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潭山的千载风云:明清岁月构筑的文化风景 文史-关东文脉 曹淑杰 3993970
龙潭山的千载风云:明清岁月构筑的文化风景 文史-关东文脉 曹淑杰 3993970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文史

龙潭山的千载风云:明清岁月构筑的文化风景

2025-11-05      来源: 吉林文脉微信公众号

  检点史籍,寻绎往事,龙潭山悠远的历史文脉,扑来眼底……

  亦名尼什哈,笳鸣驿站边

  夫余时代,龙潭山以“鹿山”之名声传中原;至明末清初,龙潭山又以“尼什哈”之名载记史册。

  明代中后期,海西女真南迁,扈伦四部崛起,叶赫、乌拉、辉发、哈达各自称雄。其中的乌拉部至部主布占泰时期,国势获得很大发展,其势力南至辉发,向东甚至一度达到图们江中上游,远至乌苏里江以东的一些部落也远道来投。领地千里,部落众多。早在明代嘉靖四十年(1561)时,部主布颜即选在松花江折转北流的大拐弯处筑城,城名“洪尼罗”(亦写为“洪尼勒”)为满语,意谓“江边要塞之城”。以乌拉城为中心,乌拉部在松花江沿江两岸构筑了多处卫城。处于上游的龙潭山城控扼冲要,为乌拉部修缮后所用,有门户锁钥之重,雄踞于诸多卫城之上。

  乌拉部灭亡后,在今天所见清初的志传与诗文中,都称龙潭山为“尼什哈山”。至清末、民国时期,则是“尼什哈山”与龙潭山两名并用。只是“尼什哈”有时亦写作“尼失哈”或“尼湿哈”……

  “尼什哈”为满语,意谓“小鱼”。山中有龙潭,潭中生有小鱼;山下有小河,河中也生小鱼。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这种小鱼竟然长的是倒鳞,皆以为奇,更不敢食,认为是龙之子孙,食之不祥。

01_副本.jpg

秋季龙潭山

  龙潭山耸立松花江岸,岩峰高矗,山城深藏其间。千余年里,一直是争逐的要地。这也因为,它是东北腹心城市吉林的重要孔道,控制着东北向通往宁古塔(今宁安)、珲春,西北向通往卜奎(今齐齐哈尔)、瑷珲的交通线。清朝定鼎北京之后,为巩固东北边疆,从康熙初年即开始驿路建设,龙潭山下的尼什哈驿站是吉林枢纽性的驿站,南往盛京(沈阳)、北京,北去伯都讷、卜奎、三姓、瑷珲,东至宁古塔、珲春,三条大驿路,在此总汇。山光水影间,驿路一年年都是繁忙的,征讨罗刹(沙俄)的八旗劲旅从这里走过,呈送贡品的长长车队从这里走过,康熙东巡乌拉的队伍也从这里走过;当然,每天往来不已的是驰递各种公文的站丁,马如飞龙,快似闪电,眨眼间就已不见;偶尔也可见遭致流刑的流人,或携家人,或与同道,脚步踉跄而行……

  顺治十五年(1658),有“江左凤凰”之誉的江南才子吴兆骞因科场案被流放宁古塔,“三月起行,七月初方到”,走了4个多月,路过吉林城后,曾夜宿尼什哈驿站,并因之留诗《早发尼什哈》:

  绕帐笳声促夜装,明星欲落雾苍苍。

       征途咫尺迷孤嶂,残梦依稀认故乡。

  雪尽龙山三伏雨,风严雁碛五更霜。

  据鞍却望黄沙外,此地由来百战场。

  晨星将落时分,天还一片黑暗,人也还在梦中,笳声便已“呜呜”吹起,催促起行。虽已入夏,听笳声却有寒意。茫茫晓雾里,只见山色苍茫。遣戍之路,就是这样一程又一程啊!诗之结尾,一声感叹:“此地由来百战场”,就道出龙潭山的千余年风雨沧桑,只是此刻都被苍苍雾气所掩……

  杨宾去宁古塔探父路过龙潭山时,也曾赋诗,诗语有声势夺人之感,松花江千古奔流,群山犹似奔马,自出山海关后,阅览山川无数,但这里才真正称得龙蟠虎踞之地啊!

  浩浩此江流,万古争日夜。

       …………

  东行出塞垣,百川此为大。

  千山更临江,崩奔争一罅。

  虎踞与龙蟠,形势良非假。

   …………

  老驿站地方,今天属居民小区。这里,今天仍可见一棵大榆树。耆老记忆,此处原有两棵古榆树,原来就在驿站大门前。它们就是驿站的历史遗留了。两棵古树,大的一棵周长6米,须五六个人才能合抱,原来枝干可荫蔽一亩地大的地方,20世纪80年代,两棵树都被编入吉林市古树名木系列,大的一棵为127号,稍小的一棵为133号。依然都不屈不挠蓬勃生长,被许多人称为“神树”……

  曾闻涛声响,曾闻笳鼓鸣,这一处系于东北驿路枢纽的驿站,南来北去,四方交驰,当也算得龙潭山历史的斑斓一页吧?

  一山皆胜迹,宛然如画卷

  千余年里,从夫余到明末乌拉部,龙潭山城一直承担的是军事作用,每逢王朝改换,都是厮杀的战场,旌旗下充满凝固的血痕。至清初,尤其是夺得雅克萨反击战胜利后,东北相对获得一个较长时段的和平与安宁,龙潭山亦随之风貌一变,虽然山城废弃,望台荒芜,却得以形胜风景展现她的魅力和风采。

  乾隆曾登临此山,他的到来给这座山增添了别样的风景。

02_副本.jpg

龙潭山乾隆登祭碑   资料图片 

  乾隆来前,山中俗称“水牢”的龙潭和“旱牢”即已名传遐迩。那时,它们便已是历经千余年的历史景观。潭在山城东北部最低处。《吉林通志》记载:“北有龙潭,周五十余步,水色深碧,雨不溢,旱不减。周围山高林密,遮幕水面,望之寂然。以绳系石投之,数十丈未得其底,潭西南有二石穴,外狭內阔,伏而入,劣可容身,无敢深入者,探之黑暗有风。”怪的是,年复年,日复日,无论春夏秋冬,山外洪水滔天,山中大雨连绵,抑或久旱不雨,禾苗尽焦,仍是潭水悠悠,澄碧如翡翠。不仅如此,冬季大江小河水多枯竭,这里依然水量不减。冬不涸,夏不涨,淫雨不溢,旱魃不减,四时如常,这便是龙潭的奇异之处了。

03_副本.jpg

龙潭山“水牢”  资料图片 

  清高宗是乾隆十九年(1754)东巡吉林的。八月初九,乾隆即奉皇太后并携皇子永琪、永瑢等,分乘龙船、花船、如意船,沿松花江顺流而下,游览了龙潭山。秋日的龙潭山,飞红流金,斑斓多彩,恍如画图。山光掩映下,龙潭好似一面明镜。乾隆祭拜了龙潭。此后,这便成为定例,每年春秋两季,吉林将军衙门都要按时致祭。届时,将军乘舆而往,衣冠整饬,率僚属齐至潭前而拜。

  《吉林乡土志》记载:“祭典之时,潭上所布浮萍,遇祭斯开,祭罢,依然封闭。”潭边铁链粗如胳臂,非身强力壮者不能拉动。《永吉县志》记述:“土人云,初有铁锁系池边树上,撼之则山树动摇。后立庙会,男女聚而观者至亵渎,一夜大风暴雨,雷电交作,树断锁失。潭西南有石穴,外狭内阔,黑而有风,相传可通乌拉白花点将台……”清末时候,此一青萍如盖、水平如镜的龙潭,便已成为“吉林八景”之一。潭边今立有著名书法家米南阳题写的碑刻,碑高3.5米,宽0.7米,气象庄严。米南阳乃宋代大书法家米芾27世孙。每当月明之夜,空山寂寂,月照潭心,水光月影相映,遥接星辉万里。徘徊潭边,时闻幽鸟悄啼一声两声,直令人感叹:何处得此良夜?又何处得赏此山中潭边之月华?

旱牢_副本.jpg

龙潭山“旱牢”  资料图片 

  与俗称的龙潭“水牢”相对,山城西南接近山脊处,又有“旱牢”,为花岗岩石块垒砌的圆形石穴,其周壁陡峻如削,底部西高东低呈斜坡状,直径10.6米,深3米,内壁直立,基底为岩石,推测当年上部应有顶盖。“旱牢”亦如其名,从不积水,即便下雨时也不见水,时或有微风从池底升起。“水牢”旱时仍绿水盈盈,“旱牢”雨时无有水汽蒸腾,这就是龙潭山的又一个奇异处了。《东北古迹轶闻》记载:旱牢,在“吉林省城八里许之龙潭山,树木丛生,庙宇巍峨。山中之坳,有圆形旱牢一,直约四丈许,深可七丈余,四周白石砌成。“水牢”“旱牢”的用途,今天也还在争论。

  龙潭山万木葱茏,树多松、柞、桦、榆、柳、杏……尤多百年古树。绿荫如海,遮天盖地。龙潭东南侧山坡处,有乾隆赐封的一棵神树。树为桦树,“高九丈有余,径二尺许,上下标直,枝叶剪齐”,“形势参天,与群树不同”。乾隆祭过龙潭,看此树奇异,于是封为神树。以后,神树和龙潭之祭,都列入吉林将军衙门的祭典。清末,神树枯萎。近年,神树旧地已又生新树,枝叶欣欣,与龙潭一起都是游人的流连之处。

  从龙潭曲折西行不一里,有龙潭山古庙群,又称龙凤寺,由龙王庙、关帝庙、观音堂组成。《吉林通志》卷二十六《舆地志十四·坛庙祠祀附》载:“龙凤寺,在朝阳门外龙潭山(即尼什哈山),距城十二里。佛殿三楹,龙王殿三楹,客厅三楹,更衣厅五楹,禅堂三楹,配房六楹,钟鼓楼各一。”龙凤寺之开山僧人来自京师,特从北京带来一株国槐,植于寺前,以示不忘本源。在此严寒之地,这株槐树竟长得生机盎然,后来还是老朽枯萎,但却奇迹般从母根生出新树,枝繁叶茂,欣欣向荣,在《中国植物志》中,是生长最北端并最早植于北端的槐树。在吉林市的古树名木谱中,因为极其珍稀而列为001号。今日已为龙潭山一景。

  三处寺庙的规模都不甚大,但是隐于山间,四野清幽,空寂绝尘,鸟鸣林际,禅声传远,故别有风景,是真正的山中古刹,电视剧《雪山飞狐》《人世间》都取景于此。

  自乾隆来后,一山又被点染文化光泽,此后历百余年岁月,终使龙潭山构筑起自己的文化风景。

  乾隆祭拜龙潭后,吉林将军傅森祈请为龙凤寺题写匾额。乾隆欣然允诺,并当即展墨挥毫,一挥而就“福佑大东”。“大东”者,即气象钟祥、万里山川藏龙卧虎的大关东之谓也!是爱新觉罗家族龙兴肇基的帝乡,是王朝的江山砥柱。其语意宏壮,而寄托遥深。之后,此匾即一直悬于龙凤寺。匾长1.6米,宽0.8米,字迹浮于匾上,为黑底金字。匾额上端正中钤印“乾隆御笔之宝”,为白底红字。观之气象雍容,有涵盖万方之力。可惜此匾已毁于“文革”,今日所悬乃著名书法家黄苗子重书,1996年重立。

  乾隆拜祭龙潭之后百余年,光绪又为龙潭畔的牌坊题写匾额“挹娄泽洽”。匾长2米,宽1米。匾额上方钤“光绪御笔之宝”,题匾时间为光绪十七年(1891)。“挹娄”乃满族先世,白山松水是其故乡。奏请题匾前,吉林城曾遭大火,损失惨重。御匾语意,即是祝愿祖地吉祥,人民安康,融融泄泄,福泽绵长。

05_副本.jpg

  登山之路,后人称之“御路”。循路行之近龙凤寺时,有四柱三门大牌坊,中悬一匾“雨旸时若”,白底黑字,匾长1.5米,宽0.75米。题款“庚申年小阳月吉日上”,匾额语意是谓阴晴得宜,皆合天时,尽如人意。现在的匾为1989年复制,原匾已毁于“文革”。

  龙王庙并不甚大,前有旗杆,占地约70余平方米,只三间,却颇有气势。门楣悬福康安题写的匾额“润泽生民”。殿外廊柱悬有福康安所书楹联:“龙从百丈潭中起,雨向九重天上来。”皆大气淋漓,语意恢弘。匾额“润泽生民”,是谓龙潭神龙实有灵应,布施云雨,只为施惠人民。联语“龙从百丈潭中起,雨自九重天上来”,更是气势不凡,仿佛有神龙从潭中飞腾而起之感。福康安兼有文才武略,深得乾隆宠爱。他在乾隆四十二年(1777)六月任吉林将军,次年十一月即调离,在吉仅一年多一点,能在此留下墨迹,也是很难得的了。

  观音殿门楣悬有道光十一年(1831)吉林分巡道四品道员联极所题“一片婆心”匾额。“婆心”者,即慈悲之心、仁爱之心;菩萨之心,亦无非慈悲仁爱之心,以俗语道之,更觉亲切。又有吉林将军长顺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题匾“静观自得”,悬于客厅正门,怡然之情,欣然可见。

  楹联与匾额,乃自然山水之眉眼,有此眉眼,一方山水即刻灵动有情,这也是中国山水文化的一点要义。这些题刻,大多又因龙潭而作,足见其确是一山风景洋洋大观之所系了。

  从龙凤寺古庙群西行数百步,便是南天门。这里是龙潭山的最高峰。因为耸峙江干,而临江的西侧尽为崚嶒石峰,无有遮挡,攀至峰巅一刻,顿然就有置身天门之感。从此瞻顾东方,则见远山如黛,连绵似海;松花江逶迤南来,复从脚下奔腾北去,不闻涛声,却觉气势夺人。所谓衔远山、襟长江之山河胜慨,即在身畔望中,瞬时引人生“千古江山”之叹!(作者:高振环)

  上篇:

  龙潭山的千载风云:“东北历史的开篇之地”

  图片:图虫创意

  初审:曹淑杰   复审:郭帅 终审:陈尤欣

看吉林新闻,尽在吉网公众平台