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琳娜:小满知谦逊,是中国人对美学的独特理解 对话名家-文化 曹淑杰 3135718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龚琳娜:小满知谦逊,是中国人对美学的独特理解 对话名家-文化 曹淑杰 3135718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对话名家

龚琳娜:小满知谦逊,是中国人对美学的独特理解

2020-05-21 11:08 | 来源: 环球网

  5月20日,小满节气到来,庄稼有了小小的饱满,人们心里洋溢着小小的满足。记者邀请歌唱艺术家龚琳娜,听她把小满节气唱成歌——在诗词的吟唱中还原古人气节与悲欢,留住中国音乐独特的“气”“神”“韵”。

  在古人的观念里,水满则溢、月满则亏,龚琳娜感受到小满节气里透露出的谦逊,正像中国人的一贯品格,“将淡淡芳香的梅兰竹菊化作追求——人们欣赏品德兼修的谦谦君子,而不是张牙舞爪地炫耀。”

  四季循环的时间流转中,二十四节气就像一根细细的丝线,将一首首饱含喜怒悲欢的古诗词,串连成温润晶莹的珍珠项链。“每当遇到困难,这些古诗词就会浮现在我的眼前,想到苏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豪迈,还怕什么呢?”

  功不求盈,留点余地,小满节气是非常谦逊的节气

  记者:您把二十四个节气唱成了歌,针对小满节气的特点和意义,您演唱了怎样的古诗词音乐?

  龚琳娜:在小满节气,耕种下去的谷物,开始抽尖,有了小小的饱满,人们在辛苦的劳动中有了收获的期待,心里有了小小喜悦和满足。小满节气也是非常谦逊的节气,中国古人的观念里也是满则招损,功不求盈,留点余地。

  小满节气我们把南宋诗人翁卷的《乡村四月》唱成歌,“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整体声音要干净、轻盈。江南到处都是一片绿油油,烟雾缭绕简直像仙境。开头的“绿”字发声要集中却不会太强,我经常说,“双眉间有一个小灯泡”,我的声音要点亮这个“小灯泡”,就好像小熊猫的声音。“乡村四月闲人少”用上下的滑音来演唱,刚刚蚕桑,又开始插田,一片和谐宁静的风光风情中,人们在劳动当中享受淡淡地喜悦。这首诗词用二胡来演奏,勾勒出婉约秀美的江南风光。

  记者:您在二十四节气的吟唱中,感受到了哪些古人的智慧和人文情感?

  龚琳娜:在不同的节气,古人把他们的气节、圣贤的精神全部写在诗词里。每当遇到困难,这些古诗词就会浮现在我的眼前,想到苏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豪迈,还怕什么呢?

  春分我们吟唱了《春晓》,它不是一味欢快的,字里行间弥漫着淡淡的伤春情怀,是一首舒缓的歌曲。春天正在花开得那么漂亮的时候,“夜来风雨声”,你会不会担心明天我就看不到它了。你不禁会想到,有一天我也会老去。作为一个歌者,现在的声音、事业都正在美好的时候,那有一天我也会被大家忘掉,就像这朵花一样。在这首歌中,看到花开花落,我就明白有一天我被淘汰也是自然规律,但是你会有果实,花不落如何会结果?不必像黛玉葬花那么伤感。我在《春晓》里看到的不是春游踏青,而是伤感,而是更加要珍惜你今天所拥有的。

  独有的“气”“神”“韵”,中国文化注重生命过程的回味

  记者:在不同的节气,古诗词音乐有哪些不同的声音形态和表现方式?

  龚琳娜:演唱不同诗词的时候,一定要用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气场,好像一名演员,分饰了二十四个完全不同的角色!

  春天生机勃勃,声音要比较清亮,就像鸟儿一样清脆。到了炎热的夏天,声音就充满了张力和戏剧性,入秋叶落难免会有伤感,同时又有着土地色调般和煦的温暖。冬天是内敛的,声音则要抑郁、坚韧。

  我们演奏每一个作品,都会以一件中国乐器为主要,春天是古筝和鸟鸣般的笛子,夏天是热烈的琵琶,冬天用箫、埙、或者琴,声音更加苍凉,小雪节气王安石的《梅花》就是一首琴歌。

  记者:将中国古诗词,用中国乐器演奏,在二十四节气咏唱,在您看来,中国音乐独特的魅力是什么?

  龚琳娜:中国人讲究“气”“神”“韵”,“气”不仅是人的呼吸,更是做人的气节,“神”是形而上的精神,难以言说,表现在音乐中便是“韵味”。

  “韵”字,是由“音”“匀”组成,把音揉匀了就成了韵。中国人很在乎我们生命过程当中的回味。我们喜欢品茶,茶没有咖啡的味道强烈,但是回甘无穷。中国人对美学的理解,就像小满,功不求盈,小满即安,留点余地。就像我们将淡淡芳香的梅兰竹菊化作追求——人们欣赏品德兼修的谦谦君子,而不是张牙舞爪地炫耀。

  我们的语言也是,声调和拖腔使我们的语言有了婉转的腔调,形成了韵味。现在大家都非常喜欢rap。西方的元音辅音非常清楚,没有腔调,rap也是从西方流传过来。因为中文语音当中的腔调、语气,如果用中文唱rap非常难,它流失了一部分的语义和韵味。这些都是在我们的音乐中不可以丢失的。如果现在我们都以西方流行音乐、欧美古典音乐作为唯一的审美标准,我们就会丢了自己。最重要的是,我们要保住我们自己的“气”“神”“韵”。

  用二十四节气串连诗词,老锣有着中国的文化心跳

  记者:老锣和您是如何开始二十四节气诗词的创作和演唱的?

  龚琳娜:2004年,老锣为我创作专辑《走生命的路》,由我填词。其中有一首歌,独特的旋律和气韵,如果把宋词的蝶恋花词牌填进去,意境、平仄、音调竟然都完全吻合——这首《庭院深深》后来我在《歌手》节目上演唱过。

  我对老锣说,你是不是上辈子是中国文人?老锣觉得,他是中国作曲家,他虽然流的是德国的血,但是有着中国的文化心跳。老锣开始大量关注古诗词,创作了几十首古诗词音乐。在友人的提议下,我们发现,在二十四节气的循环更替中,不同时代不同意蕴的古诗词,就好像一串珍珠项链被串联在一起。

  2017年秋到2018年,我们创作了24首古诗词音乐。我们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经元华针对每个节气选取2-3首诗词,老锣挑选其中最有共鸣的一首诗词来创作谱曲,每一个节气唱一首诗。这就意味着,老锣每个月要完成两首新作品,而我每个月都有新歌唱!朝着目标全身心地投入你所热爱的事情,是最幸福的。

  记者:作为德国人,老锣如何去理解中国的诗词和二十四节气?

  龚琳娜:老锣会阅读这首诗词在全世界英文、德文等翻译,当然对他来说比较难看懂汉字,同时他也不想把自己框进某种固定统一的中心思想,希望通过不同的翻译和理解,去延伸本文的意义,融为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

  相比诗词,理解节气就还好。其实全世界都有四季歌,表达着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人们在时间更替、季节循环中的情感,也许文化特质不同,但对时间流逝与季节变换的感悟是共通的。

  中国音乐需要形成教学体系,让孩子在音乐里拥有文化自信心

  记者:中国音乐传播目前面临哪些困难?

  龚琳娜:中国音乐传播面临的困难,第一是没有很好的传播的渠道。现在所有的学院派都是以西方的音乐、理论知识打基础,所有的权威、音乐学院都是唱美声唱法。

  第二,它没有自己的体系。为什么很多歌手都是学美声唱法?因为西方有体系,具有统一性,适于教学。但是中国幅员辽阔,讲究流派而非统一性,京剧有这么多行当、戏曲有那么多流派。我才意识到,我必须要把这些规律总结出来,形成一套系统化的教学体系。

  记者:您目前在忙些什么来传播中国音乐?

  龚琳娜:作为一名歌者必不可少的是不停进行艺术创新,我和老锣现在已经从唐诗宋词的音乐追溯到更远古的《山海经》。不要告诉我哪个歌手有多火,可是他连气都没有、音都跑了,这不是好歌手。

  我需要的基础、我的能量,都是来源于采风。我住在大理山边,定期到不同地方听民间歌手唱歌,感受劳动人民的生活,才更能唱出人们的心声。

  我希望能够把中国音乐传播和传承下去。我教邻居和身边人唱二十四节气的古诗词,总结教学经验和方法;和重庆璧山政府合作培养一支小学生组成的少儿合唱团,帮助孩子们在歌唱中领悟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传统音乐;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19年度资助的公益项目“吟唱中国古典诗词留住中国声乐”,每周在线上给40名北京市中小学音乐老师课教授中国音乐,希望通过他们影响更多热爱音乐的孩子们,让孩子了解中国音乐里的韵味美,不论他们未来选择怎样的道路,都会影响他们的一生——拥有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心。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