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帝庙:消失的长春第一庙 长春文史-文化 曹淑杰 3104540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关帝庙:消失的长春第一庙 长春文史-文化 曹淑杰 3104540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长春文史

关帝庙:消失的长春第一庙

2020-04-09 15:15 | 来源: 长春晚报

  在中国古代,一般人群聚集的地方,都有文庙和武庙,文庙祭祀的是孔子,而武庙供奉的一般都是关羽。即使没有行政建制,也会有武庙,这代表了一种崇尚“忠义”的民间信仰。清代以来,随着中原地区山东、河北等地的人们闯关东来到东北,在人群密集的地方也建起了关帝庙。而老长春,这个最初名为“宽城子”的地方,在清嘉庆四年(1799年),就建立了朝阳寺。这比长春厅设立的年份1800年还早一年。

  长春老城第一座

  大型寺庙的建立

  据台湾历史研究机构的档案记载,长春地方的第一批移民,在乾隆五十四年(而不是《吉林通志》记载的乾隆五十六年),从当时的直隶建昌等县(根据档案叙述推断,还应包括平泉、朝阳、赤峰等县)来到长春,其中一股来自平泉州所管辖、位于北京通向蒙古驿路上的重镇宽城的流民,在伊通河边建起村子,并把老家的名字搬到这里,这就是今天长春曾经的名字——“宽城子”的来源。经过几年的发展,宽城子的规模不断扩大,人口迅速增加,嘉庆元年(1796年),宽城子出荒立市,开始有了交易市场,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人们也渐渐产生了对宗教的需求。朝阳县的了因和尚正是在这时候来到长春,开始了朝阳寺的建造。

  1799年,了因和尚携资来到宽城子,“价领庙基洼地一段”建立了朝阳寺,这是长春市内已知的最早寺庙,这座寺庙也被人们称为“关帝庙”。据史料记载,长春关帝庙位于老长春城南门外的门边空地,了因和尚最初建的只是三间关帝殿和禅房五楹,以后陆续建了更多的禅房以及娘娘庙、狐仙堂、玉皇大帝庙、魁星楼等。1904年,住持静尘又建了关帝享殿三楹及各配殿。朝阳寺的各个庙堂,按常规来讲,都应该单独建庙,但也可能是当时早期的长春移民正处于创业期,没有那么多有钱的商民进行资助,但民间又有需要,所以就将很多庙宇都建在一起,成为一个合祠。其中因为关帝庙建立最早,是主建筑,且香火最盛,百姓遂将朝阳寺俗称为“关帝庙”,老长春人和当时的报纸也亲切地称其为“老爷庙”。

  据《长春近代建筑》一书所绘关帝庙的结构图和相关记载及照片可以看出,当时的关帝庙坐北朝南,呈长方状的五边形,南北长近80米,东西宽30米-42米。正门前是一片开阔的空地。大门两侧是一对石狮和高大的旗杆,进入大门后,正对的主建筑就是关帝庙正殿,它和娘娘庙位于南北主轴线上。关帝殿的东边偏南是钟楼;东偏北有座砖砌二层四角形楼阁,这是全庙最高的建筑——玉皇阁,关帝庙的北面是娘娘庙。娘娘庙两侧,分列着祖师殿、仙堂、老君堂等庙堂。从老照片中推测,在老君堂等建筑的后面、关帝庙东北角,还有一个二层斗拱式楼阁,可能就是移建到伊通河沿岸的魁星楼。朝阳寺的建筑群落规模庞大,气势恢宏。

  热闹的庙会

  和民国时期的春秋二祭

  作为长春第一大庙,关帝庙香火历来极为旺盛。每年二月和八月的第一个戊日,是一年中祭祀关羽的庙会日。每当庙会日,这里锣鼓喧天、热闹非凡,三教九流、五行八作都聚到这里。所有集会中最热闹的时间是农历四月,“初八、十八、二十八均有庙会”,尤其是四月十八日这一天,“必开香火大会”,“无论男女老幼”皆赴南关之关帝庙、娘娘庙进香。当时的报纸记载,每到这一天,“城乡妇女及各色杂人”,都涌向这里,“往来供香者络绎不绝”。“衣香帽影”“粉白黛绿者,拥挤于道,姊呼其妹、母呼其女,声声嘈杂,泯泯棼棼”。由此可见,女性在庙会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她们并不是来给祭拜关公,而是到娘娘庙来进香的。每到这个时候,也是年青男性最开心的时候,“青年浮薄子弟”也混在人群中,“拔来报往,调情取乐者有之,私约桑中者有之”。由于古代中国对女性行动的限制,很多女孩子都是借庙会来挑选自己喜欢的男孩子,还由此诞生了许多美丽的传说和故事。由于关帝庙的庙会成为男女青年们的联系、约会之所,因此被社会大众看成败坏风俗的迷信活动,清朝末年时,“屡经官吏禁阻”,但这种民间的朴素信仰有着巨大的力量,官府的限制根本起不到作用。关帝庙的这种热闹的景象一直延续到解放后。

  民国建立后,整个中国“开始崇敬先贤、模范军人,倡导右武”,开始了以国家的名义,对武将的祭祀活动,也开始了春秋二祭。各地的军事长官开始“祀关岳典礼”,因为关帝是武圣人,所有祀仪都与祭孔时相同。鉴于长春并没有岳庙,军人就略加变通,在关帝大殿里加了块岳飞的木主(牌位);还仿照大成殿中的格式,在关帝大殿的东西两侧,放上了东汉末年以后主要朝代的24员武将牌位作为配享,如三国时的张飞、赵云,西晋灭掉东吴的王浚,唐代开国大将李靖,从故元势力中收复东北的明代大将冯胜等,都是开疆扩土、保国卫国、战功赫赫,并在民间有着重大的声望和影响的武将。

  祭祀武将,主角非军事长官莫属。驻长的最高军事长官就是吉长镇守使,所以历年都由其主祭。《盛京时报》曾记载了1920年4月31日长春的“春戊祭祀关岳”,当时的吉长镇守使为李桂林。这一天,“凡在城文武官长,及各士绅诣南关老爷庙行礼,礼节犹是三跪九叩”。但在不久之前,4月20日的祭孔仪式上,大家行的鞠躬礼。这种不同,当时引发了人们的不满,大家认为,祭祀关公、岳飞,隆重一些是无可厚非的,但“比较祭孔之礼,未免前倨后恭”,这其中有着对孔子的不尊重。由此可见,当时人们对祭祀孔子的重视。对于关帝庙的祭祀,到了“伪满洲国”时,仍在实施。自1932年开始,伪满洲国还将每年的仲春及仲秋的上戊日,定为法定国家祭日,并上升到“国家”的高度,由“伪满洲国”军政部大臣作为主祭官主持祭祀活动。

  长春府很多慈善

  和救助机构曾设在此处

  作为长春第一大庙宇,长春关帝庙的功能还并不只是满足人们的宗教需求,同时还有慈善、救济等其他社会功能。在清代的东北,许多庙宇并不是靠施舍或募捐来养活自己的,而是有着大片土地以及土地上的房屋建筑作为庙产。这些作为庙产的土地多则几百垧,少则几十垧,有的是地主施舍的,也有自己购买的。依靠这些土地和香火钱,关帝庙还在不断地扩建。根据一些史料记载,到了清朝末年,关帝庙的庙宇房舍达到128间,到1914年,又增加土平房43间,达到了辉煌鼎盛时期。这些房间,除了供香客居住,还有许多空余房子。

  清末,新政得以在地方实施推行,当时,长春府的许多官办慈善或救助机构都设在关帝庙里。如在宣统年间,长春巡警厅为了“巡查四乡盗匪”将探访队改编为游巡队弥补警察的不足,招收了100名队员。这些队员的训练操场就设在关帝庙门前的大空场上。再如光绪三十三年(1907)八月,为配合全省戒烟的政策,长春在关帝庙内设立了戒烟会,那些愿意戒除的人,可以“赴庙中戒烟,存宿十余日”,这些人在庙内的住处则是“屋宇洁净”。宣统元年(1909年)二月,长春巡警局总办,也是后来中国有名的慈善家唐慕潮,看到长春许多无业贫民“饥寒交迫,则流为乞丐”,除了施舍棉衣,还倡议借用关帝庙的空房,创办一所贫民习艺所,“招集一般游民入所习艺”,让这些贫民学一门养家糊口的手艺。后来这个习艺所改建在马号门外了。还比如民国初年筹建的长春工务会、长春牲畜货牙公司,都将其事务设在了关帝庙内。还有后来曾任长春商务会会长的孙秀三,在民国初年曾与长春著名商人建立的粥厂,亦设在关帝庙之内,“历年冬季开办,救济贫民”,一直到1922年,当时的报纸还对设在关帝庙内的粥厂进行过报道。

  关帝庙的毁建与消亡

  正如中国的许多梵宇古刹的命运一样,繁荣的香火背后则是巨大的隐患。1922年农历4月18日,这是关帝庙中最盛大的日子,这一年格外繁华兴隆,香客往来“较昔年尤盛”。关帝大殿内过多的香火在晚上十点钟的时候竟死灰复燃,蔓延起火。虽然主持僧静尘及早警觉,“招呼多人,并消防队水会等前往扑救”,但为时已晚,将一座辉煌壮观的关帝大殿,焚烧殆尽。

  鉴于寺院的影响,重建被大火烧毁的殿堂是朝阳寺的选择。但这时的朝阳寺财政非常困窘。因为宣统二年,长春为了解决警察和教育经费的不足,在全府范围内开始了“清查庙产”行动,以希能“酌量归公”,在这次行动中,朝阳寺70%的庙产被“拨充警学经费”,可谓是对寺院的重大打击。此外,除了募捐,寺院主持还以庙基契照抵押,来筹集重建的款项。1923年,“鸠工复修”,于是关帝大殿又得以“光彩重现。”经此劫难后,关帝庙的香火仍旧旺盛。这座庙宇的历史,及此次焚毁和重修的过程,后被刻录于一个高二米、宽不足一米的青色豆绿石碑上,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1948年,长春解放时,因时局动荡,关帝庙也全部闲置,直到1951年,妙真和尚出任寺庙住持,其他僧人陆续返回寺院,关帝庙又重燃香火。“文革”期间,关帝庙的僧人被遣散,建筑被拆毁,关公像被推倒,寺庙房舍被改建为“文革小学”,后来遭到彻底破坏拆毁。改革开放后,被毁坏的庙宇遗址一直荒废,地面散落着一些圆鼓形的柱角石、长条的旗杆石,以及1923年再修关帝大殿时的庙碑。僧人的舍利子由于埋藏在庙宇的地下,得到了保存。

  2002年前后,曾经关帝庙所在的这块地被房地产开发商看中,从此,这里建起了鳞次栉比的高层住宅楼,掩盖了关帝庙昔日的遗迹。为纪念曾经的庙宇和武圣关羽,人们又在原址上修建了一座关羽的铜像,当人们沿吉林大路进入长春时,便会看到这座雕像。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