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文化溯源——辉发故城的驿路诗情 长春文史-文化 曹淑杰 3577500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长白山文化溯源——辉发故城的驿路诗情 长春文史-文化 曹淑杰 3577500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长春文史

长白山文化溯源——辉发故城的驿路诗情

2022-05-20 16:31 | 来源: 长春日报

  阅浩瀚的华夏史籍,一个朝代两位皇帝、一位著名诗人,在远离京城千里之外,先后诗咏一座籍籍无名的故城,似乎绝无仅有。这座“故城”,即今吉林省辉南县境内的辉发城。两位皇帝是清代的康熙和乾隆,诗人是“江左三凤凰”之一的吴兆骞。他们缘何对东北的一座故城感兴趣?为何要在那里写下感时抒怀、流传千古的诗赋呢?让我们走进那段时光,重温他们的诗作,感受他们凭阑怀古的情怀。

  康熙帝行围辉发赞祖业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七月初二日,康熙帝谕示大学士等人,言及他三次亲征,剿灭了准噶尔蒙古噶尔丹的叛乱势力,全赖祖宗的庇佑,所以要到盛京(今沈阳)谒陵告祭。七月二十九日,康熙帝从京师启程,开始了他的第三次东巡之旅。队伍经河北密云、古北口越长城,出口外,取道蒙古进入东北,九月二十六日到达吉林乌拉(今吉林市)。十月初前往盛京,途经盛京围场下属的辉发故地。康熙帝在此驻跸休息、行围狩猎、考察民情、踏访古迹,感慨颇多。到盛京后,他诗情大发,遂作《行围灰发诗》二首:

铁马金戈百战时,戎衣辛苦首开基。

榻边酣睡声先定,始布中原一著棋。

垣墉遗址尚山坳,略地平城辟土茅。

荡涤尘沙真不易,仰思遗烈驻云旓。

  诗前序曰:“行围所经灰发、叶赫、哈达诸地,皆我祖宗之所开,并遗迹存焉。”康熙帝虽以“行围灰发”为题,但两首诗皆在缅怀其先祖征战的功业。

  “灰发”,即“辉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献记载中,“灰发”也曾写为“回霸”“回跋”“回怕”“灰跋”“辉拔”,契丹语,意为“往来无禁”。 辉发故地是满族的发祥地之一,古城位于今辉南县(朝阳镇)东北约十七公里处。关于“辉发”一名的来历,有多个解读版本。按1986年编纂的《辉南县志》所记,辉发部的女真先祖原本居住在黑龙江流域,称“尼马察部”,后迁居辉发河流域。先姓“益克得里”,后因部族迁徙归附纳喇(纳拉)氏,改姓“纳喇(纳拉)”。辉发部传至首领旺吉努一代,于明嘉靖年间征服辉发河流域其他部落,在扈尔奇山(也称“辉发山”)上“筑城以居”,建立部落。因部落活动区域在辉发河流域而得名,所建之城即辉发城。此城一面靠辉发山,三面临辉发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辉发部在此繁衍生息。

  沿着历史的脉络追溯,早在唐代,安东都护府的卫乐州都督府治所就设在后来的辉发城。元朝时,辽阳行省辽阳路东宁府的斡盘千户所,治所也设在那里。旺吉努当上辉发部首领(贝勒)后,大兴土木,对辉发城进行扩建维修。建成了由内、中、外三道城墙和山顶王宫组成的依山傍水的坚固城堡。旺吉努带领部落开疆拓土,辉发部统治地域最广时方圆数百里,筑有多个卫星城堡,以抵御外来侵略。

  旺吉努死后,他的孙子拜音达里“杀其叔七人”,自立为贝勒(王)。同一时期,生活在今辽宁抚顺、开原一带的建州女真部努尔哈赤以祖父、父亲的十三副遗甲起兵,统一了建州女真各部,势力逐渐强大起来。这让辉发部等邻近部落感受到了威胁,他们联合起来进攻建州女真,结果被努尔哈赤打败。拜音达里险得生还,但元气大伤,还惹怒了努尔哈赤。此后,建州军几次攻打辉发部的卫星城,迫使拜音达里以联姻为条件,与努尔哈赤签订了“城下之盟”。

  为稳住辉发部,全力对付其他女真部族,努尔哈赤答应把女儿许配给拜音达里。可是,拜音达里欲娶已聘努尔哈赤的叶赫部(在今四平市叶赫镇)贝勒的美貌女儿,毁了与努尔哈赤之女的婚约,用计接回在建州的人质,修固城墙,整军备战,与努尔哈赤决裂。怒火中烧的努尔哈赤亲率大军攻打辉发部。据《奉天通志》(卷二十)载,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秋,努尔哈赤“杀酋长拜音达里父子,灭其国”。战后,努尔哈赤迁走了辉发百姓,辉发城遂荒弃。此后,努尔哈赤相继灭掉哈达、乌拉、叶赫,征服扈伦四部,基本完成了统一女真大业。

  “荡涤尘沙真不易”,康熙登临故城,抚今悼古,对祖先的奠基壮举充满了敬仰之情。仰思祖业,更激发了他任重道远的责任感和决心:奋先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乾隆帝驻跸辉发怀古今

  乾隆帝继位后,效仿祖父康熙帝多次东巡。乾隆十九年(1754年)七月五日,乾隆帝踏上第二次东巡之路,走的是康熙帝第三次东巡的路线。队伍八月十日由吉林启程回盛京,途经辉发并驻跸。在辉发故城,乾隆帝触景生情,赋诗两首,对先祖的功业大加褒扬:

辉发故城怀古

天教草昧起英雄,开创艰难自大东。

刬削蓬蒿基景运,驱驰险阻立丰功。

渝盟徒恃营三窟,不战惟劳举一戎。

荒堵秋风怀昔日,钦承统绪凛予衷。

  回想祖先统一女真大业的艰难征战,乾隆帝联想到自己继位后巩固边疆、抗击外来侵略的战争,以及当时将要开展的平叛部署,心绪难平。

  东巡之前,乾隆帝已在承德避暑山庄驻跸两月有余。六十多天里,他每天都在和军机大臣谋划平定准噶尔部叛乱之事。他一面派人详察西北边疆形势,一面拟议讨伐叛军的进军路线,同时数次接见蒙古诸部王公台吉,以争取联合征讨叛军。最后决定,第二年由将军阿尔泰和巴里坤分两路进军伊犁。一切筹划妥帖,才启程东巡。一路上,乾隆帝在行围打猎、了解风土人情的同时,特别关心边疆的形势。他写下《辉发故城怀古》后意犹未尽,又写了《登辉发故城再赋》:

辉发河东 崣峰,云是当年征战处。

拜音达里抗王师,筑城三遭守险固。

质臣取还婚弗娶,潜与叶赫通盟屡。

患在肘腋弗剪除,堂堂大业何由树。

我祖神武真天人,一时龙虎风云附。

师兴五日破坚城,歼魁宥胁为臣庶。

即今旗籍那拉氏,百年世禄被恩遇。

我来仰烈忆草创,抚迹应亲揽艰勮。

威呼双桨渡溪河,彼岸候马乱流预。

苇丛蔽骑披冒过,其下浸淫尽沮洳。

山从人面起嵯峨,仰不见天密林櫖。

策骑寻径历其巅,雉堞久颓蔓草护。

故老无能为我言,敬观缔造披实录。

徒见山高水清概,怀哉久安长治故。

从臣谓我今日劳,较昔如何莫轻语。

  “登古城兮思古人”,乾隆帝策马登上古城

  山巅,只见城墙颓塌,已被蔓草覆盖。询问当地耆老,他们已经不知道过去这里发生的故事,徒见高山流水。乾隆想到为国家的长治久安,为打击分裂势力,自己是劳累一些,可与先祖比起来就微不足道了。

  乾隆帝盛世东巡,深入东北腹地,通过祭祖怀远,考察民情,部署军事,赏罚官员,督促政务,对蒙古、吉林、盛京地区的政治、文化、经济发展,特别是对巩固东北边疆、抵御沙俄侵略、促进民族交流,起到了巨大作用。

  吴兆骞途经辉发叹故城

  康熙、乾隆二帝都是东巡路过辉发故地的。他们东巡为何会路过这里呢?辉发故地是从盛京城去往吉林乌拉,甚至更远的宁古塔(今黑龙江省海林市古城村)驿路上的重要驿站。据考证,辉发古驿站始建于唐朝初期,到清中期的乾隆时代,一直还在发挥作用。所以,出山海关深入东北,此处是必经之地。途经此地的诗人吴兆骞也留有诗句,抒发古驿路上的情怀。

  吴兆骞,清初著名诗人,因“南闱科场案”被流放宁古塔。顺治十六年(1659年)闰三月初三日,吴兆骞等人从京师出发,乘着摇摇晃晃的牛车,晓行夜宿,逶迤而行,于当月末到达盛京。再沿盛京至宁古塔驿路,出鹦哥关北上,进入大荒之地。此时,沿途少有驿站和村落。一同流徙的方拱乾在其所著的《绝域纪略》中记载:“自鹦哥关(到宁古塔),凡一千八百里而始至,中惟三屯,一曰灰扒,一曰多洪,一曰株龙。”由此可见清初东北大地的荒凉。

  此处所记的“鹦哥关”又称“阴沟关”,系满语“英额门”的不同音译,位于今辽宁省清原县境内。清初,鹦哥关是柳条边的一个边门,也是奉天将军与宁古塔将军管辖范围的交界处。流人之所以将此地称为“阴沟关”,除谐音外,亦有过了此地即进入“阴曹地府”之意。

  出鹦哥关后抵达的第一处驿站即是辉发(“灰法”“灰扒”)。面对残破的荒城、颓败的遗址,回想这一路的艰难,吴兆骞压抑不住内心的感慨,挥笔写下《经灰法故城》:

雪峰天畔见荒城,犹是南庭属国名。

空碛风云当日尽,战场杨柳至今生。

祭天祠在悲高会,候月营空想渡兵。

异域君臣兴废里,登临几度室心惊。

  盘桓在辉发的残垣断壁间,放眼处,夕阳余晖清逸,苍野茫茫。望脚下,辉发河水蜿蜒静谧,似在讲述那些云谲波诡的部落争夺之战。吴兆骞用这首诗追怀辉发部的兴亡史,以悲凄的笔调抒写了对历史的凭吊。回想辉发灭亡时的杀伐屠戮,吴兆骞几次登临这空荡荡的旧城址,都感觉内心惊悸不已。诗中流露了异域为客的凄凉与孤寂,于是他饱醮笔墨,又写下了《过灰扒废城》:

大漠何王国,行人此日来。

雄图一战尽,废址百年衰。

鱼鸟空横草,麒麟已没苔。

松声悲旧垒,水气冷荒台。

……

大敌全师会,孤城力斗摧。

兵声残白草,战哭聚黄埃。

……

地远何人吊,程遥我马颓。

凄凉怀古意,秋角满长垓。

  诗中,吴兆骞描绘了大战后的衰败,不仅表现了一般意义上的兴亡感叹,而且通过“大敌全师会,孤城力斗摧”等诗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刚刚经历明清鼎革的那个特殊时代,士大夫阶层内心纠结不去的民族主义情结。

  寥廓边声,慷慨悲壮。吴兆骞到达宁古塔后,在那里生活了二十多年,根据亲历亲闻写下了大量诗作,包括这两首诗,均收入其南归后汇编的诗歌总集《秋笳集》,最早以辉发故城为主题的文学作品由此得以保留。

  当年的驿道、驿站、故城,车马萧萧,征铎摇曳。权倾天下的帝王、闻名海内的诗人,在故城匆匆而过,却为我们留下了笔酣墨饱的诗句,为这座荒芜的故城增添了文学色彩,也把它记录到历史的典籍中。

  来源:长春日报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