将北鲇鱼沟定名为“无名沟”。

  “奔马湖”的形成

  后来出现的“奔马湖”也与日本开拓二道河子修建贫民集中区有直接关系。奔马湖在未成湖之前,是伊通河畔的一块古坟墓地,其位置在今天公平路附近。据王熙富讲,“公平路”名字的由来与它作为坟墓用地有密切关系,当时长春无论贵贱贫富,都葬于此处,因此叫“公平路”。其时,日本规划的长春市坟墓用地位于大房身等地,距离长春城区较远,而人们还是习惯性将去世的亲人送到此地。

  由于墓地下方原是古河道,蕴藏着大量的河砂。日本开拓团为获取修建二道河子的建筑用砂,强令限期迁坟。可在那个信息条件极其落后的年月,仅凭一纸公文告示岂能让坟主皆知呢?王熙富家就住在墓地附近,幼年的他经常和小朋友在墓地周边挖野菜。被坟主迁移的坟墓很少,绝大多数坟墓,都因超越规定期限,遭野蛮掘除。被掘除的坟墓,多是埋葬久远的古墓,引来周边的小孩来砂坑旁边,捡拾丢弃的青铜钱币。他也看到,找不到自家坟墓的人,在砂坑旁边大放悲声和跪地遥祭的情景,这情景既是对祖亲的怀念,也是对掘坟灭祖者的仇恨和控诉。

  靠近伊通河边破土取沙,因地下水位过高,只能在冬季取沙,采取冻一层挖一层,最后因采沙深度超越了伊通河底,沙坑成了伊通河的渗水池塘。很快沙坑变成了久旱不干的深水湖泊,这个湖泊,在航拍时俯视,类似一匹奔腾的野马,因此,长春市街图把该湖定名为“奔马湖”。

  “北鲶鱼沟”和“奔马湖”的变迁

  奔马湖在解放后,一直都是福利农业合作社、福利农场、福利大队的蓄水池、养鱼池,也是全大队农田水利灌溉的枢纽。上世纪80年代初,福利大队在奔马湖畔办起了长春市福利铸钢厂,翻砂下来的废砂,铸钢分离出来的矿渣等废弃物就地回填,截至1993年,奔马湖的马头部分已被填成平地。1994年,万科集团收购了福利大队的办公楼和奔马湖周边的农田菜地。昔日的北鲶鱼沟,1993年,市政在这里铺设了大管径涵管,明沟变成了暗渠,后来又在暗渠上铺装了柏油路面,形成了管内输水,管上行车的一条功能多样的通行道路,定名为“经纬南路”。这样,在现代城市的飞速发展中,带着日本侵略痕迹的“北鲶鱼沟”和“奔马湖”都消失了。

  王熙富称,如今,老长春人也很少有人知道二道河子的这段历史了。而昔日的“北鲶鱼沟”和“奔马湖”,作为日本侵略政策的历史旁证,我们更应该看到其变迁和消失背后的故事,把那些不为人知的大是大非,重新烙印在人们的心中。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