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林深处战旗飘 长春文史-文化 曹淑杰 3328414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密林深处战旗飘 长春文史-文化 曹淑杰 3328414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长春文史

密林深处战旗飘

——老岭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故事

2021-03-03 11:04 | 来源: 吉林日报

  老岭抗日游击根据地位于当时的辑安县(今集安市),依托这一根据地,东北抗联第一路军在杨靖宇将军的领导下,多次奇袭敌人,打出了许多精彩的伏击战,使敌人惶惶不可终日。

  日前,记者来到杨将军当年战斗过的这片热土,采访了通化市的相关专家,听他们讲述了东北抗联第一路军在老岭抗日游击根据地战斗的故事。

  根据地的建立

  老岭山是长白山的一条支脉,由东北向西南斜贯集安,这里山高林密,地形复杂,易守难攻,是开展游击斗争的好地方。

  1936年至1937年间,杨靖宇就曾派部队到集安东岔一带开展抗日宣传和游击活动。“七七事变”后,杨靖宇指挥东北抗联第一路军在东、南满积极开展一系列游击战争,被日寇视为“满洲国治安之癌”。于是日军便针对第一路军开展疯狂‘讨伐’,大肆推行“三光政策”,游击区许多村庄被焚毁,大批抗日民众被杀害,第一路军活动的重要依托金川河里抗日游击根据地遭到严重破坏,几乎全部丧失。面对严峻的形势,杨靖宇决定率领第一路军主力开拓新的抗日游击根据地。

  1938年1月中旬,杨靖宇率领军部直属部队冒着严寒进入集安老岭地区活动,以地势险要的老岭山脉为依托,建立了以大东岔和八宝沟为中心的方圆百余里的老岭抗日游击根据地。根据地里建有司令部、指挥所、临时战地医院、抗联军校、密营等。

  这块根据地成为继金川河里抗日游击根据地之后,第一路军在通化地区建立的主要根据地。在全国抗战全面爆发的情况下,它的建立对于第一路军坚持东北抗战和配合关内战场有着极为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召开老岭会议

  1938年5月和7月,老岭抗日根据地分别召开第一次老岭会议和第二次老岭会议。会议的召开对统一全军思想、坚持东边道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具有重要意义。

  1938年5月上旬,魏拯民率部与杨靖宇率领的第一路军军部胜利会师。5月11日至6月初,在老岭抗日游击根据地榆林镇复兴村五道沟召开了中共南满省委和抗联第一路军领导干部联席会议,即第一次老岭会议。

  会议讨论了国际、国内及东、南满地区的斗争形势,总结和交流了几年来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开展游击战争的经验,研究了第一路军在全国抗战新形势下的战略与策略和游击活动的方向,提出“在坚持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游击战争中,保存实力,粉碎敌人全面进攻”的策略方针,作出第一路军再次西征并与其他各路军协同作战,以及鉴于王德泰已经牺牲,由魏拯民兼任第一路军副总司令等重要决定。其间,杨靖宇满怀激情地写下了《中朝民众联合抗日歌》,并教将士们学唱,极大地鼓舞了部队士气。

  第一次老岭会议,是第一路军继河里会议之后的又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是在部队长期得不到休整、外援及失去与中共中央联系的危难关头召开的,实现了主力部队大会师,摆脱了被敌分割包围的局面,对统一全军思想、明确战斗任务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1938年6月29日,第一路军一师师长程斌投敌叛变,将其熟知的第一路军的军事部署、部队建制、活动区域、战略战术、密营位置等重要机密全部交代给敌人,使第一路军面临从未有过的严峻局面。

  为摆脱不利局势,1938年7月中旬,在老岭抗日游击根据地大阳沟附近,召开中共南满省委和抗联第一路军主要领导人紧急会议,即第二次老岭会议。这次会议主要是在程斌叛变形势下,对一路军各个工作环节和军事力量作了重新调整和部署。主要内容包括:改组南满省委,南满省委和抗联第一路军总部实行战时应急体制;改编第一路军,撤销第一军、第二军番号,将第一路军改编为第一、第二、第三方面军和总司令部警卫旅;重新部署第一路军各部的游击活动方向和游击活动计划,取消第一路军再度西征计划,除留部分部队继续在集安老岭山区坚持斗争外,主力部队撤离老岭地区,实行分区作战。

  这次会议对于扭转由于部队内出现叛徒而造成的困难局面,粉碎敌人的讨伐,坚持东边道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都有着十分重大意义。

  开展游击战争

  杨靖宇率部队在集安地区展开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抗日斗争,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使这一带的抗日斗争形势发生很大变化。其中比较经典的战斗有“破袭通辑铁路系列战”和“歼灭‘满洲剿匪之花’系列战”。

  ——破袭通辑铁路系列战。通辑铁路是通化至集安的铁路,梅河口至通化铁路的沿长线,全长115公里,是日本侵略者为了掠夺资源和“讨伐”东边道地区的抗日武装而修建的。为了阻止通辑铁路的修建,从1938年3月到1939年1月,杨靖宇指挥第一路军采取夜袭、伏击、偷袭、爆破等方式对通辑铁路实施打击,其中规模较大的有15次。

  当时杨靖宇指出,要采取一切办法,能烧的烧、能炸的炸,一句话,要进行彻底的破坏,延缓敌人的工期。首战定在通辑铁路的最关键和最艰巨的老岭隧道。杨靖宇先派出便衣手枪队伪装成建筑工人进入工地,摸清情况后,于1938年3月13日晚上,指挥500余名战士,采取内外配合的方法突袭了老岭隧道工程建设现场。

  破袭通辑铁路老岭隧道工程战斗大获全胜,击毙伤俘日军及满铁警备人员13人,烧毁大量建筑材料,破坏了施工现场的机器设备和电气设施,缴获大量物资,解放劳工百余人,给敌人造成巨大损失。日伪当局惊恐万分,称“老岭事件”是“东边道肃正史上最巨大的一章”。

  除此之外,1938年6月19日晚上11点,杨靖宇率部700人分兵三路,同时攻击了通辑铁路土口子隧道工程现场、东亚土木会社值班室和第十一、十二老岭河桥梁工地以及阳岔工事区日本今井组宿舍区。战斗中,毙伤敌10人,俘敌89人,解放大批劳工,烧毁了工程分区的房舍、工程现场建筑物、设备材料等。日伪当局称,“损失甚大”“6月19日是通辑线建设史上用血染红的最悲惨的日子”。紧接着,杨靖宇又率部于6月24日深夜11时,再次袭击了距通化109公里的土口子隧道工程,解放劳工250人。20日凌晨3时,又袭击了集安东岗工区及伪骑兵第五团团部,击毙满铁警备班长铃木义雄等。在两次袭击土口子隧道工程战斗中,有百余名青年、工人参加了第一路军,其中还包括一个日籍工人福间一夫。此后,通辑铁路工程又多次遭到抗联部队的袭击,使该工程呈现出瘫痪状态,预计1939年3月通车的铁路直到1939年9月才全线完工。日伪当局哀叹:“通辑铁路工程不断遭破坏是满铁铁道建设史上未曾见到的悲惨事。”

  ——歼灭“满洲剿匪之花”系列战。所谓“满洲剿匪之花”是一支死心塌地追随日军的伪军汉奸部队。由于旅长叫索景清,所以也经常被称为“索旅”。这支部队是颇具实力的步骑兵混合旅,除汉族士兵外还有蒙古族士兵,班长以上职务都由日本人担任,为了镇压杨靖宇及第一路军,日伪当局专门从热河将其调到集安一带。他们自恃武器精良和镇压抗日武装有功,无恶不作,大肆吹嘘要“包打杨靖宇”。

  为了消灭这股劲敌,第一路军在杨靖宇和魏拯民的带领下先后进行了两次战斗。第一次是家什房子伏击战。1938年6月7日凌晨2时,魏拯民率领第二军教导团300余人奇袭蚊子沟围子,将伪警察分所的20余名伪警察全部缴械,目的是将敌人引往蚊子沟方向。然后,魏拯民率部撤往天桥沟方向,准备阻击自北面来援的敌军。敌人果然上钩,伪军索旅第32团一个营和伪集安县警察大队闻讯立即出城,经大荒沟、天桥沟进入蚊子沟围子。杨靖宇随即率领第一路军军部直属部队400余人,埋伏到由蚊子沟去集安县城的必经之路蚊子沟西南七八里的家什房子沟口,准备伏击由蚊子沟出动的敌人,并于6月10日根据从敌人电话中侦知的情报,在小青沟将给索旅送食品的汽车截获。6月12日,因未发现抗联部队及食品短缺,伪军索旅近一个营的120多人急欲离开蚊子沟回集安。当敌人行至家什房子沟口,杨靖宇指挥部队立即投入战斗,经过一个多小时激战,毙伤敌30余人、俘敌80余人,缴获轻机枪7挺、步枪百余支、匣枪10余支,将骄横的索旅一个营歼灭。

  第二次是长岗战斗。第二次老岭会议之后,第一路军按计划北上突围。在转移途中侦察员发现敌情,杨靖宇立即指挥部队打伏击,彻底消灭这股敌人。杨靖宇将部队埋伏在通辑公路线的长岗大道附近,并派出一个连控制住东边山头的一个制高点,布置好火力网,待敌进入埋伏圈后战斗打响。由于杨靖宇采取“半路伏击”的战术,不到一个小时,敌人纷纷缴械投降。然而,一小股敌人逃窜至山上乘虚抢占制高点并向下扫射,战局发生突变。第一军杨俊恒参谋长身先士卒带领战士向山上突击,不幸被敌手榴弹击中壮烈牺牲。杨靖宇亲自指挥机枪连掩护部队冲锋,经过拼死搏斗,终于夺下制高点,取得长岗战斗的最终胜利。这场战斗历时4个多小时,击毙日本指导官骑兵中尉西天重隆和步兵上尉高岗武治在内的日伪军60余名,俘敌30余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日伪当局十分欣赏的这支“毒花”在杨靖宇所率部队的打击下彻底“凋零”,这次被当地群众称为“长岗大捷”的战斗打消了日本侵略者及日伪军的嚣张气焰,粉碎了他们企图剿灭抗联主力的阴谋。

  建立统一战线

  杨靖宇将军在抗日斗争中始终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特别是来到集安后,利用当地盛行的认干亲、拜把子等比较接地气的方法做群众工作。在杨靖宇建立的根据地中,东岔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军民关系是最牢固的。

  用民俗联系群众。在抗联部队主力到达集安活动之前,杨靖宇就首先派出于指导员来到东岔村,向他们宣传抗日及抗联的一些情况,使村民对抗联有了一定的了解。在主力部队到达之后,杨靖宇又根据老岭山区盛行的“认干亲”民俗,派警卫员王传圣在长岗村认一位老大娘为干妈,老大娘家就成了抗联的联络站和落脚点。当时的杨靖宇经常在晚上带着几个警卫员到东岔村看望村民,向他们讲解抗日救国的道理,坚定了人民群众支援抗联、打败日本侵略者的信心与决心。群众也把抗联视为自己的靠山,一旦遇到土匪和地主恶霸的欺辱,把信儿传到部队,抗联马上就会派人来解救村民。除此之外,各部队还在游击区内选择林子比较厚密的山边地带种植粮食和蔬菜,解决部队给养,并把一些粮食分给穷苦百姓。通过这些密切联系群众的行动,使更多的人相信抗联、结交抗联,纷纷加入抗联队伍。据文献记载,短短几个月,抗联部队就增加了1000余人。

  利用民间组织争取伪军。当时驻扎在双岔河的伪军马营官兵大都是民间帮会组织“斋家礼(又称“在家礼”)”成员,其信条要求兄弟间不能相互残杀。经过部队批准,王传圣等人与马营的董副官、机枪连长等在八宝沟磕头拜了“斋家礼”,结为兄弟。这样一来,马营就不再进犯根据地和抗联。如果双方军队相遇,就约定打“三老四少枪”,即一方先打3枪,对方再还以4枪,表明都是“斋家礼”的,然后双方都将枪口抬高,都朝天上打枪,而不互相射击,之后马营官兵扔下一些枪支弹药就跑了。通过这种方式,抗联既得到了军需,又保全了眼线,所谓的“打仗”只是演戏给敌人看。

  1935年至1938年间,抗联在老岭抗日根据地周围村屯组建了很多救国会、保国会、祖国光复会等支援抗联的秘密群众组织,并得到这些组织的大力支援。1936年至1937年,是群众性抗日组织发展最好的时期。这些群众组织秘密为抗联筹款筹物,并提供日满军警之配备和集团部落防卫情况,积极向群众宣传抗日救国道理,破坏日本并村归屯、赋役和出劳工等。

  由于第一路军在集安地区的抗日活动取得巨大胜利,日伪当局不断加紧“讨伐”。特别是程斌的叛变,向敌人和盘托出第一路军所有的军事机密及抗联密营,致使第一路军进入极端困难的对日斗争阶段。第二次老岭会议后,第一路军主力在杨靖宇的领导下被迫向濛江方向转移。所以,第一路军在这块根据地活动了不到1年的时间。

  尽管活动的时间比较短,但在这段时间里,他们创建巩固的抗日游击根据地,创造性地依靠群众,争取伪军警,袭击敌人据点,捣毁敌伪铁路工程,粉碎日伪军“围剿”和“讨伐”,成为第一路军抗战最辉煌的时期。集安县也因此被日伪当局称为通化省的“第一肿瘤地带”。

  如今,为更好地弘扬红色革命文化精神,集安市对部分抗联遗址进行修缮。老岭抗联遗址全长1100米,共有兵营、将军亭、棋盘、战地指挥部、地窨子、瞭望哨、练兵场、拴马桩、野战医院、粮仓、碾子、打谷场等13处遗址景观,被列为我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接待学员万余人次。

  参考书目:《东北抗日联军史》《中国共产党吉林历史(第一卷)》《集安文史资料》等

  图片来源:集安市委组织部、集安市文联

来源:吉林日报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