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法案》:道德与法律的困境 萧森推书-关东文脉 曹淑杰 2431566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儿童法案》:道德与法律的困境 萧森推书-关东文脉 曹淑杰 2431566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萧森推书

《儿童法案》:道德与法律的困境

2017-06-16 15:36 | 来源: 多彩贵州网

  《儿童法案》  [英] 伊恩·麦克尤恩   郭国良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最近引进出版了英国国民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新作《儿童法案》,小说中麦克尤恩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女法官面对的道德与法律的困境:到底是尊重宗教信仰、个人意志,还是应该坚持生命至上的原则?背负着文明社会的沉重枷锁,人性的天平最终将向哪一边倾斜?小说以双线进行,女法官在面对形形色色的儿童案件之外,还因多年的不育及丈夫的出轨,面临着三十多年的婚姻分崩离析的危机。

  2017年6月11日下午,著名学者陆建德和著名作家徐则臣、张悦然和止庵,一同就小说《儿童法案》展开一场有关儿童福祉、法律、宗教和道德的对话,活动由上海译文出版社文学室主任黄昱宁主持。

  以下为嘉宾谈话精选内容

  黄昱宁:麦克尤恩是中国读者相对比较熟悉的一位英国作家,译文出版社出了他十几个译本,《儿童法案》是他在国内出版的、最新的小说。故事的女主角——女法官菲奥娜,她本身也面临很多自己的家庭问题,但是她碰到一个非常棘手的案件,故事是从这个案件开始的。麦克尤恩的长篇小说都是和现实扣的非常紧,从国际政治到环境科学,到性观念、宗教、法律,包括恐怖活动……几乎涵盖所有当代社会最关心的话题,《儿童法案》也是集中的表现这种现实的题材,实际上这个故事本身就是直接从现实来的,他从一个法官朋友那听来的一个故事。《儿童法案》最核心的问题——当然这个小说不仅仅是这一个案件——但是核心的案件是一个男孩,因为得白血病要输血,可是他的家里信仰的宗教不能让他输血,不输血他就要死,这样的事情法官怎么判,判了这个案子之后又会产生什么样的故事,整个小说在解决这样的问题。

  陆建德:大家如果到英国伦敦去参观的话,会发现法律在英国的地位特别高。在英国读法律特别困难,因为读法律并不是学会给人贴好的、坏的之类的标签,而是在很多非常难以界定的方面作出一个符合相关人利益的判断。

  关于宗教,西文一些宗教组织说起来是很爱和平的,他可能也是反对专制,这些都是某种程度上的原教旨主义者。宗教有时候比较极端的就变成原教旨主义者,他们有一些所谓的原教旨,这些一定要遵守。他不知道人间的利益很多是有矛盾、有冲突的,我们一旦把孩子的生命放在第一位的话,有些教义就要退居第二位,这也是麦克尤恩对有些宗教话题敢于去挑战,

  徐则臣:这个小说写的非常……像导演拍片子一样,一条而过,如果从我的角度,我觉得这个故事的波澜曲折度还不够,应该再产生某些关联,角色相互之间再有一番博弈之后,觉得这个戏做足了,叙事应该更多一点。但是这个小说写的的确堪称完美,麦克尤恩本人作家的意志,在这个小说里执行的非常彻底,这个作品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毛病,因为它没有毛病,所以它缺少打开的缺口,反而变成非常闭合的东西,就像非常漂亮的议论文,他用写议论文的方式写小说,无懈可击,每个点都非常圆润。

  张悦然:阅读一个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在每个作家不同的年龄里面,我们可以享受这个作家在这个年龄里面好的东西,但《儿童法案》就明显是麦克尤恩到了晚年水平比较均匀,也比较稳妥的作品,这个是不可否认的。在麦克尤恩身上我们能看到不同时代里面他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里面所产生的变化。在我看来法律并不是这本书谈论的全部或者最重要的主题,他依然还在谈论几个更大的、或者人类总是遇到的主题,比如说救赎。

  止庵:一个好的小说可以有不同的解读,假如这是一个舞台的话,这个舞台上真正的男主角不是这个孩子,是她丈夫。如果有一个女主角,这个女主角是这个法官,这个故事是关于他们家庭的故事。那个男孩只是这个故事突然闯进来的一个人,只是一个影子。它跟麦克尤恩别的小说更像,他一直关注人的情感问题。

  陆建德:这个故事里面法律是提供一个背景,他是写菲奥娜·迈耶和她的丈夫,他们到了那个年龄阶段,他们夫妻应该是怎么样的,他们的爱应该是怎么样的,夫妻之间应该又怎么样的比较正常的生活,又怎么样互相的体谅,因为菲奥娜·迈耶最后有一个反转,她有一个很重要的对自己的反思,她开始觉得丈夫怎么做出这样的事情,她是很诧异的,也很愤怒。一般我们说到成长小说,会说成长的只是年轻人,但是这个也是成长小说,家庭、婚姻出现变故后,菲奥娜·迈耶怎么认识自己,她对自己生活跟家庭生活产生了更复杂的体会。

  徐则臣:麦克尤恩的小说内涵会想的非常精到、非常漂亮,体现出一个作家的睿智和洞察力,我觉得这样一些作家的确给我们作出一个典范,我们写的很多东西,看起来很多是写现实问题、写的多么庞大,但其实最终都没有解决一些最根本的问题,只是一个社会现象批判一下就过去了,但是那样一些更高更深的问题依然存在,最后还需要我们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再做像麦克尤恩这样的努力,去解决就像我们现在立法的问题,文学也是这样,他在填补文学里面的一些空白。

  止庵:麦克尤恩在我看来是一个“小而深”的作家,不是一个局面特别大的作家,虽然每个小说都写一个大的事,包括《儿童法案》也是非常大的事,因为这确实涉及到儿童、涉及到社会、涉及到法律、涉及到救赎等等,但最终还是回归到人类情感,而且是最基本的情感,他还是关注的这个很小的世界,他把这个世界挖掘的特别深,他的哪部作品都有一个情感深度。我们有一些作品,比较起来比较弱的是在情感深度上,我们在其他的深度,比如社会深度等等都够,就是人类基本情感深度不够深。如果说我特别推荐《儿童法案》的话,就在于它是麦克尤恩一以贯之的达到情感深度的一部小说,这个能够弥足我们某些不足,也是值得我们中国读者去阅读。因为文学的东西本来最终是讨论人的情感问题,如果情感问题不能得到超越常人的解决或者超越常人的理解,这个文学家跟我们常人就是一样的,我们就没有必要看他的书。

  内容简介

  继《在切瑟尔海滩上》之后,麦克尤恩又一部攀越写作生涯巅峰的作品!展现文明社会中道德与法律困境,直击人性的懦弱、犹疑、自私与偏执。

  《儿童法案》中的菲奥娜·迈耶是一位高等法院的女法官,向来以严苛的睿智、精确和理性闻名。可她成功的职业生涯却无法掩盖家庭的不睦。多年的不育以及丈夫的出轨令她长达三十年的婚姻陷入了危机。

  十七岁的男孩亚当由于宗教信仰拒绝输血治疗,命悬一线。时间在流逝,控辩双方都给出了理由,为了做出公正合理的裁决,菲奥娜决定亲自前往医院探望男孩。一番恳谈触动了菲奥娜内心深藏已久的情感,最终,她的裁决将给两人带来怎样意想不到的后果……

  麦克尤恩在《儿童法案》中向读者展现了一个道德与法律的困境:到底是尊重宗教信仰、个人意志,还是应该坚持生命至上的原则?背负着文明社会的沉重枷锁,人性的天平最终将向哪一边倾斜?

  作者/译者简介:

  伊恩·麦克尤恩(1948—),本科毕业于布莱顿的苏塞克斯大学,于东英吉利大学取得硕士学位。从一九七四年开始,麦克尤恩在伦敦定居,次年发表的第一部中短篇集就得到了毛姆文学奖。此后他的创作生涯便与各类奖项的入围名单互相交织,其中《阿姆斯特丹》获布克奖,《时间中的孩子》获惠特布莱德奖,《赎罪》获全美书评人协会奖。近年来,随着麦克尤恩在主流文学圈获得越来越高的评价,在图书市场上创造越来越可观的销售纪录,他已经被公认为英国的“国民作家”,他的名字已经成为当今英语文坛上“奇迹”的同义词。

  媒体评论:

  “这是自《在切瑟尔海滩上》后,麦克尤恩写的最好的小说。”——《卫报》

  “一部脉络清晰的小说,仿佛牧师的领子,完美无瑕……来自当代最优秀作家之一的又一部与众不同的作品。”——《华盛顿邮报》

  “很愉快地迎来《儿童法案》……这部小说中生死攸关的迫切感从未动摇……非常深刻……你得回顾《星期六》或《赎罪》中才能找到类似的力度和情感投入。”——《华尔街日报》


责任编辑: 曹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