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领事馆:长春历史上的七个“使领馆” 长春文史-文化 曹淑杰 3169043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俄国领事馆:长春历史上的七个“使领馆” 长春文史-文化 曹淑杰 3169043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长春文史

俄国领事馆:长春历史上的七个“使领馆”

2020-07-03 10:25 | 来源: 长春日报

  长春在近代史上,长期受到俄国、日本的侵略和影响,曾经存在过的7个“使领馆”便是其重要例证。了解这些“使领馆”的历史,有助于我们获得警示教育,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俄国领事馆旧址位于长通路12-1号,建于1914年。该建筑地下一层,地上一层与二层高低错落,直线与曲线相结合,平顶与尖顶相呼应,在主体建筑的两侧各有一个圆形塔楼,是典型的俄式风格。长春俄国领事馆于1907年设立,最初在长春城西门外的西岭租用民房办公,后又租用长春城内北大街的“和成祥”商号办公,该建筑建成后迁入。

  1898年,俄国根据《中俄密约》等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东北境内修建东清铁路(即中东铁路),俄国势力进入长春。1900年,华俄道胜银行长春分行成立;1907年1月15日,俄国领事馆在长春设立。俄国领事馆为副领事级领事馆,首任副领事是米括维耳司公爵。1920年,长春俄国领事馆关闭。伪满时期,该建筑先后由伪满洲国最高法院、长通路警察局和新京警察学校等单位使用。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成为长春橡胶八厂的职工宿舍,后变成危房。2012年,长春市政府出资进行修复,保留了原貌,成为长春城区修复最好的建筑。该处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日本驻长春领事馆和

  日本驻伪满洲国“大使馆”

  日本驻长春领事馆于1906年11月24日设立,为日本驻奉天领事馆长春分馆,最初没有馆舍,先后租用长春城内西四道街马车店主盛奉隆住宅、长春城西门内俄国人房屋、长春城内西三道街杂货商人房屋。1907年,日本驻奉天领事馆长春分馆升格为日本驻长春领事馆。1910年8月,日本驻长春领事馆向日本外务省提出利用日本人已抢购的当时的新立屯和六合屯两个自然屯一块面积3300平方米的土地(今上海路南的政协吉林省委机关大院)修建馆舍的要求,获得批准。馆舍于1911年7月18日动工,1912年9月30日竣工,主体建筑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地上二层,设一层半地下室,楼顶西北部设塔楼,采用“辰野式”建筑风格。1931年2月20日,一场大火烧毁了馆舍的主要建筑。火灾过后,在原地按原状、原面积重建馆舍,但未设塔楼,也没有采用“辰野式”风格。1932年3月伪满洲国成立,将长春改名为“新京”,日本驻长春领事馆改称日本驻“新京特别市”总领事馆。

  1932年9月15日,日本与伪满洲国签订了《日满议定书》,双方正式确定“外交关系”。9月20日,伪满洲国执政溥仪为伪满驻日代表鲍观澄举行亲任式。10月,伪满洲国在东京设立驻日代表部,1933年4月升格为“驻日公使馆”,1935年6月又升格为“驻日大使馆”,谢介石为“特命全权大使”。1932年12月,日本正式设立驻伪满洲国“大使馆”,关东军司令官武滕信义为首任大使。由于关东军司令部当时已迁到新京,日本驻伪满洲国“大使馆”就随着关东军司令部驻地的迁移而迁移,先后在长春西大营(位于今西广场西侧)、日本关东军宪兵队司令部(位于今新发路329号吉林省政府机关办公楼)办公。1934年位于新发路的关东军司令部大楼(今新发路557号中共吉林省委机关办公楼)建成后,日本驻伪满洲国“大使馆”随关东军司令部一起迁入,并在面向大同大街(今人民大街)的东门挂上“大日本帝国驻满全权大使馆”的牌子。后来,日本驻伪满洲国“大使馆”又从关东军司令部迁到日本驻“新京特别市”总领事馆,两个机构合署办公。

  1946年,日本驻“新京特别市”总领事馆被国民党长春警备司令部军警督察处占用。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改为苏联专家招待所,后作为政协吉林省委员会办公场所。主体建筑于上世纪90年代被拆除。

  德国驻伪满洲国“公使馆”

  德国驻伪满洲国“公使馆”旧址位于西民主大街与西中华路交会处西南角,主体建筑为白色二层楼房,还有宿舍一栋,院内幽深宁静,四周有很高的砖墙,院门为工艺铁门。

  1935年12月,德国派经济使节团来到伪满洲国,参观各地并与伪满洲国签订《贸易协定》。1938年2月20日,德国正式承认伪满洲国;1938年5月12日,双方在柏林签订《满德修好条约》;1938年8月18日,德国宣布在新京开设驻满“公使馆”。1939年1月31日,举行开馆仪式。威廉姆·瓦格纳为首任驻伪满洲国“公使”,伪满洲国驻德国“代理公使”为加藤吉,后来的“正式公使”为吕宜文。1945年5月德国投降后,德国驻伪满洲国“公使馆”关闭。新中国成立后,该建筑由吉林省气象局使用,1992年拆除,原址上建起居民楼。

  意大利驻伪满洲国“公使馆”

  意大利驻伪满洲国“公使馆”旧址位于西民主大街与西中华路交会处西北角,馆舍地上二层,为典型的欧洲风格,四周建有围墙。

  意大利于1936年12月在奉天(今沈阳)设立总领事馆,任命路易·柯尔迪为总领事。1937年11月29日,意大利正式承认伪满洲国,第二天将总领事馆升格为“公使馆”,并从奉天迁至“新京”。1938年4月18日递交“国书”,双方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伪满洲国驻意大利“公使”是王庆璋。1943年,意大利墨索里尼政权垮台,“公使馆”关闭。20世纪90年代,原建筑由吉林省政府房产处使用,后拆除,在原址上建起居民楼。

  泰国驻伪满洲国“公使馆”

  泰国驻伪满洲国“公使馆”旧址位于东中华路415号,坐北朝南,地上二层,地下一层,室内装修华丽,四周建有围墙。

  1941年8月5日,亲日的泰国与伪满洲国建立“外交关系”,任命驻日使馆的鲁安·维拉纳塔斯为驻伪满洲国“公使”,伪满洲国派郑孝胥的次子、奉天市市长郑禹为驻泰国“公使”。1945年伪满洲国垮台后,“公使馆”关闭。新中国成立后,该建筑曾作为吉林大学国际交流中心外国专家和留学生公寓,现为商用。该建筑保存完好,但经过修缮,与原貌已有较大差别。

  汪伪政府驻伪满洲国“大使馆”

  汪伪政府驻伪满洲国“大使馆”旧址位于陕西路356号,建于1920年,为二层建筑,青砖墙、铁皮屋顶,采用哥特式建筑风格。汪伪政府驻伪满洲国“大使馆”刚成立时在牡丹街办公,后迁入此建筑。

  汪伪政权是在日本侵略者策划下,于1940年3月30日在南京成立的亲日伪政府,汪精卫出任主席。1940年11月30日,伪满洲国与日本、汪伪政府三方签订《日满华联合宣言》,确定汪伪政府与伪满洲国的“外交关系”。伪满洲国任命吕荣寰为驻汪伪政权“大使”,汪伪政府任命廉隅为驻伪满洲国“大使”。1942年5月7日,汪精卫率汪伪政府官员为庆祝伪满洲国成立十周年访问伪满洲国,受到溥仪的接见。在日本侵略者的淫威下,溥仪与当年曾试图刺杀自己父亲载沣的汪精卫握手言和。1945年8月光复后,“大使馆”关闭。新中国成立后,该建筑曾作为一家工厂的招待所、仓库使用,2001年在陕西路扩建时拆除。2002年按原貌复建。(作者刘双义为长春历史研究者)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