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风物——抚今追昔西安桥 长春文史-文化 曹淑杰 3506385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长春风物——抚今追昔西安桥 长春文史-文化 曹淑杰 3506385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长春文史

长春风物——抚今追昔西安桥

2022-01-13 10:06 | 来源: 长春日报

  1986年的西安桥头。

  西安桥位于朝阳区、宽城区和绿园区三区交界处的西安大路上,是跨越京哈铁路、哈大铁路和轨道交通3号线的城市道路桥。2021年6月,年逾花甲、存在安全隐患的西安桥迎来了一次大规模的改造工程。在这处重要交通节点上,一座崭新的桥梁在2022年来临之前实现简易通车,为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前往长岭的必经之地

  西安桥的功能,是连接被铁路阻断的东西两侧的道路交通。而这座桥所连接的道路,早年间曾是一条由长春城西北门通向长岭方向的大道。

  资料显示,长春城西偏北方向的村落,有少数是道光年间,甚至更早的乾隆中后期由山东移民形成的,大多数则是在嘉庆年间由关内灾民迁徙至此,租种蒙古王公土地开荒而建。比如纪家先祖于嘉庆元年由山东省昌邑县荣南庄迁来此处,租种荒地,开设粉坊,形成村落之后,便取名“纪家粉坊”。长春向西偏北方向、经今西安桥所在位置至长岭方向形成的道路,也是连接长春与西北方向乡村的主要通道。

  这条长春至长岭方向的大道,属于长春城西北门外的大道之一。据记载,出长春城西北门,向西偏北方向前行,经大房身、范家店、朱家窝棚、纪家粉坊、三间窝棚,过新开河,绕太平池北部,过三岗至太平山,可直通长岭。

  历史上,这条大道的具体线路不止一条,每条道路行经的地点也有所差异,但大的方向是一致的。比如,在1929年长春地图上显示的这条大道是由长春老城出发向西偏北,途经烧锅店、长岭子、双城堡、太平山,通向长岭。长春通往长岭的道路中途无论如何变化,今天西安桥所在的位置都是必经之地。

  因铁路诞生的木桥

  1896年6月,沙俄与清政府签订《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简称《中俄密约》),获准在我国东北修筑一条经黑龙江、吉林两省直达海参崴的铁路,即中东铁路。1898年3月,沙俄通过《旅大租地条约》攫取了修筑中东铁路南部支线(哈尔滨经长春至大连的铁路)的权利。1897年,中东铁路开始施工;1903年正式通车营运。中东铁路南部支线从长春城西侧经过,最近的车站宽城子站设在当时长春城西北的二道沟。

  中东铁路通车后,阻断了长春通向长岭方向的道路。铁路已然通车,道路也不能被切断,修桥实属必然。于是,为了保持这条道路的通行功能,在今天西安桥的位置修建了一座跨越铁道线的木桥。但是,最初修筑的这座木桥,没有留下具体的历史信息。由于时代局限,这座木桥的通行能力较弱,坚固程度不高,使用寿命也不长。

  随主干道而建的双桥

  东北沦陷后,在伪满洲国“新京”的建设规划中,新建区域主要为满铁附属地以南,商埠地和长春城以西的大片区域,其中兴安大路(今西安大路)以南占有很大比重。这条路是连接南北城乡、沟通东西新旧城区的主干道路,当时的宽度仅次于大同大街(今人民大街)、顺天大街(今新民大街)和兴仁大路(今解放大路)。

  兴安大路建于1933年,东起大同广场(今人民广场),中经兴安桥(今西安桥),西至西环城路,全长6483米,路宽45米。这条大路的大部分路段延续了原长春至长岭大道的路线,其中由大同广场经兴安桥至兴安广场(今西安广场)这段道路,基本上沿用了原有道路。在兴安广场附近(今清溪路位置)有一处转折,之后转为正东正西方向,脱离了原长春至长岭的大道。

  在兴建兴安大路的同时,还修建了跨越南满铁路(1905年日本通过《朴茨茅斯条约》从沙俄手中夺取中东铁路南部支线长春以南段,改称“南满铁路”)的兴安双桥。该桥为木质结构,长35米,南侧桥宽10米,北侧桥宽8米。两座桥的总宽度仅为18米,而兴安大路的宽度达到45米。两者相比较,当时兴安桥的宽度只是兴安大路的4成。

  伪满时期的重要交通节点

  伪满时期,兴安桥以西的兴安大路两侧,陆续建起了日本关东军驻伪满洲国航空队、“新京”中学校、高尔夫球场、关东军陆军病院、卫生技术厂、赛马场、千早医院、赤十字社恤兵院、恩赐医院、日本宪兵教习队、大川部队军营等机构,还有不少官舍、代用官舍、“满铁”社宅等建筑。兴安桥作为连接兴安大路东西两部分的重要节点,其交通地位更为重要。

  1941年12月,兴安广场至兴亚街(今建设街)、途经兴安桥的有轨电车线路开通。在1942年伪满洲国“国都建设”末期百万人口城市规划中,对兴安桥外、铁路西部的街区形态进行了全面修改,甚至还有战后的建设规划等等。然而,这项计划还没有实施多少,日本军国主义及其扶植的傀儡政府就已覆灭。

  1947年,国民党统治长春期间,考虑到木质结构的兴安桥已经年久失修,计划将其拆除,改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桥梁,设计长20米,宽24米。但是,这项计划并没有真正实施。

  改善交通的钢筋混凝土桥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长春市建设局为维持市内外运输路线畅通,恢复抢修了包括兴安桥在内的市区和市郊的25座木桥。

  1952年8月,长春市建设局发布通告,将兴安大路更名为“西安大路”,兴安桥更名为“西安桥”。

  1955年9月,由于西安桥下沉,存在安全隐患,长春市建设局发布通告,禁止通行。1956年7月,西安桥拆除重建工程启动,1956年12月28日竣工。新桥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净高7.9米,长37.45米,宽17.1米,两侧人行道各3米宽。桥上设有有轨电车轨道。

  1956年,自西安大路、普阳街路口向北新建了青年路。在青年路东侧陆续建设了长春客车厂、长春机械厂、一汽车轮厂等大型工业企业,青年路西侧则多为住宅区域。西安桥上的交通更加繁忙。

  1984年,由于西安桥交通量不断增加,有关部门在原桥两侧各拓宽11米,使桥面宽度达到近40米。

  1986年,从西安大路、建设街至和平大街段有轨电车轨道拆除,取消了途经西安桥的56路有轨电车,取而代之的是64路无轨电车。

  1995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长春市区进行重大调整,撤销长春市郊区,设立绿园区。区划调整之前的西安桥外区域,西安大路以北属于宽城区,以南为朝阳区;调整之后,西安桥外西安大路两侧街道办事处均为绿园区所辖,西安桥成为3个区的交会之地。

  伪满时期遗留下来的西安桥东侧街路的交通缺陷,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展开,显得愈加突出。西安大路两侧的辽宁路与安达街,从位置关系上看,并不在一条直线上,无法形成一个顺畅的十字路口;从宽度上看,辽宁路明显窄于安达街,两者之间的交通流量并不匹配。

  1999年,为改善西安桥东侧南北道路交通状况,有关部门拆除了百合街两侧建筑,将这条街及其西侧并入辽宁路,实现了辽宁路拓宽和南出口东移,形成了西安桥东侧辽宁路、安达街与西安大路交会的大十字路口,大大增强了街路通行能力。

  曾经的城市“迎宾桥”

  在长春历史上,连接市中心与大房身机场的西安大路和迎宾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承担着“迎宾大道”的功能,而这条路线上的重要交通节点西安桥,也因此拥有了“迎宾桥”的身份。

  1935年,日伪政权在当时兴安大路西部的延长线上修建了大房身机场。1941年,占地面积300万平方米的大房身机场投入使用。由此,兴安桥成为由市区通向机场的必经之路。

  1958年,大房身机场改为军民两用机场,1972年修建了候机楼,开始了民航业务。1976年,有关部门将东起西环城路,西至机场的道路命名为“迎宾路”。大房身机场每天迎接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宾朋,迎宾路和西安大路于是成为当时长春重要的“迎宾大道”,而西安桥则担负着迎来送往的繁重任务,成为名副其实的“迎宾桥”。

  1985年,当时的吉林省民航局对大房身机场的跑道进行了扩建、重修。1992年,这座机场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一类口岸机场,飞行业务更加繁忙,也给西安桥带来了更大的交通流量。

  2005年8月,随着长春龙嘉国际机场正式投入使用,大房身机场结束了民用机场的历史,西安大路和迎宾路也随之结束了“迎宾大道”的历史使命,西安桥的“迎宾桥”功能也由此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顺应城市发展的新桥

  世纪之交的几年中,有关部门根据西安桥桥体状况和路桥通行能力、载荷状况,对其进行了加固维修,在两侧辅桥上设置了通行车辆限高设施,避免超载车辆通行,对桥体造成破坏,带来安全隐患。

  2017年,长春市就有了翻建西安桥的计划。经过一系列协调和努力,2021年6月,投资3.75亿元的西安桥改造工程开始封闭施工,同时对通过西安桥的8条公交线路进行调整,保证西安桥两侧城市交通正常运行。2021年的最后一天,西安桥实现简易通车,比原计划提前了15天。

  在这处百余年的重要交通节点上,1956年竣工、年逾花甲的老桥功成身退,一座跨径60米、全宽49.6米的新桥凌空而起。新建的西安桥为简支下承式钢拱桥结构,主桁采用拱形四桁结构,设竖杆,拱顶中心高12米,节间长10米。这座崭新的桥梁在更好地缓解长春西部交通压力的同时,也将成为一处城市街路新景观。

  参考资料:

  《长春县志》《长春市朝阳区地名志》《长春市志·城市道路志》《长春街路图志》《长春档案文献》《长春历史地图集》

  来源:长春日报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