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棵树的渔村“网事” 长春文史-文化 曹淑杰 3079992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五棵树的渔村“网事” 长春文史-文化 曹淑杰 3079992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长春文史

五棵树的渔村“网事”

2020-03-09 14:45 | 来源: 长春晚报

  紧靠松花江的榆树五棵树刘家窝棚,是一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屯,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以种田为生。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里的许多村民种地是把硬手,捕鱼也是把好手,农闲时就去松花江上捕鱼。把捕到的鱼拿到集市上去卖,换点零花钱补贴家用。所以家家都有木船和渔网,人人都会织网和捕鱼。

  手工织网的时代

  计划经济的时代,社会封闭,物资匮乏。捕鱼买不到现成的渔网,只能用手工织网。那时,织好一张网少则几个月,多则一年半载。而且网的种类很多,有大网、二大网、拉网、张网(也叫呆河网)。这些网都是用洋线(即线绳)织的;还有以鱼种命名的网,如白漂网、皇姑网,还有以网的特点命名的,如三层网、底挂网等,统称为挂网,这些网都是用蚕丝织的。

  入冬以后,家家就开始织网了,姑娘、媳妇是主力,孩子、老人是帮手,有时一家人齐上阵。制作一张网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程,织网首先要准备工具,织网的工具一是梭子,二是织板子,当然还有倒丝线用的闹子,缠丝线用的逛子。这些工具一般的家里都有,如果没有也可以动手制作。根据所织网的规格,用竹片刻成梭子,削成织板。把丝线备齐了,由熟练且有经验的人起头开始织网。织网每次只能织半个眼,如果织一寸的网眼,织板就是半寸的。既可以一个人织,也可以两三个人织,大型的网也有五七个一起织的。网眼的大小根据网型来定,比如大网是三寸的网眼,拉网是四分的网眼,还有张网开口处是四五寸的网眼,逐渐缩小,到网的尾部变成四五分的网眼。捕鱼的人常说:网是给鱼织的,鱼不是给网长的,鱼过千层网,网网都有鱼。

  织网速度快的人织网,只见织网的梭子在手里翻飞,往往把一旁的人看得眼花缭乱。村子里有姑娘织网织得好的,适龄的小青年们往往有事没事去看织网,有话没话地搭讪,也有去找姑娘拜师学艺,在帮忙装梭子、倒丝线的过程中,两个人逐渐熟悉,成为情侣而最终结婚的也有。

  代代相传的祖辈智慧

  网织完后叫网片子,还要上网纲,有句成语叫“纲举目张”,就是从这里来的。上网纲那也是有技术含量的活计。根据网的种类,选择不同的网纲绳和网漂子。大网、二大网、拉网一类的网纲绳要使用小手指粗细的三股绳,网漂子要使用黄玻璃树皮。白漂网、皇姑网、挂网一类的要使用线绳,网漂子使用笤扫糜子的细秸秆。首先把网纲串好,提前做好网漂,准备好铅坠,根据网片的高度,算出网漂的距离,便开始装网了。装完网后,还要把网涂上桐油或猪血。这道工序叫油网和血网,蚕丝织的网要上桐油,把油好网的上纲和下纲用根杆子拉起来,就像现在的单杠一样,上纲拴在支架上,下边沉上石头。这样吊上几天,一是晾干桐油,二是网结更加结实。线绳织的网就要用猪血血网,因为网大绳粗费油,所以就改用猪血。那时候猪血不值钱,到副食采购站随便要,把猪血均匀涂抹在网上,再把网放进一个大锅里蒸。蒸网时放出很臭的味道,非常难闻。油网和血网的目的就是防腐和固结,以延长网的使用寿命和固定网眼不易松弛,这也是祖辈传下的智慧和创造力。

  到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胶丝、尼龙绳和泡沫问世,织网就不再用桐油和猪血防腐了,装网纲的漂子也不再用黄玻璃树皮和笤帚糜子秆,改用泡沫了,线绳网和蚕丝网逐步被淘汰了。这种新型材料织装出来的网既轻便又好用,也算是渔具的一场革新。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