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人民大街的沧桑往事 长春文史-文化 曹淑杰 3590524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百年人民大街的沧桑往事 长春文史-文化 曹淑杰 3590524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长春文史

百年人民大街的沧桑往事

2022-06-15 11:06 | 来源: 长春日报

  作为一条街路,人民大街对长春的重要意义毋庸置疑。从空间上说,它是城市南北中轴线,串连起通往各个区域的交通要道,锚定最初的城市基本格局;从时间上说,建城222年的长春有半数以上的岁月有它伴随,它的沧桑往事也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发展变迁。2019年人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工程实施后,这条百年老街的历史又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以全新的面貌承载历史,联通未来。

  大街初建

  人民大街并不是一次建成的。据长春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研究员房友良介绍,人民大街早期曾分为中央通和大同大街两段。中央通段建成于1907年,最初被命名为“长春大街”,后改称“中央通”。这段街路全长900米,宽35米,从今天的长春站到胜利公园(时称西公园),建成至今已有115年的历史。

  大同大街段,北起今胜利公园,南至今长春大学(时为伪满建国大学),全长7500米,宽度为54米。这段大街1932年开始建设,次年年底完成了今胜利公园到人民广场(时称大同广场)段,到1938年基本建成。大同大街是伪满《新京国都建设计划》中最重要的一条南北主干线,成为当时长春新、旧城区的中轴线。

  五易其名

  从最初的长春大街,到今天众所周知的人民大街,这条街路在百余年的历史中曾经5次更名,拥有7个名字。

  据长春历史文化研究者张贤达介绍,今长春站到胜利公园段在建成之后的十余年间,一直被称为“长春大街”,名称应当取自当时的满铁长春驿(站)。到1921年时,满铁附属地道路网粗具规模,殖民化程度不断加深,日本人按照本国习惯对街路名称进行了一次调整,将纵向街路称为“通”,横向街路称为“町”。由于长春大街是贯通附属地的南北主干道,因此改称“中央通”。

  今胜利公园至长春大学段由于在伪满时期修建,因此以当时的伪年号“大同”命名,被称为“大同大街”。

  一条大街,两个路段,两个名称,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45年日本投降,伪满覆灭。苏联红军进入长春后,将“中央通”和“大同大街”合二为一,称为“斯大林大街”。国民党占领长春期间,又将大街一分为二,原中央通段称为“中山大街”,原大同大街段称为“中正大街”。1948年长春解放后,这条大街又改称“斯大林大街”。1996年更名为“人民大街”。

  建筑寻踪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人民大街百余年的生命似乎并不漫长,但是她却由于跨越了近代错综复杂的历史时期,而经历了别样的风雨沧桑。初建于清朝末年,建成于伪满洲国时期,见证了东北光复的喜悦,也经受过长春解放战火的洗礼,终于在新中国焕发出崭新的生机活力。即便对今天的人们来说,人民大街的历史也并非遥不可及,因为它们就凝固在沿线那一座座历史建筑中。

  人民大街两侧现存的历史建筑主要修建于3个时期:满铁附属地时期、伪满洲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满铁”时期建筑主要集中在今天的长春站到胜利公园一带。位于人民大街北端、与长春站隔街相对的大和旅馆旧址修建于1907年,与人民大街同龄,是当时满铁附属地内每平方米造价最高的建筑;位于珠江路口的伪满中央通邮便局旧址也竣工于1907年,为欧洲古典式建筑风格。

  人民大街两侧的历史建筑,以伪满时期数量最多。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侵华日军关东军司令部旧址、侵华日军关东宪兵队司令部旧址、伪满洲国民生部旧址、伪满中央银行旧址等。省、市级重点文化保护单位有伪满首都警察厅旧址、伪满国民勤劳部旧址、伪满中央放送局旧址、康德会馆旧址、海上会馆旧址等等,对今天的我们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警示性文化遗产。

  新中国成立后,长春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长春十大建筑”中,有5座建筑位于人民大街沿线,分别是长春市体育馆、长春市工人文化宫、吉林省宾馆、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长春市体育馆作为“世界建馆的成功之作”,于1988年载入新修订并在英国出版的《世界建筑史》。这些当年的标志性建筑,为我们这座城市记录下一段难忘的峥嵘岁月。

  广场旧事

  长春是一座拥有众多街心广场的城市。据房友良介绍,人民大街最初采用“平面环形交会”的方式,设计了6座街心广场,分别是站前广场、新发广场、大同广场(今人民广场)、兴仁广场(原解放广场)、至圣广场(原自由广场)和建国广场(原工农广场),主路与辅路之间设绿化隔离带,形成主辅分离的三段式布局。随着城市交通发展的迫切需要,这些广场中的大部分陆续被拆除,只留下一个个为长春人所熟悉的名字。而人民广场不但保留下来,还一直是不可忽略的城市地标。这座广场建于伪满洲国成立之初,是规划中的城市中心,中央位置还曾设有标识城市海拔高程的水准原点。1945年,苏军烈士纪念塔在广场中央拔地而起,通高27.5米,顶部嵌有一架铁铸苏式轰炸机模型。这座纪念塔是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颇具年代感的城市地标建筑。1960年12月雷锋经过长春时,还曾来到人民广场,并在这座纪念塔前留影。

  公园风景

  人民大街两侧不仅历史建筑林立,还分布着很多历史厚重、特色鲜明的公园,长期以来一直是长春人休闲游览的好去处。

  胜利公园是长春历史上第一座现代意义的公园。1915年,公园工程设计完成,建设施工全面展开。1921年粗具规模。由于当时长江路附近有一座东公园,因此这座公园被称为“西公园”。后来,公园几易其名,于1948年10月长春解放后更名为“胜利公园”。很长一段时间内,胜利公园是外地人来长春必到的“打卡地”。20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胜利公园的冰灯展是长春人难以忘怀的冰雪记忆。

  在人民大街沿线的公园中,杏花邨公园显得十分特别。作为市区最小的公园之一,它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的晚清时期。据《长春市志·园林绿化志》记载,1889年,农民刘殿臣买下当时长春城西南一片约40亩的土地,开始经营园林果木,其中杏树最多,得名“杏花村”,成为时人游览的好去处。1903年,长春知府王昌炽买下这片土地,进行整修,将这里打造成当时的“长春第一名胜”。伪满时期在这里建起白山公园,后来几经破坏重建,只保留了邻近人民大街的一小部分,也就是今天的杏花邨公园。

  牡丹园始建于1933年,初名“牡丹公园”。20世纪50年代末,牡丹公园一度归吉林大学代管,改名“牡丹园”。园内历史建筑神武殿旧址,由吉林大学使用后改称“鸣放宫”,是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1998年起,长春市政府数次对牡丹园进行大规模改建,从外地引进大批牡丹,使其逐渐成为观赏牡丹的胜地。

  儿童公园始建于1933年,原名“大同公园”,园内拦截黄瓜沟形成人工湖。公园内当时建有下沉式露天音乐堂、游泳池、摔跤场、跑马场和网球场等设施。长春解放后,公园改名“人民公园”,1981年改称“儿童公园”。

  进入21世纪,随着人民大街的延伸和城市发展的需要,沿线又建起国家5A级景区长春世界雕塑园,还有友谊公园等,将人民大街装扮得更加美丽多姿。

  来源:长春日报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