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第一份报纸创刊始末 长春文史-文化 曹淑杰 3226896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吉林省第一份报纸创刊始末 长春文史-文化 曹淑杰 3226896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长春文史

吉林省第一份报纸创刊始末

2020-09-23 08:50 | 来源: 长春日报

  晚清白话报兴起

  吉林省第一份报纸——《吉林白话报》的创刊,得益于晚清时期中国白话报兴起的大潮。

  1894年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思想文化界的一些先行者对战败原因进行深刻反思,他们认识到反抗列强、拯救中国,不只是朝廷和士大夫的事,更应该动员普通百姓参与进来,真正让百姓们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就需要对大众进行宣传,在当时的情况下,报纸是最好、最便于利用的媒体工具。可是,当时那些文绉绉、之乎者也的官报,普通百姓读不懂。于是,黄遵宪、梁启超、裘廷梁、陈子褒等人全力倡导白话文运动,明确提出报纸应该改用白话,让普通百姓容易读懂。他们提出:“使用白话办报已非单纯的语言或文学问题,而是启蒙并发动大众救亡的需要。”他们提倡用白话办报,目的很明确,让大众通过报纸了解国家大事,让大众警醒!

  在这样的背景下,1897年11月,中国最早以“白话”命名和撰述的报纸——《演义白话报》(也称《白话演义报》),由章伯初、章仲和兄弟在上海创办出版。这张用白话文编写的文艺性小报,每天刊出4版,铅字排印,毛边纸单面印刷。在其《白话报小引》一文中表明了办报宗旨:“把各种有用的书籍报册演做白话,总起看了有益。”文中强调:“中国人想要发愤立志,不吃人亏,必须讲究外洋情形、天下大事;要想看报,必须从白话起头,方才明明白白。”很明显,该报创刊及使用白话的主张,受到了当时白话文运动的影响,也成为白话在中国社会受到关注的标志。

  在一些文化人士的呼吁下,白话文报纸陆续在全国各地出版。1897年,《平湖白话报》在嘉兴平湖创刊;1898年,《无锡白话报》在无锡创刊;1901年,《杭州白话报》在杭州创刊;1903年,《中国白话报》在上海创刊……1898年戊戌变法前后,几十种白话报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占领了中国报纸出版阵地。

  当时在国内比较有影响的白话报还有《安徽俗话报》,这张报纸于1904年1月创刊,主编和主要撰稿人是陈独秀。这张报纸广泛报道和评论国内外时事政治,介绍科学文化知识,传播近代国家观念和民主自由思想。

  文化学者孙杰在《白话报与近代白话文运动》中评价说:“中国白话报的创办和发展,扩大了白话在社会上的影响,形成了一种白话氛围,全国各地创办白话报成为时代风尚。这些都为五四时期在更高层次上开展白话文运动,创造了社会条件,培植了舆论空间,培育了运动主体。”

  《吉林白话报》诞生

  清朝统治者入关后,视东北为“祖宗肇迹兴王之所”,借口保护“参山珠河之利”,长期实行封禁政策,严禁关内民众进入东北开荒垦殖,采参渔猎,这造成了东北地界人烟稀少,文化事业发展缓慢滞后。吉林位于东北中部,受此影响甚深。

  甲午战争前后,清廷关于军事活动的《塘报》及关于朝廷新闻的《京报》等偶尔会通过长途驿站、民间携带等方式传到吉林,也只有一些上层人士可以看到。

  1902年12月30日,直隶总督袁世凯治下的直隶官报局创办的《北洋官报》在天津出版,这张报纸主要用于宣传袁世凯在直隶的新政措施,影响较大,得到了清廷的认可,各地纷纷派代表到天津考察新政施行事宜,报纸这种新鲜事物也被各地接受,得到迅速推广。

  1903年,清廷外务部向朝廷奏请南洋及各省仿照《北洋官报》创建并推广各自的官报,“内地各直省渐次开办,风行一时,其效大著”,关内北京、上海、山东、山西、陕西、四川和湖北等地形成了办报高潮。吉林省因受日俄战争影响,新政各项措施实施较晚,但也专门派人到天津考察《北洋官报》创办经验。

  此后,一些有识之士积极呼吁在吉林省创办报纸,但没有得到官府的许可。学者张贵在《吉林近现代新闻媒介简史》一书中介绍,1906年6月初,吉林省城绅商王成全、杨敬修、李桂、崔裕泉等12人联名向吉林将军达桂呈递禀文,请求在吉林组织报馆。他们在禀文中说:“遍查欧美各洲以及京津香港上海等处报馆林立,或论说时事或登载风闻,悉足以启智识而广闻见,况此际并兴新政,举一切学务警务工商路矿诸大端,皆须民智开通,而措办始易为力,绅商等确知其意,凡报馆之应需铺垫,各费业由绅商等自己捐囊凑成,必欲组织一完全之报馆,以开通风气为目的,唯事关公务,易敢冒昧擅办?相应仰恳恩施。俯念新政攸关,准予立案。”

  按照这些绅商的计划,办报馆的钱由他们出,一切事情都由他们组织,官府只需同意即可。甚至对于办一份什么样的报纸,他们也有适合吉林当地实际的设想。他们“拟先在省城设一总报馆,名曰吉林话报,以取白话成文,令商民观阅,均易于晓解。逐日派人分关宣讲,并派赴各府厅州县四处演说”。但时任吉林将军达桂对办报这类新政的态度不太积极,没有批复他们的申请。

  到了1907年初,清廷内阁中书徐崇立被派到吉林将军处工作。徐崇立的到来,加快了吉林报业开创的步伐。徐崇立(1872年~1951年),字健石,一字剑石,号兼民,湖南长沙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举人,工诗文,善书法,有《鉴古斋文存》《素心室杂钞》《瓻叟印册》等著作及大量书稿、书法作品、藏书传世。徐崇立原来担任的内阁中书主要负责“撰拟、记载、翻译、缮写”文书,说白了,就是秘书工作。由于工作性质,加之生活的地区较早受到西方新闻传播思想影响,所以徐崇立对报纸比较感兴趣。到任后,他发现吉林省这么大的地方,竟然没有本省人办的报馆,更无报刊杂志,于是决心创办报刊。不久,他便向吉林将军达桂上书《上达军帅请开办吉林官报》,禀请仿效关内各省创办官报和为预备立宪制造舆论的白话报纸。为了让达桂看得明白一些,他还呈附了详细的《官报通例》,说明报纸的式样。他建议,官报出版要“并刊白话报附张,白话报原为粗通文理之人而设,助教育之普及,进椎鲁于文明,剀切劝谕,取便宣讲,官长文告宜编入白话,使民易解。本报宜注重此一门,不失官报宗旨”。从这份上书中足以看出徐崇立是进行过充分调查研究的,他觉得要是只出文言官报,那么文化低的人会看不懂。因此,还要出一种白话报,给粗通文墨的普通人看。

  徐崇立的这次上书仍未获得批准。徐崇立于是再次上书,禀请仿照关内各省设立吉林官报局,出版官报。官报局也就是报社,也称报馆。徐崇立这次上书的内容更加具体,加之一些文化人士的呼吁,达桂终于答应拨官银一万两,任命徐崇立为官报局总理,着手筹办。

  在此前后,东北地区官府制度发生重大变化,由军府制改为行省制,推行官制改革。1907年4月,东三省裁撤将军,建立行省,设置巡抚。达桂即刻调离,朱家宝任吉林省首任巡抚。

  吉林省当局把办报作为推行新政实施的手段纳入日程,徐崇立积极筹备,一个月内成立吉林官报局,聘请主笔安铭、编辑员黄文标,着手创办吉林自己的新闻报刊。安铭又名镜泉、附生,为吉林调查局预备立宪宣讲所宣讲员,此人善于白话演讲,有较强的宣传能力。经过紧张的筹备,《吉林白话报》首先创刊。

  1907年8月4日(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二十六日)是光绪皇帝的生日,这天吉林巡府衙门举行庆祝活动,官报局呈上了《吉林白话报》创刊号作为贺礼,吉林省有史以来的第一份报纸——《吉林白话报》诞生。这一天,也成为吉林省新闻事业的开端。

  《吉林白话报》“专为开通一般社会而设”,省级政府还应该有官报,吉林官报局又仿照清政府《内阁官报》,于1907年8月17日创办《吉林官报》,作为“公布本省法令政治之机关”。

  内容贴近大众

  《吉林白话报》相当于今天的大32开,为书册式报纸,逢双日出版。“间日发行三张,每张共印六版,满一月可检齐装订。”社址位于当时的省城吉林东关外机器局官报局筹办处。

  该报的宗旨,在创刊号上的《吉林白话报出版章程》中已明确提出:“本报以宣上德,通民隐,开通风气,改良社会,俾一般人民咸具普通之智识,以预备立宪国民之资格为宗旨。”该报还申明:“本报论说记事纯用寻常浅鲜之文,以便识字不多之人易于通晓。”《吉林白话报》初创时期,在内容设置上多体现这一宗旨,用通俗易懂的文字为大众服务。

  该报在头版上设有报头、出版日期(清代纪年、西历纪年),刊登重要事件和广告;二版以后各版设立电传、上谕、宫门抄、辕门抄、专件、本城新闻、京师新闻、各省新闻、各国新闻、演说等栏目。特别是《演说》栏目,几乎每期都刊登文章,每篇字数一两千字不等,字数特别多的文章还分为两期刊载。该栏目的文章内容均为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敏感话题或读者关注的热点问题。

  《吉林白话报》最突出的一点是言论与地方新闻多用白话,所用语言均为当时社会流行的口语,甚至带有方言色彩。所选内容贴近实际,贴近民众,就连不识字的人听别人念也能明白,所以为民众所喜爱。

  主笔安铭是个负责宣讲预备立宪新政的九品文官,宣讲的对象是普通民众,所以经常接触民众,学习了不少民间口语,在主编白话报时,把这些口语都用在了报纸上,使得《吉林白话报》充满地方特色。

  当时,该报编辑部只有主笔、编辑、校对三人,没有专职采访记者,稿件的来源均靠延聘的访友(特约记者)和通讯员自由来稿。为扩大稿源,报纸还发动广大新闻爱好者、关心时务人士写稿或者报告线索,这也使得稿件更加贴近百姓生活。

  出版过程多有波折

  人们接受新生事物总要有一个过程,甚至出现反复也是正常的,《吉林白话报》诞生后可谓命途多舛,主办单位、主笔和编辑几经变更,报纸内容与形式也有了很多变化。

  1907年9月,吉林巡抚朱家宝对下辖部门进行调整改革,成立官书刷印局,原吉林官报局并入官书刷印局。新任总办为张柢,会办为刘秉钧。1907年12月2日,张柢等人接管后,刚刚创办4个月的《吉林白话报》停刊。吉林省失去了一份适合大众口味的报纸,于是,一些文化人士纷纷呼吁恢复《吉林白话报》。

  第二年春天,吉林官书刷印局聘请刘艺芬、罗夔、邓履中等人为编辑,将《吉林白话报》更名为《吉林白话日报》,筹备编辑出版。到1908年5月15日,对开4页8版的《吉林白话日报》正式出版。在保留《吉林白话报》原有栏目的基础上,还增加了一些栏目。

  1908年9月,陈昭常继任吉林巡抚。他认为报纸应以鼓吹预备立宪和地方自治为主,应为政府的宣传服务,于是对吉林省的报纸进行整顿,将《吉林白话日报》并入吉林咨议局筹办处主办的《吉林日报》(非今《吉林日报》)。1908年11月8日,《吉林白话日报》停刊。

  吉林咨议局为了宣传预备立宪,扩大咨议局在民众中的影响,于1909年1月又恢复了《吉林白话报》,也称《吉林自治白话报》,仍用最初的书册式出版,但期号另起。恢复后的报纸为8开8版,以刊登演说、新闻报道为主。

  就在《吉林白话报》办得风生水起、影响日深之时,1909年9月8日,《吉林日报》的一篇报道内容被清政府外务部指责“泄密”,该报被查封,《吉林白话报》也被殃及,随之停刊。

  从1907年8月创刊,到1909年9月停刊,《吉林白话报》陆续出版两年多。出版时间虽短,又多有波折,但作为吉林省第一份报纸,《吉林白话报》的创刊及发行,凝聚了吉林报人的心血,带动了吉林省报业的快速发展。在此后的几年里,一大批报刊相继问世,使吉林省报业成为中国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赵雪峰)

  来源:长春日报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