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作家简平推出长篇散文《最好的时光》。这部伤怀却也感人至深的作品以平白语调记述了作家与母亲相继罹患癌症后所经历的充满艰难、痛苦、悲伤,也充满勇气、信念、理想的日子。
记者:新作虽名为《最好的时光》,却切切实实是人生中坎坷和遭际最集中的一段时光的记述,对你而言,这“最好的时光”有怎样的意味?
简平:的确,对我来说,这本书中所写到的四年的日子,真的可以说是最坏的日子,自己和母亲先后罹患癌症,我们相扶相持,但最后母亲还是离开了我。那么,既然知道这将是一段最坏的日子,那我应该怎么度过呢?我确实是在母亲也患病后,才真正思考这个问题的。因为医生给出了母亲一个明确的生命时段,就是短短的一年半载,而我是她的陪伴者,我将与她一起走过这段时日。
我母亲的选择是,如果只有一段可以计数的日子,那希望能过得少些痛苦多些快乐,少些颓颜多些体面,少些焦躁多些安宁。这直接推动了我决定要跟随母亲的选择:以内心的力量以及勇气和智慧,努力地将最坏的日子过成最好的时光。没有比这更好的选择了。我想,一个人如果在生命最后的时日里能感受到一种心满意足,那么,也许会再次得到人生中难得的幸福感的,假如是这样的话,那就少有恐惧,少有遗憾,依旧可以得到快乐,得到安宁,甚至更为从容、更为坦然、更为充实地过好每一天。
对我而言,这“最好的时光”有着两种意味。第一,是对生活乃至生命最好状态的追求。大凡患了重病,或者生活中遭遇了绝境,生活总会蒙上负面的阴影,直接导致了原先生活状态因重创而改变,而且这种改变也是生命状态的改变,趋向孱弱、虚无、消极、颓丧。我母亲选择了适度治疗,而在生命最后时刻甚至是放弃治疗,为的是能够继续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能够更加尽情地去看山看水看云,能够保持尊严。
第二,在这段时光里,我前所未有地与母亲走得这么近,沟通、交流得这么顺畅,我们都彼此感受着相扶相持、相伴相随的真挚的亲情,从内心深处感到非常的美好。我母亲临走时说,你们不要哭泣,因为我心满意足。我也真的感受到一种实实在在的心满意足,毫无遗憾,所以,母亲走的那一瞬,我既像常人一样悲痛,却也有一份常人少有的幸福感。
记者:之前也读过类似题材作品,在情感上多集中在自我反思、自我激励,但在《最好的时光》中,这些情绪并不明显,反而是一种生活的寻常感令人感慨良久。工作、交际、恬淡生活,如果不是对疾病的直笔描述,这似乎就是你日常生活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