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长春热乎不? 长春文史-文化 曹淑杰 3238742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老长春热乎不? 长春文史-文化 曹淑杰 3238742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长春文史

老长春热乎不?

2020-10-14 09:55 | 来源: 长春晚报

  在寒冷的东北,冬季取暖的历史悠久,考古发现的辽金皇帝的捺钵遗址,当时的房子中就建有火炕。而用火炕、火墙、火炉取暖,是暖气使用之前人们主要的取暖方式。使用最普遍,一直沿用到今天的火炕成为一代又一代东北人的温暖回忆。每年入冬前,供热问题必成为热点话题,给我们的寒冷冬日带来幸福感的暖气,在长春是何时出现的,长春主要区域的集中供热是何时实现的呢?

  暖气出现之前,长春地区的供热,自然是以今天我们熟知的火炕为主。火炕的使用有怎样的历史;除火炕外,还有一些人家的房子里建有火墙,这是一种怎样的构造?近代以来,俄、日觊觎东北,分别在长春设立了附属地,大量移民来到长春,他们居住的房子里,有一种叫“别勒达”(音译)的取暖炉,其设计是怎样的呢?

  暖气出现之前的供热方式

  一直到今天,火炕仍是东北广大农村采用的主要取暖方式。火炕,在历史文献中有记载,在人们记忆中有位置,曾被古代文人写诗歌颂,这可是个不寻常的存在。

  早在魏晋时期,文献中就有东北地区使用火炕的记录,当时的火炕还比较“初级”,白天,人们用灶台做饭,晚上撤去炊具,把火孔堵上,睡卧就在上面。这就是原始的“暖床”,与今天人们使用的火炕还有一定的差距。后经不断改良,火炕与灶分离,用烟道将两者连接,烟道中的烟可以顺着烟囱排出屋外。辽金之际的火炕技术已相当完善,在辽金捺钵遗址发现的房址中,就有火炕出土。据记载, 冬日里,金人睡觉、饮食、娱乐均在炕上进行,“金主聚诸将共食”,接见异国使臣大设国宴,也是在炕上“用矮台子,或木盘相接”。据记载,朱熹的叔祖朱弁出使金朝,被扣留在北方多年,看到火炕时,还作诗“御寒貂裘弊,一炕且踪伏”感叹火炕的神奇,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连貂裘都无法抵御的北方严寒,被火炕轻松地解决了。

  火炕之外,人们御寒的方式还有火墙,火墙的使用在东北同样历史悠久。火墙是利用炉灶的烟气通过立砖砌成的空心短墙采暖的设备,和火炕类似,利用中空的墙体,和炉灶相连,热空气上升的原理,达到取暖的目的。与火炕相比,火墙的供热对室内的热辐射更加立体,因此对墙体的构造要求更高,墙体的构造、火墙的材料、室内的空间等都会影响供热的效果。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长春周边的小医院、单位、学校、工厂较多使用火墙供热。

  上世纪初,俄、日在长春设立附属地,他们到来之前,对东北地区的主要供热形式——火炕,专门出著作进行过研究。记者曾在长春收藏市场看到过一本日本人研究东北火炕的书,里面对火炕的构造和使用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图解。不仅如此,他们还带来了自己特有的取暖方式。俄国人、日本人居住的房子里,曾有一种取暖设施叫“别勒达”(音译),长春方志专家于祺元先生曾向记者介绍过这种设施。于祺元是伪满勤劳部大臣、伪满新京最后一任市长于镜涛之子,他曾向记者描述过年幼时居住的房子里,就有这种“别勒达”,这是一种用钢板制作的,安置在室内墙上的一种取暖设施,很高,通常从地板到天花板。这应该是俄国人、日本人带到长春的一种取暖方式,伪满时期,日本人居住的房子、一些伪满高官的住宅,会使用这种方式。

  长春供热与长春发电厂的历史

  今天,我们熟知的“暖气”,其实就是锅炉集中供热。长春是锅炉供热历史较早的城市。据记载,早在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俄国人在长春修建的华俄道胜银行已使用锅炉供热。1909年,日本铁道株式会社修建的“大和旅馆”(现春谊宾馆)和“长春发电所”(现长春发电厂)也使用了锅炉供热。伪满时期,长春建成的较大的建筑物都使用了锅炉供热,并使锅炉供热有了一定的规模。以1937年建成的日本关东军司令部(今中共吉林省委办公楼)为例,大楼主体为地上三层、地下一层,两侧塔楼各多一层、中间塔楼多两层的日本式建筑,其供热历史较早,在1937年建成就开始供热。当时供热介质为低压蒸汽,系统形式为上供下回式,部分会议用房间实行集中热风供热。

  在长春供热历史上,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是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因此,长春发电厂的作用举足轻重。据《长春市志·城市热力志》记载,长春发电厂的前身是“长春发电所”,它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产物。1907年4月,日本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在大连成立后,便开始实施所谓沿南满铁路开发主要大城市电气化事业的计划。长春发电所建设工程在满铁电气作业所的筹划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八月二十六日正式破土动工。1909年11月初,发电所设备开始安装。第二年正式营业,到1916年,长春发电所经过三次设备安装,满铁投入巨大,到1923年,发电所装机容量达到3400千瓦。1932年3月1日,伪满洲国成立,长春发电所改名为“新京”发电所,并开始了大规模的厂房扩建和机组增容。扩建后的“新京发电所”共装锅炉6台。1945年八一五光复后,伪满洲电业被国民党政府经济部接管。10月,东北电力总局长春电业分局成立,“伪新京发电所”改为现在的名称“长春发电厂”。

  从局部到全面的集中供热

  解放前,长春虽出现了锅炉供热,但范围仍然有限。解放后,锅炉供热得到了迅速的普及。长春真正意义上的集中供热,始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当时长春的主要工厂、学校有了供热。当时,第一汽车制造厂、吉林柴油机厂、长春客车工厂等一批国家重点工程在长春上马,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长春客车厂、长春机车厂、国营长春机械厂等企业就实现了厂区内供热。这初步奠定了长春集中供热的基础。

  除大型工厂外,长春高校的供热也比较早。1948年,东北师范大学由吉林市迁入长春。当时的校舍全部是日伪时期建筑,供热形式以蒸汽为主,另有部分热水供热,住宅区大部分靠锅炉供热。从1956年开始,随着新建校舍面积的不断扩大,开始由蒸汽供热向热水供热过渡,逐渐发展到上世纪80年代的学校对能够集中联片供热的校舍全部并网,逐步淘汰了老旧锅炉。长春地质学院始建于1953年,系地质矿产部直属的中等专业学校。建校初期的校址位于人民大街上的原吉林日报社址,1954年迁到南岭大街,随着学校的变迁,供热系统也几经改造,一次又一次的改造逐步减少了锅炉及附属设备,收到了比较好的经济效果。到上世纪80年代,学校供热的管网布局、热源设备都比较先进合理了。始建于1952年的长春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校址在长春市同志街,校舍大多是伪满时期留下的房子,比较分散,因此学校供热也相对分散。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这些大专院校开始对原有供热锅炉进行改造,逐步更新那些高投入、低产出、污染大、效率低、多台数的小型锅炉,实行联片供热。

  除工厂、学校之外,长春较大规模地向城市居民及企事业单位实行集中供热,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发展起来的。上世纪80年代,长春的小区集中供热才开始普及,主要形式便是今天所采用的区域集中供热,面积在5万平方米以上的住宅小区,利用较大容量的锅炉为热源的联片集中供热。当时,绿园小区、全安小区、西四小区、铁北区域等居民区开始集中供热,供热户数不断增加,用户反响很好。现在的长春市,通过逐渐淘汰低产能、高污染的小锅炉,已经实现了更大范围的集中供热。祖辈使用的火炕、火墙、火炉取暖等方式,早已淡出城市居民的视线。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